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菊与刀 日本文化面面观 作者介绍 鲁思本尼迪克特是美国当代著名文 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1887 年6月5日生于纽约 ,1919年进入哥 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 父博亚斯专攻文化人类学。1927年研 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写成文化的 类型(Patterns of Culture,1934年 出版)一书。1940年著种族:科学 与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批判种族歧视。第二次世 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 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 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 就最大。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 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 月病逝,享年61岁。 菊与刀的诞生 v菊与刀是本尼迪克特在二战结束前夕,受美国 军方委托,通过对日本历史文化和在美生活的日本 人习俗的研究,提供对日政策的具体依据的著作。 v考察方法:把战时生活或者拘禁在美国的日本人作 为研究原形,同时通过阅读大量有关日本的文献和日 本文学和电影 v 1946年,本尼迪克特将呈给美国政府的调查报告整 理成书出版,书名为菊与刀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影响和评价 虽然距离这本书最初写成已经 有了将近60年,世界格局也有了巨 大的变化,但这本书,依然是研究日 本文化的首选文献。1944年夏开始 研究,经历了一年多于1946年秋整 理成书出版。两年后长谷川松治将 其译为菊与刀在日发行,引起了 巨大的反响。1951年此书被列入日 本现代教养文库,只1963年就 重印36次。经过半个多世纪,还在 不断重印的书只有菊与刀。可 以说这本书到现在也对日本人素养 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印象。 本书内容与框架 在日本,“菊”是日本皇室家 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菊 与刀”正好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 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由此入手 ,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 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 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 重性格的重要因素。本尼迪克特 把日本文化概括为“耻感文化”, 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 ,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不在于 人的内心。这些观点,对于研究 日本人及其文化都是非常有价值 的。 日本:“精神分裂”的民族 v生性黩武而又爱美 v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 v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 v驯服而又不愿意受人摆布 v忠贞而又易于背叛 v勇敢而又怯懦 v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武士道的渊源 佛教神道 孔孟 一、神道 l神道是日本的固有宗教。 l日本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日本民族对自然界的敬畏 之情。 l神道属于自发宗教范畴,无创始人、无人为创教 动机、无系统的学理教义和规范化、制度化的宗 教仪轨。 l公元5、6世纪佛教与中国儒教传入日本,对神道 产生很大影响。 二、佛教 l公元6世纪由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 l7世纪初,圣德太子积极推进兴佛事业,被尊为日本佛教的始 祖。 l东大寺和唐招提寺是历史上有名的佛寺。 l中国的鉴真和尚在754年到达日本,正式把律宗传入日本。被 奉为日本律宗祖师。 l日本佛教形成了自己的佛教。 如净土宗、净土真宗、 日莲宗等。 l佛教仍然是日本的 主要宗教之一。 东大寺 武士道的精神 v义 v勇敢作敢当、坚忍不拔的精神 v仁恻隐之心 v礼殷勤而郑重的礼貌 v诚信实、诚实 v名誉 v忠义武士道精神中,忠诚获得了至高无 上的重要性 本书框架 日本社 会的几 个重要 模式 等级制度、 各就其位(三 、四章) “恩”和“报恩 ” (五、六 章) 情义 (七、八章) 人之常情( 第九章) 在此基 础上概 括出的 整体模 式:耻感 文化 (第十章 ) 自我修炼 (十一章 ) 儿童抚养 (十二章) 一、墨守等级制却又不温良恭顺 v日本与美国两种文化对比:对待等级制的态度截然 相反: va、美国人信赖的是自由和平等,“怀着正义的愤慨 ,与等级制展开斗争”P31 vb、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 整个观念中,日本人依赖于秩序和等级制。“数百年 来,不平等一直是他们有组织的生活得准则认可 等级制的习惯思维对他们而言像呼吸一样自然。”( P33)明治维新后,日本虽然也引进了西方的生活 、西方的经济,但它依然是一个等级森严的贵族制 度社会,整个社会自上而下形成了不同的等级 日本人等级制的确定包括多个方 面:社会地位(敬语、鞠躬、跪 拜等,所有这些都受到细微的规 则和习惯的制约),双方的性别 、年龄、家庭关系、交往情况等 都要考虑在内,包括不同场合需 要不同的礼仪,对等级制的遵从 是一门艺术。 从家庭到社会的等级制 v在日本,恰恰是在家庭里面,人们得学习并 且细致地观察相互尊重的规则。 v但是行驶特权的人更像是一个受委托者,而 不是独断专行者 v当延伸到阶层社会的时候,社会是严格分层 的并且有着设计精密的等级制。 v日本人将等级制看作是安全与稳定的保障 二、欠负一报恩的伦理体系 v恩与等级制:日本人将恩泛化到整个社会结构中, 每个人处于不同的社会角色,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 恩情,使得他们自觉履行义务而毫无怨言,实际上 就从社会心理层面阐释了等级制度的内在合理性。 v欠恩与报恩:在公认的社会关系中,巨大的欠恩感 推动每个日本人竭尽全力以求报恩。但是欠恩又是 很难受的,因而也很容易产生反感。”日本人对于 恩情的感觉与西方人对于债务的感觉 v不轻易受恩:当接受一般的熟人或者地位与自己相 当的人的“恩”的时候,日本人会觉得恼火,宁愿逃 避。如果一个人没有得到明确授权而去帮助另一个 人,他会被怀疑别有用心,因此日本人在帮助别人 是显得非常谨慎。 恩的分类 (第五章) 皇恩: 受于天皇 的恩 亲恩: 受于双亲 的恩 主恩: 受于主子 的恩 一生中与各 色人等接触 时所受的恩 师恩: 受于老师 的恩 vA、义务:无限的报恩,永远不可能全部偿 还。 v忠:报答天皇的恩,对天皇、法律和日本国的义务 。日本人理想国中的统治者就是天皇,他是现世存 在的神,天皇满足了人们对神和完美的需要。因此 任何人都要对天皇绝对地忠诚,而且日本人时时刻 刻都在增强皇恩意识。 v孝:报答父母的恩,对父母和祖先的义务,连带对 子孙的义务。父母即使犯了很大的错也不会有人批 评父母,而是由子女来承受后果。 v职责:对自己工作的义务 B、情义:必须要偿还的人情债,是一套与 义务完全不同的义务。 v对社会的情义:其根本的含义是“偿还情义”,向与自己同 等地位的人报恩的义务。比如对姻亲的义务、对非近亲的义 务(姑妈、堂兄等,并非受恩于他们,而是由于来自共同的 祖先)。不同于孝道,上面这些都被称为情义。 v下属对主君或战友的关系是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情义,那时候 “情义”都是发自内心的,是近代日本人对黄金时代的白日梦 。在古代日本,甚至被看的比忠还重。比如日本的民族叙事 诗四十七士物语赞颂的就是属下对主君的忠义。为了替 主君报仇,报答主君的恩情,他们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包括 名声,父亲、妻子、妹妹甚至正义。当他们为主君报仇后, 又在其坟前集体自杀,因为他们的报仇行为虽成全了他们对 主君的义,却导致了他们对幕府的不义,他们只有以自杀来 偿还,这种抛弃爱情、亲情的忠义故事深得日本人的青睐。 v1、含有强迫、不情愿的意味:强调的是舆论的压 力迫使某人违心地去履行“情义”,而说话者并不想 这么做。 v2、严格要求报恩:讲情义类似于美国的欠债还钱 ,如果不能偿还情义,会导致“情义的破产”,因此 日本人在生活中要步步小心 v3、偿还情义是完全对等的:“还礼”的时候让人“净 赚一笔”的做法会使人颜面扫地。 v4、如果偿还的时间超过了一定的期限,这份情义 会像产生利息一样的增长:时间越久,需要偿还的 越多。 v1、报复同样是美德:日本人认为,当受到侮辱、毁谤及失 败未得到报复,或者未被雪除,“世界就不平稳”,一个正派 的人必须努力使世界恢复平衡,这是人的美德,绝不是人性 中的罪恶。这种观点类似于古典时期西班牙的“西班牙的勇 敢”和德国的“名誉”,它是超越一切物质意义上的利益的。为 了“荣誉”,一个人会献出财产、家庭和生命有多少,他的美 德就有多高。 v2、自我克制:在日本,自我克制是一个人尊重自己的一种 表现,这种要求对武士要高得多,比如禁止喊饿,饿死事小 ,不值一提,受伤的时候也不能流露出任何痛苦的神色。 v3、一个人的生活应该跟他在社会上的地位保持一致:对等 级制惯例的遵守,也是日本人自重的基础 v4、对专业名声的维护:人与工作完全等同起来了,对他的 行为和能力的批评,都会自动成为对他本人的批评。 v失败会另日本人感到羞辱和污秽,由于害怕失败所 以尽力避免竞争。在偶然的失败或侮辱面前,报复 是高尚的“好事”。(例子:P115)在今日日本,他 们还是认为羞辱是非常严重的,但是主动的进攻减 少了,而更多的转向针对自身。要不就把报复的欲 望当作一种激励手段,促使自己去做不可能完成的 事情;要不就让它蚕食自己的心灵,导致抑郁、厌 倦感甚至自杀。 v战后日本随机应变的现实主义态度是日本人对自己 名声的情义的光明面,他们接受了投降的结果,再 度为荣誉而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赢得世界的 尊重。 报 恩 义 务 对社会的情义 对自己名声 的义务 情 义 忠 孝 职责 三、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的比较 v日本人关于“忠”、“孝”、“情义”、“人之常情”有种种规定,这 些规定的总和就是日本人的人生观。一个人的生活包括“忠 的圈子”、“孝的圈子”、“情义的圈子”、“人之常情的圈子”还 有许多其他的圈子,每个圈子都有其特定的规则。日本人把 人生看作一出戏,要求认真的去平衡一个圈子和另一个圈子 的关系,不同圈子之间的冲突是他们影视剧、戏曲、小说永 恒的主题。 v日本人规定了如此复杂的一套行为标准和义务系统,一旦违 背了这些标准将会导致耻辱。因此,当日本人对耻辱如此敏 感的时候,就会履行关于善行的所有规则。 v从人类学的角度,本尼迪克特将日本和美国关于社会控制的 基础进行了对比,区分出了两种不同的文化: v罪感文化 v西方罪感文化中,人们依靠罪恶感在内心的反应来做 善行,尽管没有人知道你的错误行为,但是还是有 罪恶感,并且通过坦白你的罪恶,可以减轻这种罪 恶感。 v耻感文化 v羞耻文化依赖的是外在的制约手段,在耻感文化里, 有过失的人只要自己的错误行为没有暴露出来,就不 需要自寻烦恼,忏悔只会招致麻烦。在日本人的生活 中,羞耻是需要首先考虑的,任何人做任何事,都 需要考虑公众对自己的评价。 四、日本人两面性人格的形成原因 v日本人与美国人的人生曲线差异: v美国人的人生曲线和日本人的人生曲线截然相反,日 本人是U字型的人生曲线,老年人和儿童有着无限的 自由,而中年人受到严格的约束。 v在美国,这种曲线是倒过来的,幼儿教养非常严厉,随 着孩子日益成长而逐渐放松,当他足以自食其力地工 作,有了自己的家庭,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人的掣肘 。在美国,壮年期是自由和主动的鼎盛时期。当他年 老迟钝,精力衰退,或要人照顾时,又一次受到约束。 日本人性格的两面性的原因: 教育方式的不连贯 v幼儿时期:日本人在幼儿时期过的是一种有特权的 和娇纵的生活。 v六岁以后:日本人在六岁以后便要学习自我控制,抑 制自己的欲望,要逐渐认识到自己身上所承担的需要 偿还的恩情,在行动上要学会谨言慎行,并要明晓羞 耻。此外,在日本儿童从少儿时期向成年人转型的过 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得到伙伴的认同 v幼年时期的放纵与成年后的严格自控使日本人在性 格成长过程中出现了断层,在两个阶段对个人要求的 巨大差异是直接导致日本人性格自相矛盾的原因,为 他们日后进入等级森严的成年人的社会准备了基础 。 总结 v作者在比较美国人和日本人在政治制度、伦理道德 、社会阶层、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之后,进而对比两 国文化的异同,这些不同正是由于不同的文化造就了 不同的国民性。 v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本尼迪克特将在研究部族社 会过程中形成的文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