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级期末质检考试语文试卷第1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随着明代“一条鞭法”和清代“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作为乡村基层的里甲制度逐渐流为一种形式。国家将缴纳赋税的职能交给民间社会自行办理,由此形成了明清的“基层社会自治化”。而且,地方政府往往也因人力、财政上的困难,而难以有效地组织地方上的公共工程、福利机构和教育设施等,乡村社会的公共事务的组织及公共产品的提供很大程度上依靠乡贤。既然地方政府财政不足,只能依仗“乐善好施”“笃行仗义”的乡贤了。在筹建过程中和经营管理上,地方乡贤也参与其中,如清代牧令书卷七记载:“地方利弊,生民休戚,非咨访绅士不能周知况邑有兴建,非公正绅士不能筹办,如修治城垣、学宫及各祠庙,建育婴堂,修治街道,俱赖绅士倡劝,始终经理。”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支持公共事务,而且在发起、经营、管理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明清时候的乡贤能够在乡村发挥作用,与国家的基层制度和社会的变迁紧密相关。 另一方面,乡贤在明清时期的发展与乡绅阶层的兴起紧密相关。广义上的乡绅是指“士之居乡者”。乡绅又可分为官绅、学绅和商绅。官绅是指曾经或现任官员在乡者;学绅是指那些有功名或学衔但又尚未入仕者;商绅是指那些具有商人身份的士绅,其在地方上具有一定权威并获得民众认可。 明朝中叶以后,乡绅阶层渐渐形成,主要原因有:其一,退休官员多返回本籍。明代朝廷规定官员辞官或退休一律给驿还乡,致仕官不得留住京师和任所地。其二,“学绅”在地方上的累积。明代学校系统完备,士人一般都可在本地官学入学。拥有一定功名和学衔的士人,除非因违反学规、受处分剥夺学籍和功名外,其身份可以一直保持下去。而且,地方上举荐待入仕者多,官缺少,生员则绝大部分终身与仕途无缘。除了少数人离乡谋发展之外,大多数人都留在本乡。 这些乡绅由科举制、学校制和捐纳制产生,社会地位相近,朝廷赋予他们各种政治、经济、司法方面的特权,具有一定的官方背景。同时,他们与乡土社会联系比较紧密,是一个社区中的领导者。他们在维护乡村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乡贤在地方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声望和特权,熟悉朝廷的法令、政策,可以与地方官员甚至中央官员直接联系;另一方面,他们视自己家乡的福利增进和权益保护为己任,具有强烈的地方认同感和归属意识,与民间社会有直接的接触,易于被百姓所信任和接受。所以清代一位叫王凤生的县令就说:“士为齐民之首,朝廷法纪尽喻于民,唯士与民亲,易于取信。”在与官方沟通时,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利用其拥有的特权,通过一切社会关系,将民间社会的意见传达上去。无论是朝廷政令在地方上的有效实施,还是民间社会愿望的上达,作为政府和基层民众之间的中介,乡贤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胡彬彬古代乡贤与乡村治理)1、下列关于文中“明清乡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清乡贤”即当时乡里的“公正绅士”,他们“乐善好施”“笃行仗义”,常常参与地方公共设施的筹建、经营以及管理。 B“明清乡贤”是当时乡绅阶层兴起的产物,是政府和基层民众之间的中介,在政令实施和下情上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C.“明清乡贤”在地方上凭借自己的地位、声望和特权,以及对国家法令、政策的熟悉可以与地方官甚至中央官员直接联系。 D“明清乡绅”代表了广大百姓的利益,把增进家乡福利和保护家乡权益作为首要责任,具有强烈的归属意识和地方认同感。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清代牧令书中的记载充分说明,乡贤之所以参与地方管理和工程营建,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的人力和财力不足。 B明清乡绅分官绅、学绅和商绅,由于士人在本地官学入学和拥有学衔后绝大部分不能做官,就形成地方学绅的累积。 C明清乡绅具有官方背景,这是因为他们由科举制、学校制和捐纳制产生,同时朝廷赋予他们政治、经济、司法等特权。 D明朝中期以后,乡绅开始形成,他们与乡土社会相联系,是社区的领导者,在维护乡村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明清的里甲制度是在“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政策的前提下形成的,是民间组织形式,它承担了向国家缴纳赋税的职责。 B“士之居乡者”即乡绅,他们在地方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乡绅阶层的兴起,促进了乡贤的发展,使明清时期地方管理打开新局。 C官绅、学绅和商绅是明清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的产物,其中官绅指致仕居乡者,商绅在地方上要具有一定权威并获得民众认可。 D清代县令王凤生说,“唯士与民亲,易于取信”,由此可见,在封建时代,要想使政令法纪取信于民,官员要做到亲民爱民。(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失语的秋天 符浩勇天才蒙蒙亮,老黄便起身打点行装。透过窗户,依稀可见小村高矮错落的瓦房升起的袅袅的炊烟,疲惫的脸孔不由掠过一缕悲哀,他感受到一阵迷惘、屈辱和压抑两个月前,他作为县农业合作银行的信贷员,被抽调来到四英岭下小村蹲点扶贫。他的目光盯住了村后一片弃荒而又不可多得的红碱土地。年初,他看到一本科技杂志刊载红碱土地培植西洋香菇获高产的经验,他也去函联系购买了少许菌种,意想谋求推广。他不会忘记他发动大伙儿培植西洋香菇的那个夜晚。低矮剥落的村部小屋,人声嚷嚷,挤着村中的父老兄弟姊妹。村长姓李,睨着眼,干咳两声,说:“老黄是镇上营业所的,从科技兴农着眼,有心让大家脱贫致富,大家欢迎!”小屋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掌声。他咧口一笑,从一只衣袋里掏出一把菌种,说:“这是西洋香菌种,一月余一个种植周期,希望大家都种上。五元一斤,不过现在不收钱,等秋天收获后再从菇菜款中扣”“那样金贵的西洋香菇,恐怕我们侍养不活。”有人顾虑说。“种植技术,由我负责,种不活的不收钱。不过有个条件,菇菜收获了,一定卖给我,每公斤十元。”“哟,每公斤十元。”屋里人吵嚷起来。“老黄,真能那样,你算是为大伙儿办了件积德事!”“只怕嘴说不算,等种出菇菜,你不收,一拍屁股走了,怎么办?”他手一挥,说:“大家不要担心,种了菇菜,我哪有不收之理?告诉大家,菇菜收后还要经过加工、消毒最后出口外销。为了慎重,我们还是订个合同吧。到时,我还怕你们不卖给我呢!”“不卖给你卖给谁?我们不懂得消毒,如何脱手?村长抢过话,笑开了怀,“你放心,有我在,菇菜一定能卖给你,不过履行手续,订下合同也好!”之后,他从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一万元,亲自跑了一趟省城,买回了八百斤菌种。他跑东家、走西舍、去南院,订合同、核亩数,指导播种、点粪、浇水、遮阳、开光月把一过,红碱土地长出了白花花的香菇菜,映照在一张张喜悦的脸上。收获季节到了,他估算了一下全村的菇菜收成,又跑了趟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十万元用来收购菇菜。他刚回小村,就踏进村长的家,说:“村长,你没白忙。你种香菇收成有四百公斤,可赚四千元呀。”村长却眨了眨眼说:“老黄,把这香菇每公斤十元卖给你,你转卖给别人每公斤多少元?”“村长,不瞒你说,我同别人订了合同,每公斤卖十二元!”“十二元?一公斤赚两元,全村有万余公斤,佧就赚了两万多元,好轻松呀。”村长打着哈哈说。“没有这么多,村长你也知道,我收了香菇,还要同别人联营过滤、消毒,除去贷款本息、过滤成本、货运杂费能有三两千元就不错了。”“老黄,不是我作难你。我同大伙儿说了,香菇菜,我们自己联系自己卖,卖了后,菌种钱,我们给。待到你蹲点走时,我们再好好聚一餐”村长盯着他像一个陌路人。“村长你怎能这样?我们订了合同的呀!”“订了合同有屁用,你上告,也没有人理。”村长嗓门提上来,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老黄知道拗不过村长,他跑东家,他走西舍,他去南院他没有想到,大伙儿支支吾吾,都是同样的回答。转眼,香菇菜收获完了,村长派人外出联系,销路一直没有着落。等到有一天,村长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找上门来。老黄跑去一看,愣住了:原先白花花的西洋香菇变质、长霉、褪色了,失去了销售的价值,他顿感一阵悲哀。一万余公斤的西洋香菇报废了,茵种的钱自然也收不上。他赔去了一万元贷款本息不算,没有想到,竞有人怨起他领着大伙蛮干了一番,毫无结果。昨天,镇政府来人,找他谈话,语重心长地说,农民脱贫致富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蛮干,一下子就想富起来末了,调整他到别个村庄去。天渐渐地亮了。他拎起了行李,走出门去。门外,站了一帮憨厚朴实的农民,呼地围了上来,嘘寒问暖,他们仿佛欠了什么重债,负疚、惭愧、不安他心头一热,大步流星,离开了小村(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形式,从蹲点扶贫的老黄离开小村写起,然后讲述了他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叙事起伏有波澜。B在培植西洋香菇的动员会上,村民们兴致勃勃,但也流露出心中的顾虑和对老黄的不信任,这为后面村民的违约做了铺垫。C村民看到白花花的香菇菜时的喜悦,与不愿将之卖给老黄时的冷漠形成反差,突出了村民们的自私冷酷、贪得无厌。D“失语的秋天”中的“失语”一词,意蕴丰富,既表现了老黄经历风波后的无奈,更表现了村民们事后的感动。5、请简要梳理小说中“老黄”的心理变化过程。(5分) 6、“村长”在小说中有哪些主要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