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6页
第2页 / 共76页
第3页 / 共76页
第4页 / 共76页
第5页 / 共76页
第6页 / 共76页
第7页 / 共76页
第8页 / 共76页
第9页 / 共76页
第1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能源科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Energy Science 课程代码:0209522适用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学时数:24 学分数 :1.5执笔者:周文和 编写日期:2007年10月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本课程是高等学校科学素质教育丛书,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知识拓展选修课,是21世纪复合型人才的入门读物。课程的目的是着眼于对能源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展示,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综合型、复合型的人才。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意义。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了解本课程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重要性。2、理解科学发展观及我国能源政策制定的意义。3、掌握能源利用的计算方法及能源利用的评价方法。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1.绪论 (2学时)(1)能量与能源。主要内容:能量、能源、能量的转换和能源的评价。(2)能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能源更迭与社会发展、能源与国民经济、能源与人民生活、能源与环境。(3)能源形式。主要内容世界能源资源概况、世界能源消费及构成、世界性的能源问题、中国的能源形势、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2.能量的转换与储存 (5学时)(1)能量的基本性质。主要内容: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能量贬值原理。(2)能量转换的主要燃料。主要内容: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燃料。(3)热能得产生。主要内容:热能的获取、有关燃烧的知识、燃烧设备。(4)机械能得获取。主要内容:热能的转换、水能和风能的转换、电能的转换。(5)电能得生产。主要内容:机械能的转换、热能转换、化学能转换、太阳能转换、核能转换。(6)能量的储存。主要内容:概述、机械能的储存、电能的储存、热能的储存、核能的储存。 3.常规能源 (5学时)(1)煤炭。主要内容:煤炭资源、煤炭生产、煤炭开采展望、洁净煤技术。(2)石油。主要内容:石油资源、石油生产与消费、油品结构。(3)天然气。主要内容:天然气资源、天然气生产、天然气市场。(4)水能。主要内容:水能资源、水能利用概况、水工建筑物、水轮发电机组、水电站运行和水库调度、小水电。(5) 二次能源。主要内容:概述、电、蒸汽、热水、焦炭。4.新能源 (6学时)(1)核能。主要内容:概述、原子与原子核、核能的来源、反应堆、核电站、核电安全性。(2)太阳能。主要内容:概述、太阳能辐射、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光利用。(3)风能。主要内容:概述、风况、风能利用、风力机。(4)地热能。主要内容: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热资源的类型、地热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地热能的利用。(5)海洋能。主要内容:海洋能的类型、潮汐能发电、海洋温差发电、波浪发电。(6)生物质能。主要内容:概述、柴薪、醇能、沼气。(7)氢能。主要内容:概述、氢的制取、氢的储存和运输。5.节能与能源系统工程 (6学时)(1)节能概述。主要内容:节约能源法、能源的利用效率、节能的组织管理措施、技术和工艺节能的途径、节能经济评价。(2)节约热能。主要内容:热能的主要用途、热能的品质、按质使用热能、余热回收和利用、热能节约中的新设备和新技术。(3)节约煤炭。主要内容:提高燃煤设备和装置的效率、集中供热、热电联产、联合循环发电、城市垃圾的能源化利用。(4)节约用油。主要内容:内燃机节油、工业炉窑和锅炉的节油、交通运输节油。(5)节约用电。主要内容:概述、提高发电效率、输配电节电、电动机节电、电热和电炉类设备的节电、金属弧焊机节电、照明节电、家用电器及办公设备的节电。(6)能源系统工程。主要内容:概述、能源系统工程中的基本方法、能源系统的能流图分析、能源系统预测、能源系统规划、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前修课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专业基础课及部分专业课后修课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部分专业专业课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能源科学导论,黄素逸,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年9月环境科学导论,李焰,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年9月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Heat-Mass-Transfer Theory and Equipment课程代码:0209321适用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学时数:40 学分数 :2.5执笔者:管 勇 编写日期:2007年10月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本课程性质是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平台课,是将该专业中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多门专业课程中涉及的大量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的共性内容抽取出来经过充实整理而形成的一门课程,是创造建筑室内环境所用热质交换方法的理论知识与设备知识同时兼顾的主干专业理论课程,起着联系专业基础课与技术课的桥梁作用,重点研究发生在建筑环境与设备中的热质交换原理及相应设备热工计算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建筑室内环境打下基础。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达到掌握在传热传质同时进行时发生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领域内的热质交换的基本理论,掌握对空气进行各种处理的基本方法及相应的设备热工计算方法,并具有对其进行性能评价和优化设计的初步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和控制良好的室内人工环境打下基础。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了解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与重要性。2.在掌握了传热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传质学的相关理论,并掌握三种传递(动量、能量、质量)间的类比方法。3.熟悉固液相变换热的基本原理,了解冰蓄冷技术在集中空调中的应用。4.熟悉对空气进行处理的各种方案,掌握空气与水表面间热质交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悉用固体吸附和液体吸收对空气处理的机理和方法。5.了解本专业常用的热质交换设备的形式与结构,掌握其热工计算方法,并具有对其进行性能评价和优化设计的初步能力。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1.绪论 (1学时)热交换现象,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及本门课程的主要研究内容。2.热质交换过程 (13学时)主要涉及传质的基本概念、扩散传质、对流传质、热质传递模型及动量、热量和质量的传递类比。(1)传质概论:混合物组成的表示方法,传质的速度和扩散通量,质量传递的基本方式。(2)扩散传质:斐克定律,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稳态扩散过程,扩散系数及其测量。(3)对流传质:对流传质系数,浓度边界层及其对传质问题求解的意义,紊流传质的机理,对流传质的数学描述,对流传质过程的相关准则数(Re、Sc、Sh、Stm),对流传质问题的分析求解。(4)相际间的对流传质模型:薄膜理论,渗透理论,表面更新理论。(5)动量、热量、质量传递类比:三种传递现象的类比,三传方程,动量交换与热交换的类比在质交换中的应用。(6)对流传质的准则关联式:流体在管内受迫流动时的质交换,流体沿平板流动时的质交换。(7)热量和质量同时进行的热质传递:同时进行传热与传质的过程,同一表面上传质过程对传热过程的影响,刘易斯关系式,湿球温度的理论基础,自然环境中的传热传质。3.固液相变原理和应用 (3学时)(1)固液相变简介。(2)蓄热用固液相变材料的分类和选用(3)一维凝固和融解问题及其分析方法:常见一维相变传热问题,求解方法及举例,多维相变传热问题,考虑固、液密度差的简单区域中的相变传热,相变潜热贮能系统的理论模型和热性能分析。(4)固液相变应用举例:集中空调的相变蓄冷系统分类,空调蓄冷系统的设计,典型蓄冷空调系统的经济效益。4.空气热质处理方法 (8学时)(1)空气热质处理的途径:几个相关概念,空气热质处理的各种方案和空气热质处理方法及设备。(2)空气与固体表面之间的热质交换:湿空气在冷表面上的冷却降湿和湿空气在肋片上的冷却降湿过程。(3)空气与水直接接触时的热湿交换:热湿交换原理,空气与水直接接触时的状态变化过程,空气和水直接接触时的对流增湿和减湿,影响空气与水表面热质交换的主要因素,空气与水表面的热质交换系数。(4)吸附材料处理空气的机理和方法:吸附的基本知识和概念,等温吸附线,常用吸附剂的类型和性能,多孔介质传质浅析,空气静态吸附除湿和动态吸附的除湿。(5)吸收剂处理空气的机理和方法:吸收现象介绍,液体除湿剂的类型和性能,吸收剂处理空气的机理,影响吸收的主要因素,吸收剂处理空气系统和应用简介。5.热质交换设备 (11学时)(1)热质交换设备的形式与结构:热质交换设备的分类,间壁式换热器的形式与结构,混合式换热器的形式与结构(2)间壁式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间壁两侧流体传热过程分析,总传热系数与总传热热阻,换热器热工计算常用计算方法,表面式冷却器的热工计算,其它间壁式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3)混合式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影响混合式设备热质交换的主要因素,混合式设备发生热质交换的特点,喷淋室的热工计算,冷却塔的热工计算,其它混合式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4)热质交换设备的优化设计与性能评价:热质交换设的优化设计与分析,热质交换设备的性能评价,热质交换设备的发展趋势。6.实验(选择2个) (4学时)(1) 散热器性能实验(2) 喷淋室性能实验(3)加热器性能实验(4)表冷器性能实验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先修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后修课程:暖通空调,制冷技术,锅炉与锅炉房设备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第二版),连之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4月热质交换过程与设备,许为全,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对流传热与传质,杨强生,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7月工程传热传质学,王补宣,科学出版社,1998年9月传热学Heating Transfer课程代码:0203421适用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时数:64 学分数:4执笔者: 刘智勇 编写日期:2007.12.20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性质: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之一。目的:通过各种教学环节,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热量传递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