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 想的演变 2 主要内容: 1、孔子和儒家的形成 2、董仲舒和儒学的独尊 3、宋明理学 4、李贽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3 戴王冠冕的孔子像 反映了什 么问题“?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 董仲舒是儒学大师, 朱熹是理学大师。这三 大体系是儒学发展的三 个里程碑。 4 第1课 5 唐宋新儒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它既 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 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 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 的观念系统,称为“理学”。理学逐渐神化、宗教化。 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理学家认为,“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是 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 在社会上就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这就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了。 把握“理”:“格物致知”、“敬畏天理”、“存天理 、灭人欲” 6 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1、魏晋:佛、道盛行,儒学面临挑战 2、隋唐:“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 3、唐朝:建立国学、编订五经正义 7 二、宋朝的程朱理学 1、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兄弟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先有理而后有物(核心) 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8 代表: 著述: 思想: 2、南宋时期 代表: 朱熹(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著述: 四书章句集注 思想: “理气论”、“心性论” “存天理,灭人欲” 评价: 从根本上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对我国 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 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朱子学” 9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心学” 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2、王阳明的思想 对“仁”的思想进行发挥,提出“致良知” 的学说,提倡“知行合一”。 主观唯心论宇宙观:“心即理”、“宇宙便 是吾心”、“心外无物” 10 程颢、陆王:“心即理也”,主观唯心主义 程颐、朱熹:“理气一体”,客观唯心主义 BACK 理学的影响: 1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在政治、教育、社 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 2.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片面强调重义轻利。压 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消极影响。“存天理, 灭人欲”“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3.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 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 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11 1.唐朝皇帝大都重视宗教的作用,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这三 教是 A道教、佛教、伊斯兰教 B道教、儒教、基督教C 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 D道教、佛教、儒教 2.唐太宗统治时期采取了促进儒学发展的措施,主要有 设立五经博士,兴办太学 在孔子庙堂建立国学 尊孔 子为“先圣”“宣父”下令对五经作出权威性官方注解 A. B. C. D 3.王守仁的思想代表了理学在明朝的发展,那么 A他主张心外无物的唯心理论 B他修正了朱熹的“致知”提出“致良知” C他肯定“心即理”,反对“外心以求理” D他继承了孔子的因材施教 D B C 12 思路引领:(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 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 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 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 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 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 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 念;因循守旧的观念;重义轻利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 。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 去伪存真。 课堂小型的辩论会:宋明理学的利弊 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 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可以各抒己见。 13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 程颐(1033-1107),字正叔 ,学者称伊川先生,与其兄被 合称为“二程”,他被习称为“小 程”,河南洛阳人。北宋儒家 学者,著名哲学家,北宋理学 的代表人物之一,“洛学”的创 始人之一。 程颢(1032一1085年)字伯 淳,号明道,称明道先生,北 宋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 颢与其弟程颐学于周敦颐、合 称“二程先生”,因二程长期居 于洛阳讲学,故其学称“洛学” 、“新儒学”。 14 “万物皆备于我,不独人尔,万物皆然” 二程遗书卷二 “古今风气不同,故器用亦异宜,是以圣人通其变, 使民不倦,各随其时而己” “天地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阳长则 阴消,善增则恶减” 二程遗书卷十一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二程遗书卷十二 “义、礼、智、信皆仁” 道德修养论集中反映在“格物致知”和“克己复礼” BACK 15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号晦庵,徽 州婺源(今属江西) 人,南宋诗人、哲学 家。宋代理学的集大 成者,继承了北宋程 颢、程颐的理学,完 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 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 的本质,“理在先,气 在后”,提出“存天理 ,灭人欲”。 16 BACK 17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 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 子,已先有父子之理。” 朱熹 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 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朱熹 18 “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 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 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 ,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 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 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朱熹 实则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19 心性论:朱熹认为,“心”和其他 个体事物一样,也是理与气的结 合。而“性即理也”。心与性的区 别在于:心是具体的,而性是抽 象的。心能有活动,如思想和感 觉,而性则不能,但只要我们心 中发生这样的活动,我们就可以 推知在我们性中有相应的理。 20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 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 、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 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 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朱熹 BACK 21 陆九渊认为“理”不需要到 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提 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 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就是 天地万物的渊源。因而其学说 被称为“心学”。 BACK 22 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孟子所谓的 “是非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先验的道德 意识,就是人固有的善性,它就是理。人 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 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 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观能动性 ,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 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23 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 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 ,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何相关?” 王阳明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 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 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心的以外。” 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 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 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 中贼难”。 BACK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