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政以德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 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 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 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从“何以伐为?”和“焉用杀?”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 张,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1分) (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 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 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4分) 以德治国 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 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 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 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1分);冉有的这些话让孔 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用用那 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1分) 2、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 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12.11)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 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 说你的理解。(3分) 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 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 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 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 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 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 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 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 墙之内也。”(16.1) 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 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不一样。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 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 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 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孔子要 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 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A、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有耻且格。” B、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 C、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D、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 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E、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 “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1)以德、礼导民;(2)富而后教; (3)节用爱人,使民 以时;(4)反对横征暴敛;(5)“足民” “富民”。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A、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 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 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 ,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 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 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C、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D、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 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E、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 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 分析。 5、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 材料作一番分析。 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 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君子的要求 ,他才可能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够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 家主张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 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孔子明确提出“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统治者有感 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如果 这样,就没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会被感 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这样,孔子自然反对武力征服,主张“故远人不服,则修 文德以来之 ”,统治者自身的榜样是对老百姓最好的教 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 劝 ” 6、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 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 赋税,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 ,君孰与足?”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 富不分的呢?请简述之。(不超过70字) 不是。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 下各得其分。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 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对百姓是 需要教育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 7、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勉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有耻且格。”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 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1)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 的 社会。(1分) (2)在论语中孔子多次称颂尧、舜、禹、稷,有人说是孔子 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的向往,在这一点上和 老庄思想是相同的,对此你怎么认为?(3分) 在论语中孔子虽然多次称颂尧、舜、禹、稷, 但他赞美的主要是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并非“ 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在这一点上孔子 与老庄思想是不同的。孔子反对的不是文明的进步,而 是道德的退化,他希望通过恢复周礼,通过道德教化来 积极地建设理想社会(秩序)。优秀高尚的道德是人类 的本质特征,它应该成为人类的永恒精神。因此,孔子 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涵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有道有德 为政以德 8、“德治”与“法治”犹如鸟之双翼,试分析两者 关系。孔子的“德治”思想对今天来说,仍有哪些 启发和借鉴? (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法治”属于政 治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 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 观念养成有培养和引导作用。“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 、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内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扬善”,它是 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 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 (2)从具体内容看,法律中有道德,有的法律本身以道德判断为基础;而道德 中也有守法、执法的内容。 (3)从历史和实际看,我国经过了人治加强法制法治法治、德治 的结合的过程。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的道德体系正在建设和形成,提 倡德治尤为必要。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 “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 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 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 会的稳定,这种做法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值得研究 总结。 9、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为吾善:自我完善。用:使。不计数:不能用十来 计算;即不到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2 分) 孔子: 韩非子: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 为政以德 以法治国 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 ,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 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 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10、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哀公问于由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由若对曰:“盍 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子曰:“百姓足 ,君敦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 ;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曰强。”(商君书) 注:辱:地位卑下;战事兵用:临战严整、士兵全力以赴。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儒家与法家的经济思想。(2分) 儒家: 法家: (2)对这两种经济思想作简要评析。(3分 富民 贫民。 儒家主张藏富于民,认为百姓富裕了,国家自然就富裕了;法 家主张贫民弱民,认为百姓贫穷就会看重赏赐,就会为国死战。 相较之下,法家考虑更多的是地主阶级甚至是君王一人的功利, 是片面的;而儒家藏富于民的思想,则有较多的人民性立场,对 现实很有借鉴意义。 11、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5分) 甲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5)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 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3.9) 乙文: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 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江泽民 (1)甲段文字中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哪些基本手段?(2 分) (2)结合甲乙两段文字,你觉得儒家的德治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 德治一样吗?(3分) 正己、爱民、富民、教民。 不一样。德治的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 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 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 。 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 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 群众利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 12、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 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 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