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静夜思人教部编版 作者: 日期:7 静夜思教学模式介绍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则涉及思想感情与道德品质的培养。来源:Zxxk.Com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或小组)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设计思路说明创设情境:师生谈话每个人都有故乡,你们知道自己的故乡在哪里吗?你们的故乡是什么样的?(指名说自己的故乡,简要介对绍故乡的印象)过渡:是呀!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故乡,而且故乡都是那么的美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故乡的诗!启发思考:朗读诗歌,由教师出示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1.出示作者,请学生讨论对于李白的印象与认识;2.出示生字词,请学生注音;3.出示重点字词,请学生解释意义;4.出示诗句,请学生说出大意(重点探究“疑”、“举头、抬头”等词所包含的意蕴);5.合作探究诗歌情感。自主(或小组)探究:自主探究,或同桌之间讨论,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情感。协作交流:自由诵读、齐读,讨论诗歌美在哪里?(意境美、韵律美)总结提高:教师总结点评,背诵诗歌;指导学生完成生字词书写练习。 教材分析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准确识读“夜”、“思”、“床”等9个生字,正确规范书写“思”、“床”、“前”等7个生字;2.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与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诗歌意境美与韵律美,提高阅读古诗、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准确识读9个生字,正确规范书写7个汉字;2.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情感。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纸质词卡;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教学过程来源:学科网一、 创设情境师生谈话:每个人都有故乡,小朋友,你们知道自己的故乡在哪里吗?你们的故乡是来源:学|科|网什么样的?(指名说自己的故乡,简要介对绍故乡的印象)是呀!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故乡,而且故乡都是那么的美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故乡的诗!(板书课题:静夜思)二、启发思考1.教师范读诗歌,指名读,齐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与情感。2.过渡,出示问题:(1)走近作者:李白知多少?(2)给生字注音。(3)结合诗句内容,解释加点词意义。(4)探究诗歌大意。(5)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三、自主(或小组)探究1.走近作者:李白知多少?预设: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人们称他为“诗仙”。这首静夜思写的是他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后,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学生自由说,教师补充,总结。)2.给下列生字注音,并准确识读。夜 思 床 光 凝 举 望 低 故 (学生根据诗歌注音标准,教师评点,指名读、齐读,扫清字词障碍。)3.解释下列词语意义。静夜思 明月光 疑是 举头 思故乡 (结合诗句大意,讨论,明确重点字词意义,初步明确诗歌大意。)4.探究诗歌大意。(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来源:学&科&网大意:夜深人静,明朗的月光照在我的床前,怀疑是地上结了一层霜。思考:诗人看到了什么?月光还是霜?(明确:月光,比喻。)(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大意:抬起头看着空中的明月,低下头忍不住思念自己的故乡。探究:请学生模仿“抬头”、“低头”的动作神情,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5.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来源:Zxxk.Com同桌讨论探究,明确:诗人漂泊异乡,深夜难眠,借诗以传情,表达了对故乡深切的思念。四、协作交流1.自由朗读诗歌,有感情、有节奏地齐读诗歌。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2.你觉得这首诗美吗?谁来说一说美在哪里?(指名说,教师相机引导、点评,明确:美在意境,美在韵律。)五、总结提高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1.教师总结,结束课文学习;学生齐背诗歌。2.生字词书写指导。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教学反思略。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