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师用书把握历史脉络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主要包括三条知识主线:先秦时期以宗法制为核心,与王位世袭制、分封制、礼乐制相联系的政治制度的演变。秦汉至明清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衰落的历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先秦世官制、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及其以后科举制的演变历程,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夏、商的政治形式 _1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2商朝: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西周的分封制 _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2概况(1)对象:王室子弟、功臣和商朝的旧贵族。(2)主要封国:鲁、齐、燕、卫、宋、晋等。(3)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4)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3影响(1)积极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保持周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2)消极性:后期诸侯国之间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趋于瓦解。西周的宗法制 _1实质: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4结果: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5影响(1)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2)直至今日,其内涵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轻巧识记】早期政治制度【图解历史】宗法制影响的宗法观念【微点提醒】史料中凡是涉及“家谱、宗祠、族规”“血缘亲疏”“嫡庶之辨”“祭祖”“亲属称谓”“落叶归根”“追根认祖”“重男轻女”等信息时都要考虑与宗法制的关联;凡是涉及“授民授疆土”“朝觐述职”“等级森严”等信息时,都要考虑与分封制的关联。答题术语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2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血缘关系,也是政治上的等级隶属关系。3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1“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我国传统社会的独特的社会结构,它源于“始于殷、成于周”的宗法制度,“家国同构”的本质就是家、家族、国家在结构上的同一性,即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简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庭治理的形式扩大到国的范围。古代早期“家国同构”实现了“族权”与“政权”的统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现象,充分体现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封建”的含义:有两种含义:一是国家结构,指的是西欧的中世纪和中国夏商周时期分封制的国家结构,夏商时期以中央王朝和万千方国结合的方式出现,周朝则以天子和诸侯国的形式出现;二是社会形态,指的是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形态,中世纪的欧洲和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的中国就是这种社会形态。3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增强对等级制度的认同感,即天下归心)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礼乐制度主要用来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荀子礼论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所谓“礼之三本”,即天地代表神权,先祖代表族权,君师代表君权。后来统治者以天、地、君、亲、师作为礼拜的主要对象,就是根据这个理论。4雅言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普通话“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镐(今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来讲学的。论语述而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尔雅,是中国古代的词典。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尔雅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提升点一单列视点西周分封制史料一探究:(1)指出图示中同姓与异姓封国在数量与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什么明显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出西周统治者怎样的统治策略?教你读史从图中文字信息分析数量上的特点,由“周王室贵族”“武王弟”“成王弟”“周公长子”可知,西周封国的主体是同姓亲族。从图示封国地域分布来看,同姓封国多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提示特点: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统治策略:以亲制疏,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向心力。史料二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论从史出从史料二信息看,贵族朝会时,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九夷、八蛮等都有严格的列位礼节,这种礼仪规定体现了分封制下的等级特征。史料三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探究:(2)根据史料三,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教你读史史料三中第一句话体现了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与原有邦国的不同;第二、三句话说明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提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形成了二元体制。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2影响(1)对当时的影响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逐渐凝聚成华夏的国家意识)。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度创新。(2)对后世的影响中国封建王朝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视角1从分封制对西周社会稳定角度命题分封制是西周加强对辽阔疆域管理的一种重要行政制度。它以血缘为准绳,构建奴隶制等级秩序,同时辅以礼乐制度,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解题时需结合分封制影响的相关知识来解答。对点1(2017广西五市联考)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诸如“文之昭”“武之穆”“周公之胤”等分封在全国各地。据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这说明周初大规模分封诸侯()A实际是宗族内部权力的再分配B反映了扩大疆域的战略需要C旨在建立天下共主的政治格局D以先代贵族为主要分封对象解析:选A。西周分封制的对象是王族、功臣、古代帝王之后。根据题目中“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可以得出分封制以分封同姓王族为主,实质上是宗族内部权力的再分配,故A项正确。视角2从日常生活中的历史遗存角度命题分封制虽然崩溃瓦解了,但是并没有消失,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后世社会仍然有深远影响,如地域名称、姓氏来源、区域文化等。解题时需结合题干弄清其历史渊源来分析。对点2(2017昆明高三质检)辽宁喀左、北京房山发现了一批西周初期的燕国铜器,江苏丹徒也发现了西周初期宜国铜器。此材料有利于说明()A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B分封制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C西周燕国宜国冶铜业比较发达D西周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解析:选B。西周的分封制层层分封,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分封的是土地和人民,被分封者在自己的领地上享有世袭统治权,不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故A项错误;题目中提到在辽宁、北京、江苏都出现了铜器,铜器是西周时期中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故B项正确;冶铜业发达需要借助分封制才得以推广,C项说法不足以表达题意,故C项错误;西周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提升点二单列视点西周宗法制史料一探究:(1)“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为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什么?教你读史史料中图片及“宗庙”“祖庙”等信息说明宗法制是以宗族为中心,按血缘关系远近区别亲疏的制度。提示祖先牌位。史料二论从史出从图片右边的文字解释可知,周武王死后,不是由其拥有丰富施政经验的弟弟继位,而是由其幼子继位,反映了当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图片中年幼的周成王居中而立,其他人弓腰侍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周天子已经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史料三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新唐书狄仁杰传探究:(2)史料三涉及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三思立,庙不祔姑”的现象?依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教你读史史料三为历史文献,反映了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其内容依据省略号分三层,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到“二人同辞”再到“还尔太子”还原了整个历史事件。提示核心问题:最高统治权的继承问题。原因:中国古代宗法观念浓厚,武则天与武三思是姑侄关系,并非母子关系,因而按宗法制度,武三思即便成为皇帝也是“庙不祔姑”。因素:父系血缘关系或“家天下”政治、礼乐制度等。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3)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2影响(1)积极影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注重家庭关系,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尊宗敬祖”“认祖归宗”“寻根祭祖”风俗,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