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5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青海省西宁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一、单选题:共50题1明代商人王现曾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故王文贤墓志铭)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商人致富要遵循道德规范B.经商和读书在方法上是一致的C.商人要向读书人学习文化D.经商成功后可以去研究学问或做官【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材料认为商与士异业而同途,均需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商人经商如同做人一样要有道德规范,商人爱财但要取财有道,不义之财不可取,A项符合题意。2据古碑记载:“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材料表明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了分封制实行盐铁专卖政策对市场进行严格管理A.B.C.D.【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商业发展的状况。由材料“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可知,汉初实行了分封制。由材料“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可知,汉代实行盐铁专卖政策,故本题选D项。3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强化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C.社会政局动荡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根源是铁犁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导致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个体家庭,故选B项。4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笫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业的发展。材料涉及到的谚语和记载未指向汉代或唐朝,A、B两项均排除;材料提及宋朝时期,徽州风俗中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但不代表徽商遍布全国各地,C项排除;从谚语中的“一品官,二品贾”,到二刻拍案惊奇中的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首,可见两者都强调商贾的地位在提高,D项符合题意。5书法家欧阳中石说:“每个人的字都有差别,正像每个人的面孔不同一样。其实,人的面孔有多大的区别呢?眼睛、鼻子、嘴的部位已经非常固定,然而人的妍媸差别竟如天渊,有的实在难看,有的能够倾国倾城。字的书写也正是如此。”这段话主要说明了A.书法作品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风格之别B.书法作品优劣有别特点各异C.欣赏书法作品之前应先了解作者D.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根据题干材料“每个人的字都有差别,正像每个人的面孔不同一样,字的书写也正是如此”说明书法作品和人一样有美有丑,故B项书法作品优劣有别,特点各异,说法正确。6唐朝长安城内宣阳坊里开设有彩缬铺,延寿坊里有金银珠宝店,丰邑坊有出租丧葬用具的店铺。这表明当时A.宅第逾制现象明显B.市民的商业观念发生了改立C.坊市分离制度难以维持D.工商业者与政府的矛盾比较突出【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材料反映的是在坊内开设店铺,这说明坊市严格分离的制度被打破,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宅第制度,故A项错误;B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坊市制度被打破,说明政府对商业的监管有所放松,工商业者与政府的矛盾有所缓和,故D项错误。7下图人物当初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这是因为A.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B.“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C.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D.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对儒学有了新发展,使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A、C两项都出现在汉武帝时期,故排除;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是宋明理学的出现,特别是陆王心学的出现,故D项排除;最高统治者之所以推崇孔子,其出发点必然在于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正确。8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上述材料反映出顾炎武反对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倡导崇实致用的学术风气胸怀天下的文化自觉主权在民的政治诉求A.B.C.D.【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顾炎武的思想主张。顾炎武认为文章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是因为它用以说明事物的规律,记述政治的得失,反映群众的疾苦和要求,表彰好人好事。这说明顾炎武胸怀天下,反对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倡导崇实致用的学术风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只是民本思想,而不是主张主权在民。故本题选A。9战国策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后,秦赵处于临战状态。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在平阳君赵豹看来,秦国强大的原因,不包括A.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B.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秦国法令严厉,行政效率高【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从材料“秦以牛田”可知A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从材料“水通粮”可知B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从材料“令严政行”可知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符合题意要求。10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还是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A.唐朝时相权高于皇权B.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C.唐朝时已经出现君主立宪制D.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材料强调的是皇权受制约,在封建社会下皇权至高无上,但不是相权高于皇权,A项排除;材料提及丞相能拒不署敕,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门下省具有封驳审议之权,B项正确;C项不符史实,排除;中书省草拟政令未超越部门权限,D项排除。11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成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但是,中国戏曲一直到12世纪末才走向成熟,比其他两者晚了很长时间。其主要原因是社会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对戏曲文化不感兴趣直到宋代城市商品经济才发展成熟,市民阶层壮大科举考试占据中心位置阻碍了戏曲的发展A.B.C.D.【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材料提及中国戏曲艺术成熟较晚,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有关,个人兴趣不占主导,因为个人兴趣取决于社会价值观的引领,所以表述不符合题意,符合题意,B项正确。12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的宗法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在贾母看来,林黛玉是“外人”,贾宝玉是“自己人”,她强调宝玉和黛玉的远近亲疏,这说明贾母宗法观念浓厚。13宋代,形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清末民初,“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形成。这一变化反映了A.儒学无法实现自身的突破B.家族观念向民族国家观念发展C.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忠孝义D.民主共和取代专制的历史趋势【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与维新思想。材料提及宋代的“八德”到清末民初的“新八德”的变化中,忠孝义思想未变,但增加了仁、爱、和、平等思想,这与清末民初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变化有关,从宗法家族上升为民族国家的境界,B项正确;这种变化正体现了儒学自身的突破,A项排除;C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14日本某古寺留存有一份文件记载:“癸丑,春三月,明州(今宁波)来船二艘。其中,祥兴号满载丝绸、陶瓷,另附铜钱七万,史记、汉书、三国志各十部;四书集注百部;佛教经典数百部。”这一记载的事最早可能出现于A.汉代B.唐代C.宋代D.元代【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与商业的发展。材料提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出现,最早在汉代,佛经出现在汉代以后,四书集注出现在宋代,综合以上信息,此记载最早出现在宋代,C项符合题意。15汉书周勃传附子亚夫传云:“亚夫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与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事连污亚夫。”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A.工官工场的产品不允许作为商品出售B.西汉极力压制民间商业发展C.工官工场产品技术水平最高D.工官工场以生产奢侈品为主【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材料大意是:亚夫的儿子替父亲从工官的官署买了可以做葬器的甲盾五百套。雇来搬运葬器的人认为这活苦,亚夫的儿子又不给他工钱。雇来搬运葬器的人知道亚夫的儿子是使用不正当手段买了皇帝的器用,因为怨恨就紧急向朝廷告发亚夫的儿子,事情牵连到亚夫。材料信息主要反映工官工场的产品不允许作为商品出售,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西汉的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工官工场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种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D两项错误。16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在治国方面却有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治国方面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A.发展经济B.武力掠夺C.制度创新D.科技强国【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联系所学知识,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英国开创君主立宪制,两者都对后世治国影响巨大,C项符合题意。17公羊传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以“尊王”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内华夏”为宗旨的民族一统,以“崇礼”为中心的文化一统。这表明大一统源于A.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B.西周封建诸侯与分封制度C.秦中央集权国家建立D.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公羊传是春秋三传之一,题干中的大一统理论“尊王”、“内华夏”、“崇礼”与西周、春秋以来的史实密切相关。B项正确。18明制,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明宣宗这一作法当时最可能是A.提高官员素质B.牵制内阁权力C.减少决策失误D.完善办事程序【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材料提及的太监学堂培养的是太监,不是官员,A项排除;培养太监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