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春秋战国时代 前770-前476和前475-前221 诗的时代进入了 理性散文的时代 许多民族都有独特的智慧,许多民族都有曾经的辉煌,他们 也都会有自己引以为荣的黄金时代。因此,当他们打开国门, 放眼天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不会因精彩纷呈而眼花缭 乱,不会因变化万千而张皇失措,也不会因日新月异而妄自菲 薄。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根,有自己源远流长和不可替代的文化 ,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我们民族也不例外。春秋战国,就是我们辉煌的时代;诸子 百家,就是我们智慧的结晶;而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则是我 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 这是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这是一些必须铭记的姓名,这是 一些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这也是一场 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 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 魅力。何况这场大辩论,还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凝聚民 心的价值体系,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让我们受益至今。 诸子争鸣,岂能淡忘? 易中天“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卷首语 他是一位政治上的旅行 者游说列国; 他是一位生活上的乐观 者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 他是一位精神上的佼佼 者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 他是一位辛勤的耕耘者 ,用睿智和口才播种出心中 的仁政之花。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孟子三岁时父亲逝世, 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 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 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 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孟子 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 他自从搬家以后,便十分认 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 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 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 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 布般,变成一团废物。孟子 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 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 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 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 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 通过学习,孟子认为 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 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 子的思想。 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 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 请教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 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 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 国齐国去。 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 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 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 来到滕国,滕国太子对孟子的“ 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 在此实行他“仁政”的思想。 遗憾的是,滕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 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 “仁政”思想。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 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 孟子的仁政思想 民本主义思想。 邦国的主权在民。 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政事以民为归宿。 用人以民意为准。 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 的思想。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 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 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 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 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 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 理,辩论是非。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于:介词,对于,与“国”合成介宾短语。 之: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 寡人之于国也:意思是“我对于国家”,也 就是“我治理魏国”。孟子中大部分篇目 没有题目,后人取其开篇的某些词句作为文章 的题目。 题 解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 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 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 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 不加多,何也?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 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 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 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 呢?” 1、梁惠王尽力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困惑? 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思考 梁惠王:河内凶,移民移粟, 河东亦然。 结果: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 不用心 结果:民不加少 感到 困惑 提出问题:如何使民“加多” 分析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取胜之道有三:曰天时,曰地利,曰人和人和为取 胜之本。” 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 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人口减少 、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 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 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可以说,增加百姓的数量,是基于人 口在战争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 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孟子对梁惠王的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 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译文: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 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了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 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 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这也是 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 比邻国多了。” 孟子对梁惠王的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 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 “王好战,请以战喻。”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 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 ,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的反问,进一步启 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 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说“不可,直不百步,是亦走也。” 不 知不觉地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的区别。说明 移粟、移民与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 区别,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现在的含义是什么现在的含义是什么? ? 比喻缺点或错误并无本质区别(性质相同) ,只 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比喻说理,把道理讲的形象而令人信服 梁惠王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也分 析了民不加多的原因,究竟梁惠王到底该怎么 做?孟子有哪些根本措施?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 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 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 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谷与 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 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 也。 时: 胜: 以: 是: 之: 始: “(如果)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吃不完;细网不进 池塘,鱼鳖就吃不完;斧头按一定的季节进入山林砍伐,木材就 用不完。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会使百姓对生 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 道的开端了。” 季节 尽 介词,按照 指示代词,这 助词,的 开端 “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五十者可 以衣帛矣;鸡豚狗彘 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 饥矣;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矣。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树: 以: 可以 : 衣: 之: 夺: 数: 之: 谨: 之: 以: 于: 然而 : 王: 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介词,此处可不译 可以凭借 名词用作动词,穿 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丧失、耽误 几 助词,的 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从事 代词,代百姓 介词,把 介词,在 这样、却 名词用作动词,为王、称王 申之以孝悌之义 状语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状语后置,“颁白者不于道 路负戴矣” 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未有之也”,不 曾有过这样的事 “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五十者可 以衣帛矣;鸡豚狗彘 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 饥矣;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矣。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五十者可 以衣帛矣;鸡豚狗彘 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 饥矣;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矣。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五亩住宅的场地,种植桑树(把桑 树种植在上面),那么五十岁的人就 可以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 狗、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 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百亩大的田 地,不要错过农耕的时节,那么几口 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认真地 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 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 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行走了)。 七十岁的人能穿丝织品 的衣服、吃上肉食,百姓不挨饿不受 冻,这样却还不能称王,不曾有过这 样的事。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王道之始 王道之成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 于道路矣。 孟子“王道”的政治主张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不施暴政 施行仁政 “狗彘食人食而 不知检,涂有饿莩 而不知发,人死,则 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 杀之曰非我也, 兵也?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而: 是: 何异于 : 而: 之: 兵: 罪: 至: 焉: “狗猪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 开仓赈济,人饿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过错,而是年成不好的 缘故。这种说法和拿刀刺人,然后把人杀死,却说不是我杀的 ,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 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连词,却 代词,指上述情况 与有什么不同。 于:介词,和、与;异:不同 连词,表顺承 代词,被杀的人 兵器 名词用作动词,归罪、归咎 到,这里指归顺 句末语气词 /代词,指魏国。 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 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孟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批评统治者不顾 人民的死活。 “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对比,是多大的 反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又是多么的残忍!多么的不仁!而把“涂有 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归罪于天灾,就如同把 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残害人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 不要横征暴敛 反思 本文写作特色 孟子的文章环环相扣,不可分割。依 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 迫。如“五十步笑百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 我也,兵也”。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 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叙述王道之始时的三 组排偶句、王道之成时的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 充沛。 结构严谨 善用比喻 气势充沛 从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可看出孟子是 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 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 贵,社稷次之,君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