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开创新形势下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新局面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6位跃居世界第2位,在全球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占3.4提高到2010年的占9.5;货物进出口总额从世界第8位跃居第2位,其中,货物出口额2009年和2010年已连续2年成为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的比重达到10,其他许多经济指标在国际上的排位显著进步。2010年我国人均GDP接近4400美元,首次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国有效应对世所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十一五”时期,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达到30,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做出重要贡献,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国的国际地位、作用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面向“十二五”和到2020年的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面分析判断把握这一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准确把握国际国内新形势,开创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新局面。 一、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008年9月以来,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规模最大、破坏力最强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在经济和非经济多重因素影响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曲折,各种变数迭生。全球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日益激烈,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以及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愈发突出,由于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国际经济中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显著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主要发达国家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全球流动性严重过剩;国际金融危机凸显的不合理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金融货币体制机制,改革进程步履蹒跚;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有待突破,艰苦培育、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任重道远;总量庞大的国际金融“有毒资产”,在许多发达国家巨额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的掩盖下暗流涌动,不仅尚未得到全面有效清理,而且财政赤字高企和政府债务不断增加,后患不容低估。全球通胀压力显著增大,粮食、能源、矿产和主要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振荡,已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且金融投机因素不断增强,加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复杂程度。中东、北非乱局继续蔓延和剧烈动荡,大地震、海啸和7级核事故使日本经济加剧衰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深化和发酵,已从希腊、爱尔兰,蔓延至葡萄牙,危及西班牙这些都进一步加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新兴经济体通过扩大公共支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海外并购,带动和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增长,整体实力显著上升,成为一道靓丽的国际风景线,但在大量投机性国际资本流人的冲击下,通货膨胀、资产泡沫、本币升值以及经济转型、贫富差距、出口市场竞争激烈等困难和障碍,也给新兴经济国家下一步发展带来新的考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稳定增长,金融运行平稳,资金供给充裕,财政收入良好,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链配套齐备,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综合实力日益加强,国际竞争力稳步提高,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紧紧抓住并充分用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多谋善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全球战略视野坚持施行长期政策举措,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推动我国在世界经济结构、治理机制和未来发展格局的大调整、大变革中,努力占据主动和有利的地位。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我们在取得占世界GDP生产的9.5、对近5年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达到30的巨大成绩的同时,也消费了全球一半左右的钢铁、水泥、煤炭和10的石油等。中国在拉动世界经济增长、为全球生产物美价廉产品的同时,大量消耗着宝贵的能源资源,也影响和损耗着自身脆弱的生态环境。一些发达国家为遏制我国的发展,在节能、环保、低碳技术方面实行技术限制和垄断,并要求我国承担超过承受能力的所谓环境和气候变化“责任”。10年前,在面对严峻挑战和诸多困难的条件下,我国政府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和知识产权等领域,做出了广泛而深远的承诺,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新成员,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成绩斐然。随着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积聚,我国30多年来快速发展中曾经有效利用的一些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减弱;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在创造世界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产生的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居民收入分配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较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因此,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做出重大调整,完善对外开放模式和体制政策。要深刻把握当前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国际经济分工格局变化与国际经济治理和全球金融货币体制机制改革的新趋势、新特点、新变化,充分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在国际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注重统筹和切实协调好加强全球经济合作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要有效突破发达国家垄断和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把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更好结合起来,加快提升我国重大科技研发和创新水平。要坚持处理好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的关系、扩大进口和稳定出口的关系、扩大对外投资和有效利用外资的关系,切实改善消费、投资、出口的关系,着力加强以改 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推动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同时,要加快完善国际经济合作与互利共赢发展新模式,突出加强与新兴经济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全方位互利合作;在国际事务中提升参与度和话语权,在全球经济复苏及其治理改革、国际金融货币体制机制改革的过程中,发挥整体作用和实力影响,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长期经济安全。这些年来,我们通过学习世贸组织规则、熟悉规则、遵守规则,已成为规则制订的参与者和推动者。通过清理3000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平均关税从15.3降到9.8,开放了10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企业面对市场不断开放和关税大幅下调的压力,经历了艰难和痛苦的调整过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成长,竞争力逐步增强。在我国由贸易大国、经济大国向贸易强国、经济强国转变的进程中,企业还要经历更加艰苦的磨砺和淬变,要通过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网络的出口企业和著名品牌,增强产业、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完善和发展开放型经济体系。这是对外开放有力助推我国发展方式转变,迈上新台阶、达到新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必须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 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实现“十二五”以至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根本要靠科学技术,关键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当前,国内与国际相联,发展与转型交织,机遇与挑战同在,如何更高水平地实现对外开放环境下的自主创新,使企业成为市场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各方面必须深入践行的大问题。国际上通常将专利技术的拥有量作为区分制造和创造的标尺。有了专利以后,就可能有新的商品出现,有新的商标、品牌诞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我国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的专利国际中请量超过1.2万件,排名已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当年授予境内专利权71.9万件,授予境内发明专利7.4万件。到2010年底,全国境内有效专利数为173.2万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23万件,分别是2006年的3.5倍和3.6倍。应当说,“十一五”时期我国在专利领域取得了重大进步。专利数量的持续增长,反映出我国自主创新水平和竞争力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的差距也十分显著。另有资料显示,当今世界共有名牌商品约8.5万种,其中90以上的名牌属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这些世界名牌占全球品牌量不到3,销售额已占到50左右。而在世界前100位的著名品牌中,没有我们生产出口商品的,或是产品占世界市场比重较大的那种品牌。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在品牌建设上还有很大差距,也与作为世界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应当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成就显著。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20,对外贸易带动的就业人数平均在0.81亿人,其中的三分之二来自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出口不仅关系经济增长、城乡协调发展,还关系劳动就业和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未来一个时期,继续发挥对外经济在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重在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努力保持进出口稳定平衡增长,使对外经济更好地为实现宏观经济和调控目标服务。要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在大力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网络的出口企业和著名品牌,进一步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增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使出口贸易继续为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新的历史阶段,必须充分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功能。要有效扩大进口规模,促进国际贸易收支基本平衡。不断优化进口结构,增加进口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要能源原材料,加大促进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技术和设备进口,加快健全战略资源进出口调控储备机制。着眼于改善进口结构,坚持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服务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致力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全面进步,切实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对华贸易逆差较大的美欧发达国家放宽出口管制,为促进双边贸易平衡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要适度调节不同档次消费品的进口,适应国内多层次消费需求。促进从最不发达国家和主要顺差来源国增加进口,逐步改善贸易不平衡状况。 四、推动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必须更好更快地实施“走出去”战略 “十一五”时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有了较大发展。据商务部统计,20032009年,我国对外投资存量增加了7.4倍,为2500亿美元。2003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仅28亿美元,2009年,达到480亿美元,占全球的5,累计设立境外企业1.3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59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的56,成为世界第5大资本输出国,已连续数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但对比发达国家,我国仍存在明显的差距。近年的境外投资合作,虽投资结构已有进一步改善,主要集中于资源开发和加工制造业,但在第三产业的投资中,贸易、房地产、旅游、餐饮等传统投资项目仍占较大比重,金融、保险业投资较少。近年的技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