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案 作者: 日期:10 课题:雨霖铃 骤雨初歇备课时间:2016/3/17 上课时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2、能力目标: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教学重点: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难点: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教学方法: 朗诵 点拨教 具:教学过程:(一) 导语有关离别的诗词名句: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6、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江淹曾经写道: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写离别的名篇柳永的雨霖铃。板书课题(二)柳永简介(略)(三)创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柳永原名柳三变,大约在38岁时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以自己的才华,柳三变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其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三变这首牢骚歌被广为传唱,竟传到了皇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三年后,他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三变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之后,“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才改名为柳永,54岁时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最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反映了他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最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不得不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四)整体感知:1听录音,注意正音和节奏 2.指读,注意诗歌基调。本词是词人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因此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的悲壮不同,是“凄苦”。3.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描述诗意:雨霖铃 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一阵暴雨刚刚停歇。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哽咽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离别远去,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夜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4.整体把握: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多情自古伤离别”,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写离别,抒“伤”情。2)锤炼诗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可结合背景,知人论世)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眼”。而且本句由伤离别自古伤(见下)多情更伤秋更伤(见下)清秋更伤冷落更伤来层层突出“那堪”“伤离别”的情感,表达细腻,情感凄苦,感人至深!自古: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清秋: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悲苦再加凄凉,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抒情手法:直抒胸臆。3.围绕诗眼,体会全诗的基本结构:上片:别时(实写)晚(黄昏) 长亭(饯别催发执手念)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别后 (虚写) 今宵 杨柳岸经年 未卜(五)合作探究赏析(理解文句 ,具体赏析意象和意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分析角度提示:.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来分析)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的环境中,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让人黯然销魂!首句借景抒情,营造了凄清惨淡的画面,奠定全诗低沉伤感的情感基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注意从离人心理的矛盾现实的无情入手)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注意抓离人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4.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注意从该句的空间感、色彩感入手体会“念”而难舍的情感)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从白描手法、想象虚写、景语皆情语、意象的特征等等的特色体会)明确:杨柳离,晓风冷,残月缺,更酒醒。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注意抓想象、反问、虚词等体会情感中的无限怅恨!)(六)朗诵,总结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 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七)作业布置1、 背诵全词。2、 查找有关描写离别的诗词或文章,比较鉴赏。课后反思: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