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师 : 三角形咱们看也看过了, 画也画过了, 谁能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图形才叫三角形? 三角形的特征包括有三个角、 三条边、 三个顶 点, 这些都是显性的特征。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 已 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加之生活中的三角形 也有很多应用, 学生对其基本特征并不陌生。 笔者 曾在三年级的学生中做过课前调查, 让学生判断下 面 图形是不 是三 角形 , 几乎 全班都 能正确 判断 , 并 能说 明判断 的理 由。 但 根据 以往 的教学 经验 , 学 生 往往对三角形的定义很难表达清楚, 而理解三角形 的定义正是本节课的重点。 基于这一重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伊始, 笔者用学 生最熟悉 的三 角板 在黑板 上沿边画三角形 , 让学 生 感知从生活中的三角形到数学的三角形的过程, 这 是初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概念进化。 接着通过对 ” 为什么这样的图形都叫三角形” 的思考, 简明扼要 地抓住关键问题, 凸显数学概念 “ 名副其实” 的价值 内涵。 接下来对两个 图形进行辨析 , 让学生 明白“ 封 闭” 和 ” 开口” 的区别, 使学生经历一个去粗存精、 去伪存真的过程。 “ 想不想亲 自感受一下三条线段 围起来的过程? 在画三角形的时候, 第几条边最 难画?” 更是让学生感受 “ 围成” 的真正意义 首尾相连。 三角形特征的本质至此已经基本体现。 虽然在接下来的定义概括 “ 谁能用 自己的话来说 说怎样的图形才叫三角形” 中, 还是有一小部分学 生在说 “ 有三个角、 三条边、 三个顶点的图形是三角 形 ” , 笔者 以为这 已经 无伤 大雅 了, 因为学 生对 “ 由 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怎样围起来的” 已经深深地 烙在心里。 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必须在 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概念作辩证的分析, 借助多种 思维活动体验概念数学化的过程, 才能更好地把握 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的特征, 才能构建 良好的知识 结构。 所以在概念教学中, 教师切不可操之过急, 不 妨静下心来, 给学生架一座桥梁, 建一个平台, 等学 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知以后, 揭示概念也就水到 渠成 。 二、 在直观“ 操作” 中彰显数学本质 数学学习需要操作 , 在直观操作和形象感知的 背后应该有一种更高水平的 “ 理性” 存在, 这种理 性 , 就是数学的本质。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的 操作 , 从数学的角度去进行理性思考, 并抽象出数 学结论, 彰显数学本质。 【 教学片段 】 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 ( 课件 出示 : 生活 中的三角形 ) 师: 为什么这些物体的这些部位要做成三角 形?仅仅是为了美观吗?还有其他原 因吗? ( 许 多学生都认为三角形比较牢固, 比较稳定 ) 师: 真的吗?我们来做实验验证一下好吗? 师: 每位同学都有一个信封, 里面装有小棒, 请 你用小棒围成三角形或四边形, 然后同桌轮流用手 拉一拉四边形框架和三角形框架, 仔细观察你发现 了什 么? 师 : 谁来汇报一下, 你发现 了什么? ( 三角形 拉不动 ) 师: 三角形为什么会拉不动呢?请围三角形的 同学把三角形框架举起来( 教师随机拿了1 0 个三角 形框架, 摆在投影仪上 ) 你又发现了什么? 师 : 同学们, 当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确定以后, 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 所以在拉的时 候, 三角形才不会变形 , 这种不变的性质就是三角 形的稳定性 。 师: 我们再看用同样的2 蓝2 黄四根小棒围成的 图形 , 有 的是平行 四边形 , 有的是 一般 的四边形 。 虽 然 四边 形 的四条边长短 固定 , 但形状 不能 固定 , 容 易变形。 师: 怎样使容易变形的四边形固定住? 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 如何突出这个重点, 笔者认为, 应该还原到三角形 J I A O XU EY UE K AN XI AO X UEB AN 一 2 5 、 j 教 学 月 刊 小 学 版 )1 4 1 1 数 学 0 0; | 备 癣 的本质特性, 从直观操作 中追寻数学本质。 三角形 很牢固 , 拉不动 , 这 是大部分 学生的认 知 , 但三 角形 的稳定十 生 不是简单的“ 拉得动, 拉不动” 的问题, 其 实质应该是 “ 三 角形各边长度 确定 , 其形 状和大小 就确定了” , 即三角形的 “ 唯一性 ” 。 如果只是让学 生了解三 角形 “ 拉不 动 , 很 牢固 ” , 利 用学 具围 四边 形和三角形框 架 , 通过拉两个框架后就可 以轻 易证 实这一点, 但这样的操作结果对学生会有多少提升 呢? 笔者认为 , 应该让学 生深入地 去思考 “ 为什么 三角形会拉不动呢7” 通过众多三角形的比较 , 去 发现三角形框 架拉不动的真正原因 , 从而突破本节 课 的一个重点。 三 、 在 自主 “ 辨析” 中矫正画法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正确是一种模仿, 而错 误却是一种经历。 它能折射出学生学习的难点所 在 , 也能 发现教师预设 中存在 的问题 , 在辨错 的过 程 中更是展现 了学生 的思维历程 , 对错误根 源的探 究使理解和记 IZ 更加深刻。 【 教学片段 】 教学三角形的高及一条高的画法 ( 课件出示 ) 李 爷爷家 公 路 师 : 李爷爷 家与公路 之 间有 一块 三角形 的草 坪 , 村里准备在李爷爷 家到公路 间的三角形草坪上 修一条 小路 , 想 一想有几 种不 同的修 法 , 最短 的是 哪条 指指。 为什么这条是最短的? 师 : 同学们 , 像这样 , 从 三角形的一个顶点 到它 的对边所作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一条高 , 这条 对边就是这条高所对应的底。 师: 你觉得在这句话中哪些词比较重要7 师: 你能在三角形内画高么 请以B c边为底, 试 着在你 刚画好 的三 角形 A B C内画一条高 , 并标 出 对应的底。 ( 师投影学生的作 品 , 全班集体 交流 ) J I AOX UE Y UEK ANI AOXUE BAN 2 6 而 A 1 破, 1 童 B 7 、n 、 、 占 、 ( 其他学生也开始迫不及待地用各自的方法验证。 ) 出示作品2: 生4: 这次画对了。 师追问 : 这样的方向也是高吗? 生4: 对 的 , 因为 它和 B C垂直 了, 还 是经 过 点的。 备 课 之 窗 糍 一 口周 丽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 0 1 1 年版 ) ( 以下 简称 课程标准 ) 颁布后 , 新教材于今年9 月份全 面铺开使用。 本文即运用内容分析法, 对课程改革 之前本地区使用的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 以下 统称“ 大纲教材”) 、 人教版2 0 0 3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书( 以下统称 “ 实验教材”) 和人教版2 0 1 3 课程标准 教科书( 以下统称 “ 课标教材”) 这三个版本的教材 中有关 “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 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 探析其编写特点, 以便能更好地解读教材 , 厘清知 识编排结构, 在梳理中明变革、 知传承, 深化对教材 的认识, 这样才能更好地构建自己的课堂教学。 “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 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 的最 后阶段 , 是在学 生学 习了 “ 一位数 乘两位数 乘 法” “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 的基础上编排的。 一 、体例 结构上的变与不变 “ 除数是 两位 数除 法” 课标 教材和 实验 教材都 安排在四年级上册, 主要内容包括口算除法、 笔算 除法和商的变化规律, 具体按 “ 例题、 想一想、 做一 做、 练习、 整理和复习” 这五大体例来编排, 不同的 只是例题数和习题数。 大纲教材则是将这内容安 排在三年级下册的第3 单元, 除了编排了除数是整 十数的口算除法、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外, 还 编排了连除应用题和连除的一些简便计算。 体例上 是按 “ 准备题、 例题、 试一试、 做做、 练习、 复习” 这 六大块来编排 的。 就体例结构而言, 大纲教材比课标、 实验教材 多了“ 准备题” 和 “ 试一试” , 课标、 实验教材比大纲 教材多了4 J J , 题“ 想一想” , 其他基本类同。 师 : 同学们 , 通过刚才的交流, 关于画三角形的 高, 你有什么想说的?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在三角形内画出一条底 边上的高。 在此之前, 学生已经有了“ 过直线外一点 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画平行四边形、 梯形的高” 这些 基础 , 但是 三角形 的高跟平 行四边形 、 梯形 中的高 又有 不一样 的地方 , 平行 四边形 、 梯形 中同一条 底 上的高有无数条, 但三角形因为底边相对的顶点只 有个, 只能画一条, 所以画三角形的高比画平行 四边形、 梯形的高更有难度。 在学生轻易解决了“ 李 爷爷家的问题” 后直接出示高的定义, 这时候学生 对高的理解其实是一知半解的。 接着马上让学生试 着在刚画好的三角形 A B C内画出以 为底的高, 大部分学生还是可以正确画出来的, 但也不排除像 作品1 和作品2 的锚误画法, 以及只是模仿画水平底 边 上的高。 放开让 学生 自己去辨析 , 在辨析 的过 程 中让学生再自主感知三角形的高必须符合两个要 求: 既要与底边互相垂直, 又要经过相对的顶点。 这 既是对高的定义的再次理解 , 同时又提高 了定义的 可操作性 , 因为高的定义是从一个顶点到对边所画 的垂直线段, 而在画高时往往画已知底边上的高, 也就是从条底边到对面顶点的垂直线段, 这种微 小的方 向变化 在一 定程度上会 影响一部 分学生 的 操作 。 笔 者就利 用生生互评这 样的形式 , 把课堂还 给学生, 让每个学生在辨析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总之, 在数学课堂中如何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并没有不变的模式, 但不管怎么变, 数学教学不仅是 要让学生 “ 知之” , 更是要让学生“ 思之” , 只有紧紧 围绕这一点,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就一定能巧妙地突 破教学重点、 难点, 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中心小学3 1 2 0 0 0) 苎 垒 兰 l垒 旦 垒 教学月刊小学版2 o 1 4 1 1 数学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