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1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一、平面线形设计一般原则 平面形应直捷、连续、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 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 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规范规定了平曲线最小长度如下页表示。,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各级公路平曲线最小长度,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公路转角等于或小于7 0时的平曲线长度,注:表中的角为路线转角值(),当2时,按=2,对于7 0的小偏角,其长度应大于下表中规定的“一般值”。当受地形及其它特殊情况限制时,可减短至表中“低限值”。,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二、平面线形组合类型 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下述几种线形组合形式:,基本型,S 型,复曲线,凸型,复合型,C 型,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1.基本型 基本型是按直线 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直线的顺序组合的。 两个回旋线的参数值可以根据地形条件设计成对称型(A1 = A2 为对称型)或非对称型(A1 A2 为非对称型)曲线。 为使线形连续协调,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的长度之比宜为111左右,并注意设置基本型的几何条件:20 (为圆曲线转角,0为缓和曲线角),如图2-27 所示。,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2.S 型 两个反向圆曲线用回旋线连接起来的组合线形为 S 型。 S 型相邻两个回旋线参数A1与A2 宜相等,设计成对称形。当采用不同的参数时,A1与A2 之比应小于2.0,有条件时以小于1.5为宜。,如图2-28 所示,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S 型的两个反向回旋线以径相光滑连接为宜,当地形等条件受限必须插入短直线或当两圆曲线的回旋线相互重合时,短直线或重合段的长度应符合下式规定: L(A1+A2) / 40 式中:L反向回旋线间短直线或重合段的长度,m ; A1、A 2 回旋线参数,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不宜过大, 以 R2 / R1=11/ 3 为宜。 R1为大圆曲线半径 (m), R2为小圆曲线半径 (m)。,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3.复曲线 (1)直线与两同向圆曲线直接相连形式: 两同向圆曲线按直线圆曲线R1 圆曲线R2 直线的顺序组合构成。 (2)两同向圆曲线两端设置缓和曲线形式: 两同向圆曲线按直线回旋线A1 圆曲线R1 圆曲线R2 回旋线A2直线的顺序组合构成。,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3)卵型 用一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形式,称为卵型, 按直线回旋线A1圆曲线R1回旋线圆曲线R2回旋线A2直线顺序组合构成。 卵型组合的回旋线参数宜符合下式要求: R2/2 A R2 式中:A 回旋线参数;R2 小圆曲线半径, (m); 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以R2 /R1 = 0.2 0.8 为宜。 两圆曲线的间距,D/ R2 =0.003 0.03 为宜,以免曲率变化太大。D 为两圆曲线间的最小间距, (m);,如 图2-29 所示。,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4.凸型 两个同向回旋线间不插入圆曲线而径相衔接的线形称为凸型。 有:=20 (为圆曲线转角,0为缓和曲线角),如 图2-30,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5.复合型 两个及两个以上同向回旋线,在曲率相等处相互连接的形式称为复合型。 复合型的两个回旋线参数之比以小于11.5为宜。,如 图2-31,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6.C 型 同向曲线的两个回旋线在曲率为零处径相衔接(即连接处曲率为0,R=)的形式称为 C 型。 C 型的线形组合方式只有在特殊地形条件下方可采用。,如 图(2-32) 所示。,第四节 平曲线超高,图2-11 超高及超高缓和段,第四节 平曲线超高,图2-14 绕内边轴旋转的超高缓和段图示,第四节 平曲线超高,图2-15 绕中线旋转的超高缓和段图示,第五节 平曲线加宽,图2-16 普通汽车的加宽,图2-17 平曲线缓和段,第五节 平曲线加宽,图2-20 停车视距计算示意图,第七节 行车视距,第七节 行车视距,图2-21 超车视距计算示意图,第七节 行车视距,第四节 平曲线超高,第七节 行车视距,图2-25 视距包络线图,第七节 行车视距,图2-26 开挖视距台,第七节 行车视距,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