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章 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工业发展历史回顾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路线,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中心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给工业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之初,工业改革从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逐步使企业从管得过严、统得过死的框架下解放出来,成为独立自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为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蓄积了超常的扩张能量。同时,通过对外开放,大量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加快了我国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又迎来了新一轮发展高潮,各地紧紧抓住这难得的机遇,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工业经济在改革调整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基础显著增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工业取得巨大成就。工业发展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和国家实力显著提升的关键力量。工业的快速发展显著提升了中国工业在世界工业中的地位,“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世界市场一支重要力量。(一)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1、工业规模不断壮大。1978年,我国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工业增加值仅有1607亿元。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工业经济迅猛发展。1992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此后每两三年就迈上一万亿元台阶,2000年突破4万亿元。2003年以来更是一年一个新台阶。2009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0万亿元,达到134625亿元,比1978增长23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1.6%。其中2009年一年实现的工业增加值超过1994年以前17年工业增加值的累计,20052009年完成工业增加值超过改革开放前二十五年工业增加值的总和。 2、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9年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5891亿元,固定资产原值198739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45倍和57倍。1999年以来企业实现利润连续大幅增长,增幅基本在30%以上,创造了新中国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长的增长期。1999-2009年,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98928亿元,是1998年之前改革开放头21年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的4.5倍。其中2009年一年实现的利润总额比1998年以前21年的利润总和还多5000多亿元。工业始终是国家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的75.4%来源于工业,1983年达到了86%。1983年以后,随着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国家财政收入中来自工业的比重逐年有所回落,但90年代以来又逐步回升,在税收产业结构中继续保持主导地位。2009年工业上交的税金仍占税收总额的50%,大大高于其他部门。3、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30年来,我国工业占GDP的比重除了80年代有所降低外,90年代以来所占比重基本上都在40%以上,2007年工业所占比重达43%,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推动着我国经济在世界的位次不断前移。工业为农业、交通运输等各行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装备和支持。与1978年相比,2009年农用化肥增长5.7倍,汽车增长59倍。彩电、电冰箱、空调等迅 猛发展。彩色电视机由1978年的0.38万台增加到2009年的9898.8 万台;电冰箱由1978年的2.8万台增加到2009年的5930.5万台;房间空调器由1978年的0.02万台增加到2009年的8078.2 万台,轿车产量由1978年的2640辆增加到2009年的748.5 万辆。微型电子计算机、手机从无到有,从少到多,2009年产量已分别达到18215.1 万台和61924.5 万台。 (二)工业实力明显增强,国际竞争力大幅提高改革开放初期,生产能力不足,国民经济主要由卖方市场主导,大部分商品处于短缺状态。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的加快,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绝大部分商品供应充裕。进入21世纪,伴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部分行业产能增长较快,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迅猛增长,大量产品销往国外。 1、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在能源、冶金、化工、建材、机械设备、电子通讯设备制造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及各种消费品等工业主要领域,已形成了庞大的生产能力。与1978年相比,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成倍增长。发电装机容量由1978年的5712万千瓦小时增加到2009年的 37146.5 亿千瓦小时,增长11倍;原煤生产能力由1978年的5.8亿吨增加到2009年的30.50 亿吨,增长3.4倍;化肥生产能力由1978年的1247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6599.7 万吨,增长5.6倍;粗钢生产能力由1978的3500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56803.3 万吨,增长15.3倍;水泥生产能力由1978年的7369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16.5 亿吨,增长23.9倍;化学纤维由1978年的38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2730.0 2万吨,增长79.1倍;汽车由1978年的17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1379.5 万辆,增长74.5倍。2、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目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种,主要产品产量位次不断前移。如粗钢、煤、水泥产量分别由1978年位居世界第五、第三、第四,现在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09年粗钢产量已占世界钢产量的1/3,煤炭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8%,水泥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超过45%。原油由1978年的第八位上升到目前的第五位,发电量由第七位上升到第二位。 3、工业产品大量出口。近30年来,我国工业出口品种不断增多,档次和质量不断提高,1980年,我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出口商品总额的50.3%,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49.7%。而到2000年以后,工业制成品的该项比例上升到90%以上,初级产品比例则相应下降到10%以下。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仅机电产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位的就有近40种。在家电、服装、纺织品、日用工业品、微机等领域,中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工厂或生产基地。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出口总额12017亿美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18.5%。(三)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工业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大幅上升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作为创新主体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工业科技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成为促进我国工业快速、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1、科技投入不断加强、成果日益丰硕。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人员投入通常反应一定时期技术开发投入力度,而自主创新投入力度通常用R&D经费投入和R&D人员投入来表示。从19912006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有388.47亿元上升到5757.25亿元,年均增长19.7%;R&D经费支出从1987年的74亿元上升到3003.1亿元。R&D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87年的0.62%上升到2006年的1.42%。科技活动人员总数从1987年的194.5万人上升到2006年的413.2万人,年均增长4%。2009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为9590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36074件,占专利申请量的37.6%;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研发人员108.3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5%,比1995年增长3.2倍;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投入R&D经费2112.5亿元,比1995年增长13.9倍。2、科技投入的成果显著。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新产品是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全新产品,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从1991年的9.9%提高到2002年的16.1%;单位GDP能耗从1978年的15.68吨标煤/万元持续下降到2004年的4.64吨标煤/万元。近几年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非常重视经济发的可持续发展,强调解决节能减排问题,2006年单位GDP能耗比上年有所下降,为5.06吨标煤/万元,2009年比上年下降2.2%。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显著成效,2006年国家产业化计划项目新增产值3586.89亿元,净利润额407.18亿元上缴税金253.69亿元,出口创汇74.62亿美元。3、高新技术产业在制造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我国技术进步水平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能力不断增强。199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为6.2%,2009年上升到13%,同期高新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上升到3.9%,提高了近一倍。目前,国内90%的电解铝是采用先进大型预焙技术生产,自主开发的200KA、280KA、300KA、350KA大容量铝电解槽在国内广泛应用。一大批高档数控机床,如多轴连动复合机床、数控重型曲轴加工机床、重型多工位压力机、超重型数控龙门镗铣床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产品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标志着国产数控机床在振兴装备制造业和国防军工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电站设备生产企业主力产品6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生产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并具备了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生产能力。二、工业化进程效果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结构纠偏、轻重工业同步发展时期,以及重化工业加速发展、产业结构明显高度化这两个时期,中国成功地快速推进了工业化进程,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质的飞跃。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持续成功地推进了市场化改革和高速工业化进程,经济连续30年保持高速增长。一个最根本的事实是中国经济发展有赖于中国工业的持续高速增长以及由工业发展驱动的工业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一)改革开放30年工业化进程的简要回顾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进程可以分为两个重要阶段:一是1949年到1978年传统的工业化道路阶段,其基本特征是:第一,以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极低的人均国民收入为基本国民经济背景。第二,以快速发展赶超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目标。第三,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国有经济并逐步实现对其他经济成分的改造、采用高关税和高估本币等方式推进进口替代、采用外延增长方式改善工业生产布局和区域经济不平衡为四项基本的工业化战略。虽然传统工业化道路产生了许多问题,但经过近30年发展,中国初步奠定了工业化基础,建立了较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二是1979年至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第一,以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较低的人均国民收入为基本国民经济背景。第二,以改善国民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富裕为目标。第三,以农、轻、重工业均衡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积极利用外资和国内外两个市场、梯度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为四项基本的工业化战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连续20余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人均国民收入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产业结构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中国成为一个工业生产大国,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结构纠偏、轻重工业同步发展时期,二是重化工业加速发展、产业结构明显高度化时期。 始于1978年的第一阶段,针对以前长期实施的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产生的严重的结构矛盾,中国开始进行工业化雌略的重大调整,放弃了单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路,转而采取改善人民生活、工业全面发展、对外开放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工业化战略,该阶段开始尤其注重市场需求导向,优先发展轻工业,逐步纠正了扭曲的产业结构。具体而言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