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2页
第2页 / 共72页
第3页 / 共72页
第4页 / 共72页
第5页 / 共72页
第6页 / 共72页
第7页 / 共72页
第8页 / 共72页
第9页 / 共72页
第1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企业经营模型(Enterprise Operating Model,简称“EOM”)是从企业经营的全局出发,以创新思维,通过模型理论和软件新构架技术而建立的一种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一、企业信息化现状当前企业信息化发展喜忧参半。采用“需求驱动”、采用整体解决方案(例如、ERP、CRM)、采用流行技术等方式从局部上暂时地解决了企业信息化中具体问题,促进了企业信息化的向前发展。但是,以上方式都是从企业经营的某个角度而不是全局去看待企业信息化的。因此,它们就必然造成企业信息化的无序发展,就必然造成企业内部系统建设的重复,就必然造成信息共享困难,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必然会对企业经营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反映到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就表现为各自为政、不通有无、资源浪费。许多企业经营者、软件公司、软件开发队伍对企业信息化究竟何去何从,充满疑虑,充满困惑;甚至不清楚企业信息化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了。二、EOM及其作用促进企业经营发展是企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EOM正是抓住了企业经营这个核心,对日常经济活动中大量的企业经营行为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并抽象为企业资源、客户、员工、产品或服务、业务、财务、管理七大要素,并通过七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建立了企业经营模型。这个模型客观、系统、科学地涵盖了企业经营的整个过程,反映了企业经营本质的特征。利用企业经营模型来构建企业信息化模型,使得各个企业有可能结束“需求驱动”方式开展信息化的局面。使得企业信息化从无理论转为有理论,无序转为有序,从无规划转为有规划,从不全面转为全面,从不通用转为通用,从浪费转为不浪费,从不共享到共享。业务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不一的企业就有可能通过EOM的应用系统享受到最好的业务和最好的管理,真正享受到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经营发展的促进作用。 图示表明:1、EOM包含整个企业经营,而现有的只是包含企业经营局部。2、EOM从整体来构架企业信息化,不产生重复建设。而现有的会产生重复建设。3、EOM面对的是企业经营模型,具有通用性。而现有的面对的具体企业,只具有个性。三、EOMS企业经营模型系统EOM把企业信息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即建立企业经营模型系统(Enterprise Operating Model System 简称EOMS)作为信息化的整体构架,并根据资源、客户、员工、产品(或服务)、业务、财务、管理这7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将EOMS分成业务信息系统(BIS)和管理信息系统(MIS)两个基本构架,实现了业务和管理分离。由于资源、客户、员工、产品(或服务)、业务、财务、管理是EOM从大量的企业经营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基本要素,由此建立的EOMS可以涵盖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例如,EOMS中管理信息系统(MIS)就分为通用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和专用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而通用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上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绩效考核、客户管理等多种通用产品,就是针对客户、员工、财务、管理等要素而设计的。它完全可以适用于各行各业,从而实现跨行业、跨企业、跨部门。EOMS按照EOM的7要素以及相互关系,采用了平台和通用系统以及专用系统相结合的构架形式。解决了企业信息化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解决了企业信息化中“做什么”这个最重要的问题。 EOMS还按照EOM的7要素以及相互关系,建立了企业信息化中的标准信息(例如、客户信息、员工信息、产品信息、业务信息、管理信息等)和标准功能(例如、接口、参数、权限、查询、打印、数据转换、信息交换等)概念,并通过软件新构架NSS技术建立各种EOM应用系统。因此这些系统就具有了通用系统的特性。所以,EOM解决了企业信息化中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怎么做”的问题。四、与EOM相关的单位和人员EOM解决了企业信息化中“做什么”和“怎么做”的两大难题,必然引起企业信息化产业链中各个方面的关注。无论是国家信息化管理部门、信息化中的企业、风险投资公司、软件公司、软件项目经理、软件设计师、程序员都会和EOM发生某种联系。而这些联系可以促进相关人员重新思考企业信息化的现状,重新找到各自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定位。 五、EOM的特点和未来与流行的ERP、CRM等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不同, EOM是伴随着中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是其长期跟踪、分析、总结、归纳、抽象的结果,是根植于中国软件这个土壤中成长的,它带有强烈的中国烙印。随着今后对EOM的深入研究、EOM产品的面世,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其绝非是一种单纯的理念,认识到其巨大的实用价值,认识到其在中国软件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已经有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了,如今还在发展之中。面对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试图去寻找一种或者多种的解决方案。正是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多样性才使我们有机会对各种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方案进行对比和分析,从中找出问题的所在。   几乎所有企业信息系统建设都是从小开始逐步发展的,这个小就是利用当时计算机和计算机技术,将企业中的业务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或者操作。也就是说真正驱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是企业的业务需求,以及这个系统能够给企业带来各种成本的降低和工作效率的提高。这种能给企业带来立杆见影的系统开发,成了几乎所有企业的偏好,只要能够开发出来的系统能解决企业某个业务问题,企业就上。这种局面至今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那么这种需求驱动的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模式,到底有什么好处和不好之处呢?好处是很直白的,企业投入了金钱,软件公司开发了系统(生存了),企业使用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了工作成本。   不好之处呢?对于一些大型企业来说,因不同业务的需求,开发出不同的系统,使许多系统内部的信息无法共享。造成业务系统越来越多,业务系统中交叉的东西越来越多,而随着业务的发展,一些业务逐步被淘汰,系统也被淘汰。许多有识之士,面对企业内部系统无序的建设提出强烈的不满,他们希望企业信息系统应该有序的发展,以减少重复开发、交叉开发、信息不能共享的状况。    其实,如果我们站得再高一些,站在一个行业的角度,看待行业项下的企业信息建设,就会惊呼,为什么这些企业不能用相同的软件呀,这种重复的开发浪费也太了。但是随即有人说,每个企业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软件也是不相同的,这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浪费是必然的。    如果我们站得更高些,在一个跨行业的角度,看待不同行业项下各个企业的信息建设,就会更加清楚的看到,我国的企业信息建设的无序。有人便会更加理直气壮地说,这个不很正常吗?    这种以企业需求来驱动,由软件公司来开发的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模式,存在着以下的问题:企业内部:   1)由于业务之间存在交叉,所开发的系统必然形成交叉,造成多系统交叉问题,   2)由于业务所属部门和地区,所开发的系统,必然带有部门和地区的属性,同样的业务因为部门和地区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系统。比如北京分行的信贷分析系统和南京的信贷分析系统就可能是不同的软件公司开发的。  3)由于是业务驱动,对于一个没有总体规划的企业,其系统建设完全由业务需求所控制,企业很少考虑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造成建设的无序。  4)由于是业务需求驱动,业务需求的变化频繁,造成软件修改、完善、升级永无止境。  5)由于是无序的,所以企业的系统投入是大量的和效率低下的。  6)由于是业务需求驱动,系统的水平决定于业务需求的水平,而一般企业是很难提出一个行业内最高水平的需求,这样系统的水平只能是平均水平。软件公司:  1)  由于为了满足业务需求,软件公司只能定制软件,采用人海战术迅速开发出系统。因此软件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2)  由于定制开发,时间要求紧,需求五花八门,软件公司很难定下心来,提高技术,其软件的技术含量很低。  3)  由于定制开发时间要求紧,其开发费用也随之降低(一般采用人月来计费,公司很难找到上百个人同时开发一个软件的),一般都在几万到几十万之间。  4)  软件公司绝大部分的成本在于养活大量的没有技术含量的程序员。  5)  软件公司无法将其软件产品化,扩大其价值范围。    其实,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都在面临这个问题,并设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ERP、CRM、MIS、中间件、BI、通用的财务软件、通用MIS生成器、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想决软件共享的问题。但是,这些解决方案,对企业信息建设而言只是局面的,无足轻重的。成效甚微的,远不如企业定制软件那样红火,那样感到物有所值。而我们一直想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这样局面的弊端是什么,能不能找到一个或多个解决方法,哪怕是理论上的也行呀。关键我们应该站在什么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上述了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现状,以及这种以企业需求来驱动,由软件公司来开发的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模式,带来给企业和软件公司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我国软件业的发展。 我们面对这些问题,如何去分析去解决,关键是我们站在什么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站在程序员角度,我们根本看不到问题所在,或者说没有问题存在,因为程序员是按照设计方案通过编程方法实现某一功能的解决。而这些功能设计是否合理,程序员并不关系。程序员只关心能不能把程序给编出来,编出来就是没有问题,编不出来是才可能有问题,而这个问题只是在程序层面的。    如果我们站在项目设计者角度上,同样我们也看不清问题。因为项目设计者只对项目需求负责,他对系统的评判标准很简单,如果项目设计满足了项目需求的要求,这个项目就是OK,如果不能满足,则存在问题。而这个问题则可以通过设计来解决的。虽然有些高级项目设计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积累,将其他项目中优秀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放到本项目设计当中,但是,一个项目优秀改变不了其他众多项目水平平平的状况。因为个人的能力始终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项目设计者很难跨越需求方的要求,唯需求为是,已从根本上注定了项目设计者的局限。     如果我们站在项目需求提出者角度,同样我们也看不到问题的所在,因为企业的业务需求的提出,反映了业务需求的迫切性,只要能把业务需求提出来,让开发者完成开发,这个需求就完成了。至于这个需求是否是最合理的,是否代表业界最高业务境界,是否符合企业信息建设的整体发展,是否能被企业内部更多的用户共享,需求方是从不考虑的。因为企业的需求方往往是由具体业务部门产生的,从各部门各地区集中需求,由企业专门部门提出需求,这种情况很少。所以需求的水平决定了系统的水平。而在中国,需求的提出往往和他们的经营方式密切相关的,大都是一些面向市场的应急的需求。这些需求,不确定因素很大,时间要求比较急,造成了需求反复变更,开发急急匆匆,这样的结果肯定是不会好的。    如果我们不站在以上的角度,那我们还能站在什么角度?我们能不能站在一个企业全局的高度来看待企业信息建设存在问题呢?答案是可以的,许多人正是站在这个角度上,发现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在企业信息建设上,存在着各种问题。例如,信息建设无序、需求永远无法满足、系统越建越多、信息不能共享、功能交叉、维护成本越来越高、业务主导科技(科技的作用仅限于实现业务需求)等等。而面对这些问题,人们只能望问题兴叹。但是我们要说的,站在一个企业角度,即使是全局角度他也是短视的。因为他的视野范围仅限于这个企业。    我们能不能站在一个行业角度上,来看待行业内部各个企业的信息建设呢?答案也是可以的。在这个层面上,许多人都在提出,为什么A企业开发了一个系统,B也要开发?为什么A、B甚至C、乃至全行业的企业都使用统一的系统呢?很快他们得到一个理直气壮的回答:不行!因为每个企业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系统就一定不样。我们这里先不对这个回答给与评判。我们很高兴得看到,站在这个角度上,有人看到了问题所在,那就是重复开发!尤其是软件公司看到了这一点,他们特别希望他们的软件能够产品化,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