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劳技论文小纸条,编织成大技术 微探小提篮一课【摘 要】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对于劳动技术课程的定位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本文笔者紧扣这一观点,结合自己教学六年级下册小提篮一课的收获,探索在劳技课上如何激发学生动手的兴趣,并通过在实践活动中习得并掌握技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关键词】兴趣 技术 习得 创新 能力劳动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在几年的劳动技术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很喜欢这门功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劳技课的教学实践也证实了:运用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生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的激发和保护学生学习劳动技术的兴趣。可是很多劳技老师由于是兼职的,往往将本该兴趣盎然的劳技课上的枯燥乏味,大大的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消了他们动手创作的欲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诚然,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的动力。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劳动技术的兴趣,学生才能更好的习得技术,形成技术素养。劳动的人才是最美的,而劳动技术的美更是在于动脑动手、在于实践;只有动手制作,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最美,劳动最光荣,更是只有动手制作,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从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笔者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一课小提篮时,本着以点燃学生心中那把求知、求学、求技术的火把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目标如下:1、通过欣赏各种提篮的造型特征,观察其中不同花纹的编制方法;2、在学习纸条的基本编制方法基础上学习立体穿编的方法;3、能够独立尝试编织小提篮并对小提篮在造型和花纹上进行创造。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在教学这一课时的所感所悟探索在教学时探索在劳技课上如何激发学生动手的兴趣,并通过在实践活动中习得并掌握技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体现劳动技术课的课程价值一、歌曲激发学习兴趣 实物点燃动手欲望 【片段一】师:在上课前,老师为大家带来一首歌曲采茶歌(播放歌曲视频)听了优美动听的歌曲,大家发现视频里的采茶姑娘是带着什么工具去采茶的?生:竹篮,背着竹篮去采茶。师:你们真会观察,(出示采茶姑娘的竹篮)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竹篮是怎么做的?生:是编织起来的,可能是他们自己动手编的。师:你们真善于动脑筋,连竹篮是他们自己编的都猜到了,是啊,心灵手巧的采茶姑娘不仅会采茶还会编竹篮,(出示图片欣赏:竹篮,竹筐,藤编,柳条编,竹席等等)这些手工编织的篮筐还受到了外国朋友的啧啧称赞呢!师(出示纸条编织的篮子):其实,生活中的废旧纸张我们也可以用来编织,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小提篮的编织技术。分析:上课伊始,悦耳动听的歌曲让学生马上进入一个放松的状态,紧接着根据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竹篮的工艺、猜测竹篮可能是采茶姑娘自己编的引起对竹篮以及竹篮的编织的兴趣;接着通过各种竹篮工艺的图片欣赏,让学生进一步接触到编织工艺,感受编织工艺的精妙和作用,为学习编织小提篮打下了基础;最后揭题。过渡自然,学生也很快进入到新课的学习状态中去。反思:“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那就是好奇心。从歌曲到图片欣赏,学生的好奇心一次次被激起,教师通过必要的创设情景,引生入境,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只有让学生先接触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欣赏观察各种竹篮工艺的图片,自行发现编织技术的技巧和要点,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又自然的回忆起已有的编织知识和经验,巧妙地为旧知与新技搭建起一座桥梁,也为下面学习立体穿编的技法做好铺垫。二、分析促进学生思维 构思燃烧创新火花 【片段二】师:下面请大家再一次观察小提篮,结合书本上的“学学做做”,想一想,老师是如何将小提篮做的又结实又美观的。(发放小提篮到各小组)(出示提示)提示1:什么样的纸适合编织小提篮?提示2: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编织方法提示3:小提篮的平面编织有什么规律?提示4:怎样能编织成立体的篮子?学生分小组开始观察、分析和讨论后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总结技术要点和难点,并进行示范学生设计自己的小提篮并尝试编织,教师巡视并随机进行指导分析:在学习小提篮制作前,教师先给出四个提示,并让学生根据四个提示与小提篮进行充分的近距离接触,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有目的的进行思考和分析,自行发现编织小提篮的技术要点和技术难点,结合书上的“学学做做”通过小组内交流和讨论,学生独立克服难点并掌握技巧。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学习方法,孩子们迸发出一个个创新的火花也使人炫目。实物观察与书本的结合,学生对于新技术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反思:本课是六年级下册的一课,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半独立或独立完成一件手工艺的能力了,教师教学时尽量学着放手,劳技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技术,更应该要让学生自己会学技术。劳技课程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现代教育理念里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种环境,让他去感受;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去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去解决;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往前走。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四个提示与小提篮的进行近距离接触,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是有目的的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他们带着问题而来,带着收获离开,这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种从扶到放的主导性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这样的整体感知既为学生后面设计不同造型的小提篮提供了认知的基础,又让学生对小提篮的技术操作要点和难点有了个形象的初步感知,也为教师进一步讲解及示范技术要点和难点奠定了基础。课程标准指出:任何技术知识、操作技能、技术情意和态度的获得都不可能脱离学生亲身的技术活动体验。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三、作品展示增强感悟 多元评价形成能力【片段三】师:同学们制作的小提篮真是各有千秋,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可以说说它的作用或者哪个部分让你最得意,是你最用心制作的?生纷纷举手介绍师:谁愿意来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小提篮来说一说?(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师:我们学会了小提篮的编织方法,掌握了立体编织的技术,同学们回家也多多观察生活中的编织作品,看看大家能不能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劳动技术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分析:在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后,教师设置了展示和介绍自己的作品、谈谈最喜欢的小提篮两个环节,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小提篮制作的技术要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立体编织这一技术难点的感悟进一步加深,也让学生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发现美的鉴赏能力。而教师通过总结本课学习的一个技术难点那就是立体编织,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编织作品并结合学过了的编织技术进行创作,真正做到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本走向生活。反思:如何引发学生的再度创新,那就是总结经验。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进一步巩固了对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多方面评价,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习得技术并努力创作后的取得成功的愉悦和满足;师生通过总结和交流激起了二次创新。值得关注的是评价过程中,教师更多引导学生关注技术的习得与操作,评价的内容也从作品的特点到作品作用及创意。这样的多元化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技术的习惯和素养,并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技术作品鉴赏能力,真正实现从单纯的学科价值转变为形成一定的劳动技术素养课程标准指出:劳技课不仅要使学生接受劳动观念和创新精神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更要形成乐于交流、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还要让学生形成一种激发振兴中华、服务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劳动与技术课是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真正的投入到实践中去,才能真正掌握技术,并将技术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一种创造的能力。技术能力的掌握和提高、技术素养的培养和形成都是在实践中完成的。劳动与技术课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创新意识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先天的优势,那就是实践操作。劳技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完成,也可以组织开展课外活动或者与家长进行亲子活动。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走向生活,不仅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更是学生对于技术掌握的一个体现。学生通过学习技术,发散思维,发挥想象,体验技术习得中获得的成功的快感,真正形成技术素养。参考文献:1顾燕军.对劳技课程中三大教学策略的探讨.都市家教:创新教育20092龚志雄.劳技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导刊 1992,(6) 3徐雪芬.劳技课中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2009,(2)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