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4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5页 / 共44页
第6页 / 共44页
第7页 / 共44页
第8页 / 共44页
第9页 / 共44页
第1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p>&lt;p&gt;&amp;lt;p&amp;gt;&amp;amp;lt;p&amp;amp;gt;&amp;amp;amp;lt;p&amp;amp;amp;gt;消导化积剂 第二十三章 概概 述述 行气、活血、祛湿、祛痰、消食、驱虫等 定义 功用 消食导滞,消癥化积,软坚散结 主治 食积、癥积、瘰疬、瘿瘤等 体现何法? 消法范围? 适应证与分类 食积停滞 消食导滞 消癥散结癥积肿块 第一节 消食导滞 食积 暴饮暴食脾虚不运 消食化滞健脾消食 食积成因与治法 食积病理与临床表现 湿热食积,阻于大肠 泄泻(重)或便秘,腹胀痛 食积 阻气伤胃 伤脾(生湿)化热 证轻 (胃 ) 证重 (肠 ) 保和丸 枳实导滞丸 木香槟榔丸 组方配伍结构 消食药 和胃 行气 清热 健脾 祛湿 轻重 配伍 导滞 攻积 使用注意 1.不宜久服 2.属渐消缓散之剂,与泻下剂同中有异 。 类型 比较 泻下剂消食导滞剂 同 含泻下药物,具有泻下排除肠 胃积滞之功,用治肠胃积滞 异 主治病势急,病情重病势缓,病情轻 功用荡涤实邪,力峻渐消缓散,力缓 用法多为汤剂多作丸剂 保 和 丸 丹溪心法 半夏、陈皮行气和胃 茯苓健脾渗湿止泻 连翘清热散结 组成及配伍意义 山楂消肉积 神曲消酒积 萝卜子消谷面之积 消一切食积 (君 ) (臣 ) (佐 ) 消食和胃 1.适宜于食积胃脘之轻证,病位偏上。 2.使用指征:脘胀,嗳腐,苔腻,脉滑 3.中成药类型:保和丸、保和口服液 4.临证加减:本方既是治疗食积之基本方 ,又可作为食积证的通治方。 应用要点 症见脘腹胀痛,便秘或泄泻不爽, 舌苔黄腻,脉沉有力,属食积湿热阻于 大肠者,如何加减? 减消食和胃之药(楂、曲、菔、陈、夏) 加清热祛湿导滞药(连、芩、大黄、枳实等) 或视腹症之轻重选用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 。 消食导滞三方比较 方名 药物类型 保和丸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 消食和胃 楂. 曲.菔 夏.陈 神曲(陈皮) 健脾祛湿 清热 茯苓 连翘 苓、术、泽 芩、连 黄连、黄柏 行气除满 导滞攻积 枳实、大黄 木.槟.青.陈 香附.莪术 大黄.牵牛子 枳实导滞丸与木香槟榔丸比较 方 名 比 较 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 功用特点 重在祛湿清热 导滞泻下力缓 重在行气攻积 导滞泻下力峻 适应证候特点 食积湿热轻证 腹痛泄泻或便秘 食积湿热重证 腹胀便秘 亦治痢疾 健 脾 丸 证治准绳 适应证 脾虚食积证 临床表现较之保和丸证何异? 脾虚之象较著(泄泻或便溏,脉虚) 立法与保和丸证有何不同? 加强益气补脾渗湿止泻之力 方名 用药类型 保和丸健脾丸 消食楂、曲、菔焦三仙 行气和胃半夏、陈皮 陈皮、砂仁、 木香 健脾祛湿茯苓茯苓 补脾止泻 参、术、草、 药、肉蔻 清热连翘黄连 保和丸健脾丸 组 成 楂、曲、陈、苓、 菔、夏、翘 麦芽、砂、木参、术、 草、药、肉蔻、黄连 功 用 消食和胃 专于消食和胃健脾止泻(寓消于补) 主 治 食积 实证(胀嗳较著 ) 脾虚食积(泄泻较显) 1.治疗脾虚停食之要方。 2.使用指征:伤食史或食少难消,便溏或 泄泻,脘痞,苔腻微黄,脉虚弱。 3.临证加减: 若畏寒喜温者,合理中丸以 温中散寒;泄泻较著者,配入参苓白术散 以渗湿止泻。 应用要点 第二节 消痞化积 1.由寒热痰湿血瘀气滞久羁而成; 2.邪有偏颇,治有侧重,渐消缓散。 癥积肿块病机特点与治法 桂枝茯苓丸 金匮要略 组成 桂、苓、丹、桃、芍 1.应用范围 原治宿有癥积,妊娠漏下 不止。现用于多种妇科癥积或瘀血内结顽 症(瘀血痰湿凝聚而成不限于妊娠)。亦可治 疗前列腺肥大、肝脾肿大等属瘀血痰湿证 者。 本方提要 2.组方特点 以活血祛瘀药为主,配伍 茯苓渗湿化痰以助消癥,配伍桂枝通行血 脉以助祛瘀。 3.用法特点 白蜜为丸,服用量少,意 在渐消缓散。(成药) 本方提要 (续) 第二十二章 驱虫剂 概述 主要用于治疗人体肠道寄生虫病。 乌 梅 丸 伤寒论 组成 乌梅 蜀椒、细辛、桂枝、干姜、附子 黄连、黄柏 人参、当归 主治 1.蛔厥证 病机:胃热肠寒,蛔虫扰动 立法:安蛔止痛 如何安蛔? 腹痛时作,心烦呕吐,时发 时止,常自吐蛔,手足厥冷。 1.以味安蛔: “蛔虫得酸则静,得辛 则伏,得苦则下。” 2.调和寒热:调节机体阴阳平衡 乌梅 蜀椒、细辛 干姜、桂枝、附子 黄连、黄柏 人参、当归 辛以驱蛔,温里 酸以制蛔 (君) 补养气血 苦以下蛔,清热 配伍意义安蛔止痛 配伍特点 以味安蛔,温清并用 2.久泻久痢属寒热虚实错杂者 湿热久羁,余邪未清,脾阳渐虚。 临床应用 胆道蛔虫证、慢性肠炎或菌痢 辨证属寒热错杂证者。 n胆道蛔虫症 龙某某,突发胃脘偏右疼痛4日 ,呈阵发性,发时痛如刀绞,如顶如钻,坐卧不 安,辗转躁烦,恶心不止,呕吐苦汁,汗出身冷 ,四肢厥逆,畏寒发热,白晴微黄,查:白细胞 13000/mm3,中性84,淋巴16,剑突下偏右 压痛,无明显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亢进。诊 为“胆道蛔虫病”。门诊观察3日,迭进解痉、 镇静、利胆、输液、抗感染等治疗,罔效。 诊其脉弦数,舌尖红,苔黄滑。诊为 “蛔厥”。拟乌梅汤:乌梅15g,黄连9g, 黄芩12g(因黄柏缺代之),炒川椒9g,细辛3g ,桂枝9g,干姜9g,制附片12g(先煎1小时) ,党参12g,当归9g。2帖尽剂,诸症消失 。继以乌梅丸3克,日2次。越5日,体力恢 复,劳动如常。 重庆医药(1990;1:22) 作用机理 促进胆汁分泌 促进胆囊收缩 胆汁PH下降 乌梅丸 麻醉蛔虫 Oddi括约机松弛 十二指肠(排出体外) n对蛔虫的麻醉作用 将未用驱虫药物手术直 接取出十分活跃的蛔虫,分别放入摄氏37o 生理盐水及30和5的乌梅丸溶液中,2 分 钟后发现,生理盐水中的蛔虫仍十分活跃,而 30药液中的蛔虫则呈静止死亡状态。5 药 液中的蛔虫活泼性明显下降,复将30药液中 的蛔虫放入生理盐水溶液中,23分钟后活跃 性恢复,放入10葡萄糖溶液中则活泼性恢复 更快。 n胆道鞭毛虫症 一慢性胆囊炎患者,胆汁中 发现人字型鞭毛虫,屡治无效,迁延9年之久。 收住院后,先后以调和胃气,理气和血止痛之方 药治疗未效。后改用乌梅汤加鹤虱、雷丸,服2 剂后病情好转。再服原方3剂,症状完全消失, 经胆汁化验检查,已无人字型鞭毛虫,病告痊愈 。 江西中医药(1960;3:24) n久痢 某男。主诉:腹痛,少腹下坠,大便 带白色粘冻八年余,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每 当发作时,腹部下坠有便意,轻微里急后重, 大便日行68次,粪便挟粘液色白如涕,不带 血,有腥臭味,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初诊时 见面色苍白少华,体倦乏力,形体消瘦,口甘 口粘,但饮食如常,脉缓滑无力,舌质红,苔 薄黄稍腻。 以乌梅丸改汤剂加减治之,药物:乌梅 30克,细辛3克,桂枝9克,党参30克,附子9 克,川椒6克,黄柏12克,当归9克,黄连9克 ,干姜炭12克 ,诃子肉15克,炒扁豆30克, 煅龙牡各30克。水煎服。6剂服下,腹痛下坠 除,大便日行减至23次。原方继进10剂, 大便粘液止,日行一次,粪便色黄成形。以 参苓白术散加减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发。 ? &amp;amp;amp;lt;/p&amp;amp;amp;gt;&amp;amp;lt;/p&amp;amp;gt;&amp;lt;/p&amp;gt;&lt;/p&gt;</p>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