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0页
第2页 / 共80页
第3页 / 共80页
第4页 / 共80页
第5页 / 共80页
第6页 / 共80页
第7页 / 共80页
第8页 / 共80页
第9页 / 共80页
第10页 / 共80页
亲,该文档总共8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海岸地貌 海岸带的概念 海岸地貌 海岸带的研究意义 港口与潮汐电站工程建设 矿产开发 海岸带的合理利用 海平面变化 第一节 海岸动力作用 海岸带的主要动力过程包括: 波浪作用 潮汐作用 海流作用 1.1 波浪作用 (1.1.1 波浪及其要素) 波浪的概念: 风吹过海面时,通过压力和摩擦作用将 能量传递给海水,使海水质点离开平衡位置 作圆周运动,海面随之发生周期性的起伏。 这种海面周期性的起伏,就是波浪。 波浪要素: 波峰与波峰线, 波谷与波谷线, 波长(L) , 波高(H),周期(T),波速(C), 波射线 1.1 波浪作用 (1.1.1 波浪及其要素) 1.1 波浪作用 (1.1.1 波浪及其要素) 1.1 波浪作用 (1.1.2 深水波及其特性) 深水波的概念: 在水深大于二分之一波浪波长的水 域传播的波浪称为深水波。由于水深较 大,海水质点的运动不受海底地形的影 响。 1.1 波浪作用 (1.1.2 深水波及其特性) 深水波的波形: 1.1 波浪作用 (1.1.2 深水波及其特性) 深水波的水质点运动 1.1 波浪作用 (1.1.2 深水波及其特性) 深水波的传播 1.1 波浪作用 (1.1.2 深水波及其特性) 深水波的传播 1.1 波浪作用 (1.1.2 深水波及其特性) 波浪的能量: E=K1LH2/T E: 波浪的能量 K1:常数,在深水区为0.0625g 0.125 g L: 波长 H: 波高 T: 周期 由此可以看出波浪能量的大小决定于 波浪的大小,特别是波高的大小。 1.1 波浪作用 (1.1.3 浅水波及其变形) 浅水波的概念: 当外海的波浪进入水深小于其波长 二分之一的水域时,海水的波动触及海 底,水质点与海底相互作用,波浪特点 和性质发生变化。这种性质发生了变化 的波浪称为浅水波。 1.1 波浪作用 (1.1.3 浅水波及其变形) 浅水波的变形与波浪破碎A: 1.1 波浪作用 (1.1.3 浅水波及其变形) 浅水波的变形与波浪破碎B: 1.1 波浪作用 (1.1.3 浅水波及其变形) 波浪破碎: 1.1 波浪作用 (1.1.3 浅水波及其变形) 波浪的折射A: 当传播方向与海岸线向斜交的波 浪进入浅水区后,由于海底的摩擦作用 ,首先进入浅水区的部分传播速度变慢 ,从而产生波浪波峰线出现与海岸线相 平行的趋势。波浪波峰线在近岸地带发 生的这类变化现象称为波浪的折射。 1.1 波浪作用 (1.1.3 浅水波及其变形) 波浪的折射B: 1.1 波浪作用 (1.1.3 浅水波及其变形) 波浪的折射: 1.2 潮汐作用 潮汐现象 潮汐涨落 从局部地区看,潮汐是周期性海面升降; 涨潮和落潮:周期是半太阴日(约12时25分) 潮差:高潮和低潮的水位差; 大潮和小潮:潮差最大时和最小时的潮汐; 波和潮流:海面垂直升降和海水水平流动。 地球的潮汐变形正球体变成长球体 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整体上为地球绕转太阳提供向心力 ; 地球各部分受“差别吸引”,使它发生潮汐变形; 同理,月球的“差别吸引”,使地球在绕转月地共同质 心中发生潮汐变形。 图(上)太阳的引力使地 球不断地从它的惯性直线 路径“落入”自己的轨道。 图(下) 潮汐变形 潮汐的概念: 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发生的海面周期性垂 直涨落和水平流动,称为潮汐。习惯上,周期性的海面涨落 称为潮汐,周期性的海水流动称为潮流。 潮汐要素: 高潮:潮汐引起的海面上涨的最高位置。 低潮:潮汐引起的海面降落的最低位置。 涨潮:由低潮到高潮的海面上涨过程;所需要的时间称涨潮时。 落潮:由高潮到低潮的海面下降过程;所需要的时间称落潮时。 潮差:相邻高潮与低潮之间的海面高度差。 潮汐的特征: 一个潮汐周期大约为12小时26分;在宽阔的大洋上,潮 差很小,理论上为78cm,在太平洋中部仅为50cm。但是在 一些特殊的地形条件下,如喇叭形的海湾地区,潮差可以 达到很大,钱塘江最大潮差可达8米,世界上最大的潮差 可达20米。 引潮力: 引潮力及其分布: 引潮力是一地所受天体引力同全球平均引力的差值 ; 正反垂点的引潮力最大。 引潮力方向:两头(垂点)向上,中间向下; 潮汐隆起:向月(日)为顺潮;背月(日)为对潮。 图 引潮力及其分布 细箭头为平均引力,粗箭头为实际引力,双线箭头为引潮 力。引潮力=实际引力 平均引力。正反垂点的引潮力最 大。 图 引潮力的水平分力都指 向正反二个垂点,并在那里 形成二个潮汐隆起,使地球 由正球体变成长球体。 图 正反垂点的引潮力向 上,中间的引潮力向下, 地球由正球体变成长球体 。 引潮力的因素 对正反的正反垂点而言,引潮力的因素有 三:天体质量m,天体距离d和地球半径r; 引潮力公式的导出: 按引力定律,在正反垂点所受引力分别 为: 正垂点的引潮力为: 与d相比,r值是很小的。为简便起见,分子分母 均略去括 号内的r,使得 同理反垂点: 引潮力的大小,同天体距离的三次方成 反比; 上述公式不是引潮力普遍公式,且是近 似的,但可以用比较太阴潮和太阳潮的 相对大小; 公式中2,G,r都是常数,不同天体的 引潮力大小,仅取决于天体的质量m和 距离d; 太阴潮太阳潮(2.2:1)。东汉王充“ 涛之起也,随月盛衰”。 海洋潮汐的规律性 潮汐的基本周期 每太阴日二次高潮和二次低潮; 每朔望月二次大潮和二次小潮; 逢朔望发生大潮(初一、月半); 逢上下弦发生小潮(初八、廿三)。 图 潮汐的基本周期:每太阴 日二次高潮和二次低潮 图 (上)逢朔望发生大潮( 下)逢上、下弦发生小潮 潮汐的复杂性 日潮不等:若月球赤纬不等于零,它的两个 垂点分居南北两半球,以致同一纬度(除赤道 外)的顺潮与对潮有所不同,造成一日内二次 高潮之间的差异; 回归潮:月球赤纬愈大,日潮不等愈显著,赤 纬最大(2835)时发生的潮汐; 半日潮:在赤道上,一太阴日内有等高的二次 高潮和低潮,间隔均匀; 全日潮:其它日期,在90范围内,纬 线全线位于顺潮(或对潮)半球内,以致那 里每太阴日只有一次涨潮和落潮; 混合潮:在其它纬度带,每太阴日虽有二次 涨潮和落潮,但高度有所不同,涨(落)潮 历时也有差异; 二分潮:春秋二分前后的朔望,日、月都在二 分点附近,太阳潮和太阴潮潮汐隆起最为接近 ,潮差特大,日潮不等现象不显著; 二至潮:冬夏二至前后的朔望,情形有所不同 ; 近地潮与远地潮:近地点时的太阴潮比远地点 时要大39.1%; 而潮汐摩擦:潮流对海底的摩擦作用。 潮汐在海岸带的作用: 1. 扩大波浪作用的范围 2. 搬运波浪作用形成的泥沙 3. 侵蚀海底和海岸 1.3 海流作用 海流的概念: 海水有规律的水平流动,称为海流。 洋流系统 (一)洋流的分类与成因 洋流亦称海流,是指具有相对稳定流向和流速的海水运动。 分 类 梯 度 流 补 偿 流 风 海 流 海 水 的 密 度 分 布 不 均 而 产 生 的 洋 流 海水的流失和相邻海区的海水 补充空缺所形成的海流 风 对 海 面 的 摩 擦 作 用 产 生 的 洋 流 .梯 度 流 等压面 是压力处处相等的一个假想面,存在一个压强梯度力垂直指向 压力递减的等压力面上。由于海水压力随深度而递增,因此, 压强梯度力(D)垂直于等压面指向上方。 等势面 也是一个假想的面,与重力(G)方向垂直,海水沿此面运动时, 重力不做功。 形成原因 当海水的密度分布均匀时,海面与等势面平行,压强梯度力和重力在垂直方 向抵消,此时海水处于静止状态。 当等压面倾斜时如图3.1.1(a),垂直于等压面的压强梯度力分解成垂直水 平面D1和平行水平面D2,D1与重力方向相反,故被取消了。D2就是梯度流 产生的原动力。梯度流一旦产生,地转偏向力便立即对海流产生作用。 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使海水运动的方向向右偏。直到水平压强梯度力和地 转偏向力平衡时(也就是两者的方向相反时),海流便趋于稳定。如图3.1.1 b)所示,当上述两个力平衡时,海水沿等压面上的等势线流动(等势线即 为等压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在北半球,流向总是偏于压强梯度力的水平分 力右方90,南半球反之。 海峡或运河密度流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底层海水流向大西洋 苏伊士运河红海海底层海水流向地中海 曼德海峡 红海海底层海水流向印度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海底层海水流向印度洋 梯度流的主要表现地域 2.风海流 风海流是在风的作用下而产生的风对海水的应力,包括风对海水摩擦力和施 加在海面迎风面上的压力而形成的一种稳定海流。在上面分析的梯度流中, 摩擦力被忽略不计。但对于风海流而言,风对海水的摩擦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 18931896年,海洋调查船“弗拉姆号” 在进行北冰洋调查时发现,漂浮在海 面上的冰块并不是沿着风向移动,而是偏向风向之右2040产生这种偏差 的原因是什么呢?瑞典物理学家艾克曼,第一个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对这个 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艾克曼漂流理论”。 理论的基本假定 海洋是无限广阔的、海水是足够深的 海水不发生增水或减水现象、海水的密度是不变的 海面上的风场是稳定的,且时间长到能形成恒定的流 结论 北半球表面流偏向风向之右(南半球偏左)45,这个偏角 与风速和流向无关。 对海流的流速和流向随深度发生变化。深度增加,流向不断 的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当右偏到某一深度H时,气流相与表面流向相反,流速接近 于零。 伴随着风海流,在起作用深度范围内,海水会被输向远方,风 海流是沿着与风垂直方向运输海水的。 风海流的副效应 风海流的副效应是指由于风海流的水量运输,就可以导致海岸附近的增水或 减水现象,从而又产生相应的海流。 上 升 流 倾 斜 流 反 气 旋 型 环 流 气 旋 型 环 流 上升流的形成 设想北半球有一海岸,风向大致与海岸平行,且海水密度随深度而增加。如果海 岸位于风向的右方(图3.2.1(a),风海流的水量运输,使得较轻的表层海水 输向海岸,并在海岸附近发生堆积作用(图3.1.2(b),而在离海岸较远的地 方,较重的海水随着较轻的海水的后面上升。(图3.1.2(c)如果海岸位于风 向的左方,则岸边较轻的表层向外外输送,而较重的海水将在靠近海岸处上升, 取代离岸的表层海水,这种向上升的水流,称为上升流。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东 海岸如加利福尼亚、秘鲁、西北非洲海岸都有上升流,它把含营养盐丰富的次表 水带至海面,为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条件。 反气旋型和气旋型环流的产生 同理,在气旋控制的海区内,风围绕气旋中心做逆时针方向流动,由风引起 海水的水量运输是向外的,结果在气旋中心,表层较轻的海水被输向气旋边 缘海区,次表层较重的海水,便上升到海面。这样形成的密度分布不均,同 样要与风向一致的海流叫气旋型环流。 在北半球稳定的反气旋控制的海区,风围绕反气旋中心做顺时针方向流动。 因此,由风引起的海水水量运输,大体说来是趋向反气旋中心。这样一来, 较轻的表面海水将在反气旋中心区堆积起来,海水就会下沉,从而形成下 降流。而在反气旋的周围,次表层较重的海水就会上升到表层,以补偿表 面海水的流失。从水平方向上来看,反气旋中心的海水暖而轻,密度小。 反气旋周围的海水冷而重,密度大。海水密度在水平方向上的这种不均匀 的分布,将会产生一支与风向相同的表面海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