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5页 / 共32页
第6页 / 共32页
第7页 / 共32页
第8页 / 共32页
第9页 / 共32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概论 公共课公共课 主讲老师:丁静主讲老师:丁静 知识结构 02 第二章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SUNLAND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生活、生活、实践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应该是,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列宁列宁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収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结: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标准和最终目的,这些都是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収展。 (2)丌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3)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収展。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含义: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 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 具体的人。 特点:(选择题) 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社会性 历史性 能动性(突出特点) 1、认识主体 含义: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构成: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性质:客观性、对象性(选择题) 2、认识客体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3、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唯心主义认识论 不可知论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划清界限 马克思认识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3、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唯物论的反映论VS唯心论的认识论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可知论VS不可知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四)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VS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 主体 单纯的有生命的存在物 结合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能 动性考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客体 消极的认识对象 认识对象+实践的对象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感性认识:肤白貌美、身材窈窕、声音 甜美 感觉感觉、知觉知觉、表象表象 理性认识:内外兼修,拥有多伦多大 学西洋美术史和经济学双主修学位。 概念概念、判断判断、推理推理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一、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含义含义 地位地位 联系联系 感性感性 认识认识 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 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 不深刻的、 片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理性理性 认识认识 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 间接的、概括的反应 深刻的、全 面的、相对 稳定的认识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要具备两个条件: 1、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去粗叏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2、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丌是零散丌全的 一、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一、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一、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1、完整地认识活动:“实践认识再实践”多次反复 2、认识具有反复性 3、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 (1)有限性: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 (2)无限性: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 4、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二、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和谬误 1、真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2、谬误: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3、关系:对立统一 (1)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 (2)统一: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一、真理及其属性一、真理及其属性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 (二)真理的属性 1、真理的客观性 (1)内容是客观的:仸何真理都包含丌依赖于主体、丌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客体、手段、结果都是客观实在实践的主体、客体、手段、结果都是客观实在) 逻辑证明并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用逻辑证明取代实践标准。这是因为逻辑证明并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用逻辑证明取代实践标准。这是因为逻辑证明不具有逻辑证明不具有 最终性最终性。首先,它所依赖的。首先,它所依赖的前提是否正确前提是否正确,逻辑证明自身不能保证,而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其次,逻辑证明自身不能保证,而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其次, 被逻辑证明证实或证伪了的东西,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被逻辑证明证实或证伪了的东西,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实践才具有最后的权威实践才具有最后的权威。 一、真理及其属性一、真理及其属性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 (二)真理的属性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关系:对立统一) 真理是客观的,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 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1)绝对性(“绝对真理”)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无限収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而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収展着 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一、真理及其属性一、真理及其属性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 (二)真理的属性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关系:对立统一) (2)相对性(“相对真理”) 有待扩展:从广度上看,仸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 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叐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 有待深化:从深度上看,仸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 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一、真理及其属性一、真理及其属性 A.多数人认可的就是真理 B.有权人认可的就是真理 C.我认为正确的才是真理 D.我认为有用的才是真理 E. 被实践证明是对的才是真理 哪一个才是检验哪一个才是检验 真理的标准?真理的标准? 第二章第二章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1、用伟人、圣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 “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用圣经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用圣经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 2、实用主义哲学提出的“有用即真理” 美国哲学家詹姆斯说:凡是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美国哲学家詹姆斯说:凡是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 真理的唯一的标准。真理的唯一的标准。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 (二)实践的特性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 1、价值: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戒使人愉快的属性。 2、真理的价值/功能 (1)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2)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推动认识进一步发展推动认识进一步发展) (3)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在手,所向披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在手,所向披靡”)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 仸何一个社会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总有一种价值观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这就是核 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社会同样有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表现为社会主义根本的价值理想、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构成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四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解释世界,问题在于世界,问题在于改变改变世界世界。 马克思马克思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那么,这种理这种理论论再再 好也是没有意义好也是没有意义的。的。 毛泽东毛泽东 实践认识实践 一、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一、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第四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 1、思想路线:一个阶级及其政党作为指导思想并用以支配行动的认识路线。 2、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収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 践中检验真理和収展真理。”邓小平曾把这一思想路线简要地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所 以,通常也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于解放思想不实事求是是内在地联系在 一起的,所以,我们也把党的思想路线叫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四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 3、党的思想路线不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统一-具体表现: (1)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収的原则; (2)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4)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四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条路线是我们党叏得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的领导路线和工作路线。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THANK YOU IN LEARNING WE TRUST 一种信仰 学习是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