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宗教信仰论文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其特点 1.大学生信教人数呈扩大趋势 以北京高校作为全国大学生宗教信仰人数发展趋势的研究个案根据相关学者的问卷调查数据可以得出北京市高校大学生的信教数量处于一个不断扩大的趋势之中1998年北京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九五”项目“北京青年宗教信仰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大学生中明确表示有宗教信仰的占13.4%;XX年中央民族大学何其敏教授主持的“北京市大学生信仰调查”课题调查发现具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占总调查对象的16.88;xx年中国人民大学刘成运、韩宇“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以北京为中心的考察”的调研结果显示信仰宗教的大学生比例是19.1%由此可见从1998年到xx北京高校大学生信教人数有所增加且后期的增长速度要明显的快于前期 2.大学生对宗教持盲从和模糊态度 一方面大学生对宗教信仰多被动和盲从尽管当代大学生主要是通过网络、书籍的方式和途径来获取宗教方面的认识但他们对宗教的亲近和暧昧态度却深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信徒中有约1/3是在家庭的影响下开始信仰宗教约1/7是在亲戚和朋友的影响下皈依宗教而自主皈依宗教的大学生所占比重非常小另一方面大学生信徒对宗教知识和我国的宗教政策缺乏准确、全面的了解如将传统文化中带有宗教色彩的内容误认为是宗教信仰共产党员信教人数在不断增加甚至还有小部分大学生在校园内传教等行为都是大学生对宗教认识模糊化的结果 3.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以佛教和基督教为主 佛教因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为大多数中国民众所熟知使其成为人们在进行宗教信仰选择时的首要对象大学生在社会、家庭和亲友的影响下也容易做出同样的宗教信仰选择基督教是西方社会的主流信仰其历史典籍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故事性和哲理性加之全球化和信息化大潮的助推使这一西方的宗教信仰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生信徒 4.大学生信教动机功利性较强 一方面从信教的目的来看大学生选择宗教多是为自身的苦恼和困惑寻找心理安慰如“转移学习或情感受挫”、“得到神灵庇佑而事事顺心”、“缓解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逃避社会矛盾和问题”等等而不是出于对宗教理想的追求缺乏对宗教的执着和虔诚信教动机不纯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另一方面从宗教组织和活动形式上来看大学生信徒要实现上述目的就要加入宗教组织、参与宗教活动、密切成员间的交流其中宗教活动是实现大学生入教目的的核心环节然而就是这一核心环节大学生信徒有规律参加的仅占3.33%有将近一半的同学表示“从不参加”并且同学参加较多的也是聚餐、旅行等“非正式宗教团体活动”只有处于困境才较自觉的想起活动对所信仰宗教的虔诚性不高 5.大学生普遍尊崇宗教文化 大学生在接触宗教时更加注重宗教的文化内涵更加倾向于从文化方面来认知和评判宗教他们阅读宗教典籍、光顾宗教活动场所并不表明他们属于宗教信仰者而更多的是出于好奇和被其中的思想文化所吸引“我信教纯粹是因为美被她的美所震撼”正是这一特征的典型概括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剖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 1.全国“宗教热”影响 20世纪末期以来我国出现了一波宗教信仰热潮其鲜明特征是信教人数不断增加宗教种类日益多样化信仰者来源由原来主要是“贫、病、妇、老”向有资产、有文化的中青年群体拓展而大学生处于时代前沿当整个社会都呈现出“宗教热”时作为精力过剩、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感知敏锐的群体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成为宗教传播的重要对象之一 2.社会转型带来信仰危机 新旧体制并存交替的局面不仅带来了诸多激烈的矛盾冲突还使人们的精神需要陷入暂时的“真空”状态出现信仰危机“大学生的精神缺失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社会共同信仰的弱化是社会衡量标准化的结果”面对新旧两种体制和道德评价标准的矛盾大学生容易陷入迷茫和不知所措若在这样一种状态下遭遇宗教成为宗教亲近者乃至宗教信仰者的可能性会明显增大 3.宗教政策的调整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宗教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变得越来越宽松这使得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日益深入人心也使大学生接触宗教变得更加容易 4.信息传播手段的现代化 信息化时代网络的普及推动了宗教的传播互联网以其覆盖面广、互动性强和灵活多变的优势成为宗教传播主要方式和途径之一也是大学生接触、认知宗教最便捷的工具和手段 (二)大学生主体因素 1.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差 生活在1980年代甚至是1990年代的大学生物质条件优越生活经验缺乏受挫能力和吃苦精神相对淡化心理素质不高当遇到困难和失败而感到茫然、疑虑和混乱时当追求完美人格和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受挫而感到自卑、焦虑和绝望时他们选择逃避并寻求宗教情感的依靠和“超然”力量的庇佑成为一种寄托和鼓舞 2.大学生对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的追寻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当人的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追求高层次的需求当代大学生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会追寻更高层次的需要即归属和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当高层次的需要在现实世界中难以满足时他们便将努力的方向转向宗教这个虚幻的世界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安慰 3.大学生对宗教的主观认识存有偏差 大学生对宗教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系统对宗教的认识也大部分停留在感性的表面对宗教的本质、功能、发展历史和最终的消亡趋势不甚了解导致了在主观认识上将宗教简单看成是关于“善”、关于“爱”的组织而实际上宗教所宣扬“善”与“爱”因缺乏具体性只能陷于空洞和盲目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演变成行政命令的附庸和诠释教育内容陈旧、失实很大程度上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需要缺乏亲和力和说服力致使高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理想教育实效性不强与此同时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系统的宗教理论在讲授宗教相关问题时不全面、不系统很难实现对大学宗教信仰的正确引导另一方面在教育方法上主要以单向的强制灌输为主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心理致使一部分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甚至在校园中出现羞于谈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教育效果严重背离教育者初衷 (四)宗教因素 1.宗教固有的积极功能增强了它的吸引力 宗教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有它所固有的积极功能: (1)文化展示功能宗教是一个文化综合体自身包含多种文化形式如典籍、建筑、仪器、雕塑、绘画等都是人类千百年智慧的结晶和传承的载体 (2)道德规范功能宗教道德规范对信教群众有很强的指导和自我约束作用同时对稳定社会秩序构造和谐环境都具有独特的积极意义 (3)心理调控功能宗教教义宣扬看淡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崇尚心境的平和、内在修为的高尚等等对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4)组织的整合功能加入宗教组织能使很多处于边缘化的无组织可加入的大学生获得组织上的归属感和心灵的寄托之所 2.宗教自身的改革使其更适应社会需求 宗教随着社会的变革也在做出不断地调整一改过去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和消极避世的态度开始密切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在宗教精神、宗教权力、宗教观念、宗教价值取向、宗教情感、宗教活动以及宗教礼仪和戒律等方面不断深化其世俗化的改革这使宗教的发展能够更好的迎合社会变革中的现实需要成为慰藉当代大学生孤独浮躁、疏离冷漠心绪的重要方式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策略 (一)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实现人本回归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立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应简单的理解为意识形态的灌输应摒弃“行政化”观念摒弃以往高、大、空的宏观道德教育方式真正实现教育的人本性加强教育的针对性、灵活性和现实性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注重人文关怀深入细致了解并真正掌握当代大学生的信仰选择和心理问题其次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宗教理论体系提高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素养为大学生科学宗教观的建立提供师资保障最后重视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合理的精神需求实践活动的结果往往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更具说服力大学生通过正反两方面实践结果的对比更容易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解和认可这有利于自觉抵制有神论思想的侵蚀和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的培养对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无疑大有裨益 (二)丰富校园文化注重满足大学生精神需求 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引导正视宗教信仰在校园内的存在开设与宗教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或学术讲座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对待宗教为其开辟一条合适的认识宗教、理解宗教的途径消除对宗教的神秘感可发起“爱心工程”帮助解决大学生尤其是特殊群体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的实际问题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要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帮助大学生丰富人生体验增加生活阅历提高抗挫能力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师生的关爱积极营造一个充满“爱”的校园另一方面加强班集体的组织功能开展类型丰富的班级活动满足大学生群体交往的需求与此同时还应建设高质量、多样化的校园社团组织争取把所有学生纳入到组织之中要引发他们作为“班级人”、“社团人”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使其能够在组织中发展兴趣提高能力寄托情感使班级、社团和学校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造就大学生健全完善人格 大学生正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经历着从幼稚到成熟的跃进这个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呈现出极强的矛盾性:他们既喜欢求新、求异向往改革、冒险和刺激又缺乏勇气坦然面对失败在诸多压力和激烈竞争面前感觉前途迷茫而困顿在残酷现实面前不断寻找躲避的场所宗教信仰正好提供给部分大学生一个不错选择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和手段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机制塑造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人格“造就一批具有坚强乐观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毅力、稳定良好情绪和健全完善人格的较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