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6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5页 / 共36页
第6页 / 共36页
第7页 / 共36页
第8页 / 共36页
第9页 / 共36页
第1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常见见意象所含意义义: 长长亭:陆陆上送别别之所。 芳草:喻喻离恨。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忧愁特别别是离情别绪别绪 相联联系。 梧桐:古典诗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也表示凄苦 之音。 梅花:初用于赠别赠别 ,后为为一种高洁洁人格的象征。 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象征高洁洁的品质质。 桃花:象征美人。 牡丹:寄寓富贵贵。 杨杨花、芦花:顠顠零之意。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结。 莲莲:喻喻高洁洁,或表达爱爱情。 杜鹃鸟:为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 鹧鸪鸟: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寒蝉:为悲凉的同义词。 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蟋蟀: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联系起来。 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悲伤的感情。 青鸟: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 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比喻垂老之年。 成熟的梅子:少女怀春。 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白云、明月: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诗词常用手法。 水: 常常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 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 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 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 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 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 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 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 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 悲欢离合情”; 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 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等。 附:思想情感 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 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 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 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 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 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情感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 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超脱(寄情山 水、向往安宁)、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 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楼台、月影自怜 )、思乡、怀友、题赠。愉悦、欣喜;郁闷、忧愁 ;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 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 第一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 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 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 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 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 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 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 制毒龙。 注释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 龙,指世俗欲念。 【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 ”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 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例一: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 和“冷”。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 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冷”充分点明 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 气氛。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 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此答案从表现手法的角 度分析其妙处】 例二: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因为“咽”用拟人的手法写泉流之声,以动写静 ,突出禅寺之静,生动而传神地写出泉流过高石 时,水声急变,形象而生动;“冷”字不仅写出日 色下青松的色调,更突出了香积寺环境的清幽、 静谧,这一禅院寂静空灵之感由这一“冷”字表现 出来。【此答案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 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8全国卷)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 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西山:在湖北鄂州 西,山幽僻深邃。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 ,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用“拳”字形象的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的神态。用“退” 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 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 析。 答: 蝶恋花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 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 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把“绕”改成小,好吗?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 “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 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 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 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 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 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燕子飞舞,绿水 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 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 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 “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 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 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 ,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 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 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 惜春之情,见于言外。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 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 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 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不难想象 ,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 。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 ,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 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 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 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 可贵。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修辞 上用的是“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 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 ,滚滚向前,不可遏止。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 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 不同节奏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 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 ;“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 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 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 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 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 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 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 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 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思维轨迹】解答这一问题,需要把握“子规”这一意象的 延伸意义。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 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 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 ,“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 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 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望帝啼鹃”(窦娥冤)。 【参考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 矛盾?为什么? 答:_ 【思维轨迹】解答这一问题,需要把握诗人的情感 轨迹。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日落时分在山村中 幽梦不断。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 北分裂,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 出一段忧国之愁。诗中有寄托、感慨、讽喻之意 ,有伤离感乱之情,对于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 。分析评价时要具体地分析,给出客观的评价和 历史的评价。 【参考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 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 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 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 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 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 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 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 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 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 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 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 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 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 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 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 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 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