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4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奈达 “动态对等”翻译 理论 一、奈达主要翻译理论简述 二、“动态对等”理论 一)“动态对等”理论的提出背景 二)“动态对等”理论的内涵 三)“动态对等”理论局限性 (1)语言共性论(Language Universality) (2)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3)读者反映论(Theory of Readers Response) (4)动态对等论(Dynamic Equivalence) 一、奈达主要翻译理论 (1)语言共性论(Language Universality) a.各种语言具有同种的表达力。 b.“一种语言所能表达的事情,必然能用另一种 语言表达。” c.人类的共性多于差异,在人类经验和表达方式 中,都存在着一种“共核”(common core)。 “White as snow”(白如雪,雪白) (1)“White as frost”; (2)“白如白鹭毛”、“ 白如蘑菇”等 (3)“很白”或“非常白” (2)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转变为另一 种语言的信息的活动,也就是把一种代码编 码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代码的信息,翻译的 目的就是通过传递信息,起到交际的作用。 a.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原文读者理 解的信息 b.译者就必须“拉长”信息的表达形式 c.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原文读者理 解的信息 (3)读者反映论(Theory of Readers Response) 奈达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译文读者或译 文语言接受者,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 读者对译文的反应。 “译文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应该是在实质 上相同于原文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 (4)动态对等论 (Dynamic Equivalence) 一)“动态对等”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的提出背景 1964年,尤金奈达博士(Eugene ANida)在翻译科学探索( 1964)(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动 态对等”的概念,并将之定义为“顺 乎自然,最贴切的对等”(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1)结构主义语言学成分分析( Componential Analysis) a. Semantic Componential Analysis semantic features semantic component distinctive features man= +HUMAN&+MALE&+ADULT woman=+HUMAN&+FEMALE&+ADULT b. Syntactic Componential Analysis (NP,VP,PP) 2) Chomsky “转换生成语法”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句法部分: a.基础部分(a base) 描写语言的基本结构 生成深层结构 (deep structure) b.转换部分 (a transformation part) 将深层结构再转换成表层结构 (surface structure) eg:Will the train arrive? The train will arrive. Inversion Will the train arrive? transformation 交际功能 二)“动态对等”理论的内涵 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 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关注形式和内 容,是诗与诗、句与句、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对应。 接受语的信息应该尽可能和源语中的各种因素分别 对应。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以表达方式的 完全自然为目标,而且尝试将接受者与他自己文化 语境中的行为方式联系起来,它并不坚持读者只有 理解了源语语境中的文化模式才能理解信息。 形式对等 动态对等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Eugene A. Nida “功能对等” 核心就是找出目的语的各种有效表 达手段以最接近、最自然的方式表达出原文的 对等信息。(先思想内容,再文体风格) “功能对等”理论的三个部分: 1)抛弃传统的词性概念(parts of speech) 实体(object) : book, women, ghost 事件 (event) : go, love, talk 抽象概念(abstract) : green, slowly, often 关系(relations) : conjunctions, prepositions the beauty of her singing her beautiful singing environmentally damaging waste 词性转换法conversion 2)用核心句(kernel sentences)和句型转换 的概念克服句法障碍 核心句即最简单的句子。 7种简单的核心句 重建译入语的表层结构 (按照译入语的习惯,将核心句连接来) There is something I must say to my people who stand on the warm threshold which leads into the palace of justice. 1. There is something. 2. I must say something (to my people). 3. My people stand ( on the warm threshold). 4. The threshold is warm. 5. The threshold leads ( into the palace). 6. The palace is of justice. 逆转换翻译理论(Back Transformation) 检验 原文 译文 转换 分析 重组 改变 调整 删减 3)用同构体(isomorphism)概念解释 社会文化语言符号 符号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任何一个符号 ,无论是字、词、句成语这类语言符号 ,还是手势、身体活动等语言外符号, 或是社会行为这类社会符号,都只有在 它本身所处的环境(系统)中才有意义 。 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同构现象( isomorphs) 同 构 体 (isomorphism) 2 4 8 16 32 64 to grow like mushroom As dumb as an oyster 三)“动态对等”理论 贡献及局限 贡献 1.从微观角度考虑,“功能对等”解决了长期 以来“意译”与“直译”之争。 归化(domestication) 2.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缓和了翻译家们归 化和异化争论,从多个学科的角度找“归化 ”和“异化”的平衡点。“读者反映论” 局限 1.功能对等理论实际上是将整个理论建立在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异质同构现 象这一前提上的,掩盖了不同语言之间的文 化差异,客观上起到了文化归化的作用。 “The Story of the Stone” 原语中的文化负载词语所表达的概念在译语 中有时是不存在对应的。 “精神文明” 2.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的 概念空缺是功能对等的又一明显的缺憾。 3.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是很难实现的 。 属于艺术范畴的文学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则可能 藏于字里行间,蕴于语言深层,要通过对作家个 人风格和作品的特殊语境的探讨才能把握。 l如何获知原文读者的感受和反应 l谁是评判者 l不同读者反应不同,以谁为标准 我们不能否认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处理语 言差异上的积极作用,它仍然是目前最佳 的翻译理论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