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 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测试(一)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测试(一) 语语 文文 (本试卷分、两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第卷(选择题 共 40 分) 一、(满分 9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年累计销售 78 万辆的成绩与动力电池产业的进步密不可分,后 者进步之迅速也是可圈可点。 B.玉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绝技之一,以其巧夺天工之美,向世人证明了:再小的手艺,也 有其不可估量的价值。 C.“火炬手要奔跑,火焰要燃烧”,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苏童的这段获奖感言,必将抛砖引 玉,引发整个文坛的思考和讨论。 D.“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职场新人应立足本职,登高自卑,从点滴学起、做起,不断提 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记者从环保部信源处获悉,环保部已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下发文件,提出 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 B.文化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通知,提出将广场舞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社会 治理层面上提高广场舞的意义。 C.据国家气候管理中心统计显示,今年 11 月以来,华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 2.1 毫米,达到 2011 年以来的同期最低值。 D.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 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具体日期。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 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 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 ,内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 泌,多巴胺能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椒素快感”,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 瘾了。 A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B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 C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 D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二、(满分 15 分,每小题 3 分) 4.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我明白了兴衰成败自有定数。) 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C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快,但听的人会听 得清楚。)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 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5.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 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A.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既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又能唤起人丰富的联想和 想象,起到暗示和过渡的作用。 B.连用两个感叹句,语调激切,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劝告所有的女性,正如斑鸠不要贪 吃桑葚,女子也不要沉溺于爱情。 C.男子沉溺于爱情还可以解脱,女子则无法解脱;语气坚定不移,流露出女主人公对爱 人的深切依恋,无法自拔。 D.整个章节都是议论性的语句,暂时中断了叙事,却又隐隐暗示了接下来故事的走向 他们的感情并不能永远如叶之“沃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8 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 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 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 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 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 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 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 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没有。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超出。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阿谀奉承。 7.下列句子中,不属于论证从师必要性的一项是 ( ) A.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8.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中心论题,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 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紧扣“解惑”二字,以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 重要性,从正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 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D.将“从师而问”的“古之圣人”与“耻学于师”的“今之众人”相对比,指出是否尊 师重道,是圣与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 题。(满分 16 分) 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 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 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 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 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 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 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 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 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 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 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 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 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 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 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 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 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 沉落了。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 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 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 觉梗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 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 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 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 孙中山传。 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 人更深刻,更恒久。 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 年 10 月,上海 (原载 1936 年中流第 1 卷第 5 期) 9.下列对文中“微跛的孩子”这个形象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5 分) A.他是三十个来吊唁的小学生中的一个,本该回家或者在街头玩耍的他,却结伴迢迢来 到这里吊唁鲁迅先生。 B.他衣服褴褛、腿下微跛,一拐一拐地一直到了灵前,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让我疑 惑他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 C.他放下画册,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表达了他对鲁迅 先生发自心底的无限敬慕之情。 D.他吊唁时的敬慕与笃诚一如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我”,勾起了“我” 对当年往事的回忆。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5 分) A.作者曾见过三位死人,与鲁迅先生并提的是孙中山先生和自己的母亲,可见鲁迅先 生对作者的意义非凡。 B.当年“我”放下玩具,走了好长一段路去瞻仰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正如“微跛的孩子” 夹着画册和石板结伴迢迢来祭悼鲁迅先生。 C.作者用大段笔墨详细描写来祭悼鲁迅先生的数千个成年人,是为下文详细描写“微跛 的孩子”张本。 D.瞻仰孙中山先生的归途中,很多不同身份、不同政党的人都在发传单,可见孙先生 的社会影响之大。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6 分) A.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小孩,对先生连鞠七个躬, “我”对他由忍不住想笑转变为崇敬。 B.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 落了”,这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C.“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 遗容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文章第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突 出前来吊唁的人物众多,作者不能一一熟识。 E.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 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 第卷(非选择题 共 60 分) 四、(满分 20 分) 12.题目中“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 敬慕”?(8 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 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则芥为之舟, ,水浅而舟大也。(庄周逍遥游)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 。(李白蜀道难) 烟笼寒水月笼沙, 。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14.在下面文字中的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使整个段落语意连贯,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