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1 露布:露布问世于秦汉年代,于北魏时期达到全盛,是我国最早公开传播新闻信息的手段。露布,是文书不加检封,公开发布的意思。南北朝后期专指军事捷报。露布时效迅速,影响极大,效果立竿见影,在军事上具有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作为一种新闻信息的传播形式被沿用了1000多年。文苑英华等历代文献中保存着隋唐时代的著名露布原文。1.2 邸报:“邸报”自唐代开始出现,被后人用为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这一中国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在性质上与近代意义上的报纸最为相似,直至清王朝的覆灭而最终消亡。邸报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内容受到严格的控制,主要涉及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员的任免、臣僚的奏章,战报及刑罚等。其信息来源主体是官方上的,渠道是自上而下的,内容带有新闻性,所以我们将之称为原始形态的报纸,即古代报纸。邸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之一。1.3 进奏院状:唐中叶以后出现的古代报纸的新形式,是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进奏院状是官报的雏形。其内容包含中央政府公开发布的官方新闻,也有进奏官员自行采集的新闻信息。从唐代起进奏院状内容很多,但只送节度使阅读,无副本,因此,它只是一种半官方性质的情报,与宋代邸报的性质有很大不同。1.4 开元杂报: 唐代孙樵撰写的经纬集记载,开元时期,朝政简讯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有人将这种朝政简讯抄录后 传往各地。多年后,这种手抄件尚流传在襄樊地区。孙樵把这类朝政简讯的抄件称为“开元杂报”。多数新闻史学家认为这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邸吏报状的早期官报。1.5 小报():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新闻信息传播形式,是宋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最早出现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的产物。但是,进奏院状的商品化趋向,是小报得以产生的内在因素。作为“邸吏辈为之”的非法传播手段,小报出现后即受到政府的压制和打击,但始终未能根绝。1.6 定本制度():宋代中央政府的新闻信息审查制度,始于宋真宗咸平二年,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而屡经变革,至宋覆亡后才自然消亡。宋朝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审查通过后的样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向全国传发,不得擅自增减。这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最早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这一制度的目的是加强对封建官报的控制,钳制舆论。1.7 京报():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传播工具。京报始于乾隆时期,清中叶以后日趋盛行,代表了古代报纸在清代的飞跃性发展。其性质仍属于官场情报资料,内容仍是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等政府文书。但是,它们已经不具有政府公报的性质,可以公开销售于民间,因而出现了现代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但是,京报还不能说是大众传播媒介,它没有专业采编人员,也不能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安排版面。第二章 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1.1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报刊,揭开了中国新闻发展史的第一页。1815年8月5日,由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米怜创办于马六甲,作为他协助马礼逊对华传教的重要工具,是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月刊。该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解释教义,介绍天文地理、各国概况和西方近代科技实用知识,后期开始报道少量时政。曾发表我国报刊史上最早的新闻图画。宣传上“附会儒学”,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主编署名“博爱者”。 1821年因米怜病重而停刊。该刊具有侵华本质,客观上有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开阔国人眼界的意义。在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上,对中国报业的影响更为直接。1.2 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纸,标志着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活动之新的发展阶段。该刊于1833年8月1日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希望通过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来征服具有强烈排外心理、傲慢自大的中国人。内容上,它虽然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宣传已退居次要地位。每期必有一定数量新闻,对商贸活动十分重视,曾多次刊登中外进出口贸易的货价表。在编辑业务上,文字通俗、文风简短,栏目固定,每期刊有目录。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采用线装书本形式,主编署名“爱汉者”。所载的新闻纸略论是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1838年终刊。该刊具有侵华本质,客观上有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开阔国人眼界的意义。在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上,对中国报业的影响更为直接。1.3 广州纪录报:广州纪录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双周刊,后改为周刊。该报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美国商人伍德任第一任编辑。它是一张商业性报纸,货价行情、航运消息占主要篇幅,但也广泛刊登政治时事新闻和评论,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有关中国的新闻和材料很多,多是为鸦片贸易辩护,主张对中国采取强硬政策。该报在当时影响很大,读者远及南洋、印度及英美营一些主要商埠,自1835年还开始接受华人订户。1.4 中国丛报():中国丛报创刊于1832年5月31日,英文月刊。该刊由美国第一个来华的传教士裨治文创办,并担任第一任主编,其创办得到西方在华各界人士的资助。中国丛报以提供“中国及其邻邦做可靠、最有价值的情报”为宗旨,大量而详尽地报道与评述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地理、历史、风俗等各方面的情况。此外,该报还报道西方传教士、商人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地方活动的情况,经常讨论对华政策问题,甚至提供奖金。鼓吹对中国采取强硬手段乃至鼓吹武力侵华是其基本舆论导向。中国丛报撰稿人大多是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较高的在华西方人士,因而其舆论颇为西方社会所重视,对英美政府的决策有直接影响。该刊所载资料丰富,至今仍为中外学术界高度重视。1.5 中国之友:1842年3月17日,英文半周刊中国之友在香港创刊,创办人是英商奥斯威尔德,小马礼逊、怀特等任主笔。第2期起即与香港钞报合并为中国之友与香港钞报。1844年,恢复本名单独发行。1850年8月,台仁特购得中国之友产权并担任发行人兼主编,该报的立场由支持政府转向反对政府,猛烈攻击港英政府的弊政和腐败行为,后被港英政府停刊数月,台仁特也因诽谤罪入狱。该报十分重视中国新闻,对太平天国做过系统报道,对太平军持同情态度,这在当时香港外文报刊中是罕见的。台仁特出狱将报纸迁往广州,再迁上海,1869年停刊。1.6 德臣报:德臣报,又名德臣西报,中国邮报创刊于1845年2月20日,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直到1974年才停刊,历时129年。初为周刊,后改为日报。创办人兼主笔为英商肖德锐,后由狄克逊独家购得该报的所有产权。在政治上,该保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公报的合同。曾资助容闳等赴美留学,开中国人出国留学之先河。1.7 孖剌报:孖剌报创刊于1857年10月1日,是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日报。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敢于揭露港英政府的弊政和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该报创办人和第一人主编是美国人赖登。翌年,由于该报所刊评论评论攻击怡和洋行,赖登被香港法院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主编一职由莫罗继任。莫罗的粤语音译为“孖剌”,因此当时港人称该报为孖剌报。孖剌报出版历史悠久,直到1941年日军侵占香港后才停刊。1.8 遐迩贯珍():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1853年9月3日,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创办,马礼逊教育会出版,英华书院印刷。采用线装书形式,每期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发行到广州、厦门、等地。内容不同于鸦片战争前中文期刊的地方在于中点放在时事新闻上,其次是文化知识介绍,宗教宣传比例占的很小。报道总体站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但报道中国内部消息不必顾忌清政府干涉,因而比较客观、公正。新闻业务上有了长足进步,消息、通讯、短讯、评论等近代新闻题材都已具雏形,还出现了连续报道等新形式。副刊布告篇上刊登的各类广告是中文报刊上首次出现收费广告。该刊共出33号,对开阔国人眼界,了解中国和世界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第三章 外报在华的拓展与垄断1.1 北华捷报:1850年8月3日,英文周刊北华捷报创刊,每逢星期六出版,揭开了上海报业发展史的第一页。该报由英商亨利奚安门创办并担任主编,后由字林洋行发行。内容上以商业性材料为主。在政治上,站在英国在华商人的立场上,反映英国在华商人的利益。后被指定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公署文告发布机关,从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被视为“英国官报”。北华捷报对太平军和上海小刀会起义持反对态度。字林西报出版后,转而成为字林西报的星期副刊,地位与影响日益下降。1.2 字林西报():字林西报于1864年7月1日由北华捷报附张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而来,是一份综合性日报。字林西报十分重视新闻报道工作,曾在中国边远地区聘有通讯员,还一度独享刊登路透社电讯的特权。该报对言论也十分重视,经常对中国政局和中外关系发表意见,基本态度是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但从总体上说,字林西报因其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内容丰富而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影响日渐增强,后发展成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1.3 六合丛谈():六合丛谈是上海第一中文报刊、月刊。英国伦敦传教士亚历山大伟烈亚力1847年创办,中国杰出报人王韬曾参与编辑。其内容不再纯粹宣传基督教义,是一份刊有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多种内容、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期刊。伟烈亚力本意是想将其办成新闻性刊物,但又想使所有人都成为自己刊物的读者,遂将宗教宣传、自然科学、商业行情、中外新闻融于一起,乃成一个大杂烩。发行区域大,但实际发行量很小,一年后停刊。1.4 上海新报:上海新报是上海最早的商业性中文报纸。创刊于1861年,由字林洋行创办,周刊。主笔先后是伍德、傅兰雅、林乐知等。将商业信息放在首位,在国内率先在每条新闻上加简明标题,头号字排标题、4号字排正文。当时正值太平军进军上海之际,江南地主乡绅纷纷避难于上海租界,特别关心太平军的进展。该报于是刊登了很多有关太平天国的报道,很受读者重视。偶有言论,持反对太平天国革命的态度,曾长篇连载吹捧“常胜军”功绩的文章,并为清政府消灭太平军出谋划策。1.5 万国公报():万国公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销量最大、影响最大的一份由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其前身是1868年上海出版的中国教会新报,由林乐知创办、主编,主要撰稿人有李提摩太等。1874年9月5日,该报自第301期起改为此名,仍为周刊。它的读者对象由基督教徒扩大到社会各界人士,内容也变得宗教宣传淡化,时事色彩强烈,大量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科技知识。对中国时政的评论十分重视,并极力宣传英美等国的通商传教活动之有益于中国,希望中国社会变革沿着西方列强所期望的发展道路前进。1.6 中西闻见录:1872年2月在北京创刊,月刊,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和英国传教士艾约瑟等主编。中西闻见录作为“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的机关刊物,为北京乃至整个华北地区最早的近代化报纸。自称“系仿照西国新闻纸而作”,杂录各国新闻近事,以及天文、地理、格致之学,对科技知识介绍比较多,曾发表过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部分篇章。该刊每期发行千余份,多数为免费散发。1875年出至第36期后停刊。1.7 申报():1.8 新闻报():1.9 字林沪报():1.10 点石斋画报:我国第一部时事和风俗画报1884年在上海创刊的旬刊,随申报附送并零售,由著名风俗画家吴友如主编,点石斋印书局印行。作为申报的副刊,其价值取向申报类同,涵盖中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