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8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5页 / 共38页
第6页 / 共38页
第7页 / 共38页
第8页 / 共38页
第9页 / 共38页
第1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全集1 大青树下的小学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课都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 它是任何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人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 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无疑是充满遗憾的, 因此, 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形成一定的语感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用自豪、赞美的感情来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刚开始, 我用提问的形式问学生: “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同学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学校的?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加上生活区域与时空和课文所写的内容有差距,因此对课文所写内容没有多少感受, 所以朗读起来感情并没有真正表达出来。 如何引导呢? 看到一名学生带来的一套白族服装, 我灵机一动, 马上在她耳边耳语了一番, 请她套上这套服装。 当她再次出现在全班同学面前时, 立刻传来一片赞叹声, 我看到, 自豪与喜悦也漾在了她的脸上。我马上提议: “你能用现在的心情来朗读课文的片段吗? ” 她有了新的朗读体会, 果然读得声情并茂。 接着, 我又让在座的全体同学用刚才发自内心的赞叹体验来朗读课文, 他们也读得入情入境。 由此我感悟到, 指导朗读, 除了可以创设一种情境, 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 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 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 还可以巧用学生的体验, 进行移情朗读, 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享受审美的乐趣, 从而培养语感。2 花的学校对花的学校一文, 我是非常喜爱的, 我反复认真地读了这首诗, 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 都会想到孩子们在读书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什么地方要给予帮助。站在孩子的角度读, 也站在老师的角度读, 在这样的阅读中, 我被作者感动着, 也被自己感动着。 我想,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只有自己走进文本, 被文本感染感动, 才能够感动学生, 带动学生。 所以课堂上, 当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美丽的花, 听我认真地范读完后, 孩子们好似刚从睡梦中醒来, 一个个打着哈欠, 伸着懒腰, 那舒服劲,让人看着都羡慕。在课堂上, 作者与我, 我与孩子们都成了花园中的一份子, 孩子们仿佛走进了文本,随着作者的语言狂欢, 嬉闹,生长。 我想, 这应该是我理想中的灵动的语文课堂, 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踏踏实实地立足课内, 放眼课外, 展望未来, 为孩子的生命奠基的。3 不懂就要问我在教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时, 以问题引入,“孙中山遇到问题时, 他是怎样做的? ” 又以“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不懂就问, 为什么还要壮着胆子问? 其他同学是怎样的表现? 先生是什么样的表现? ” 等一系列的问题, 打乱了课文的顺序来讲, 用清晰的主线, 引导学生学习, 这样学生学起来思路清晰。 自认为还不错, 我把我的上法和吴老师交流, 她告诉我中段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在培养中, 打乱课文顺序上, 对学生来讲有点难, 学生对课文还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时, 如果用我的方法教, 会使学生对课文学习没有一个好的顺序, 不利于学生掌握好的学习习惯。在处理第三自然段“这一问, 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读书的同学惊了, 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时,我把书重重地摔在了桌上, 学生慢慢安静下来, 吃惊地看着我, 看我板着脸, 学生不知所措,看着他们的表现, 我持续了半分钟,露出了笑容说:“孩子们,这就是鸦雀无声, 不过孩子们没有做到顿时, 现在我们就来读第三自然段, 读完后,我们要做到顿时鸦雀无声 哦!” 学生们按照我的要求读完课文, 顿时鸦雀无声, 这时代文涛发出了一声叹息,引得全班大笑, 我及时点拨:“这只麻雀可真不听话, 想想我为什么说代文涛是麻雀? ” 学生一下就反应过来了:“因为是鸦雀无声。” 我又问道:“你们在什么时候还遇到过鸦雀无声 的情况? ” 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词语的意思, 还知道了怎样运用。” 这样处理很好。4 古诗三首山行:杜牧的山行 是一首明丽、 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 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 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 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 而且“欣赏意境” 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另外, 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 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 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 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再则, 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 所以, 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既培养能力, 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学中, 引导学生以读为主, 在读中感悟。 主要做了以下几点:1. 读一读, 说一说, 整体感知诗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留出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 让他们在自读自悟, 相交切磋, 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 读通古诗, 初步感知大意。 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 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2.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 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 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 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3. 读一读, 听一听, 感知古诗韵律: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 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 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 体验情趣。 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 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 让学生从听中感悟, 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 富有具性地朗读, 比如: 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 把它读给大家听听, 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 好吗? 这时学生兴趣盎然, 十分活跃。4. 读一读, 演一演, 领悟古诗情趣:语文课程标准 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 好吗? ” 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 旨在再现情境, 让学生受到感染。 还可加以音乐渲染, 让学生戴着头饰, 自由想象表演, 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 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 丰满, 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 入情入境, 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赠刘景文:赠刘景文 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 教学这首古诗时, 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 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 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 学生认真地读古诗、 思考, 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 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 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 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 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 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 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 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 图理解“傲霜枝”, 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词, 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 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 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 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 “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 作者写了这些景物, 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 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 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也突出了古诗本身所特有的“留白” 的魅力。 学生通过读、 思考, 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 荷花、 菊花、 橙子、 橘子。 顺着学生的回答, 我这样引导: 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 想象两者的对比, 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 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 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 思考、 想象、 交流的时间, 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 在此基础上, 我让学生再想想: 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 一个叫向嘉艺的女孩儿真不错, 她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 要坚强。” 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 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 我们平时要努力。” 说得真好! 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本课的教学, 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 而是让学生展开想象, 在头脑中浮现画面, 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 顺应诗句的朦胧, 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 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夜书所见: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先是写游客在外, 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 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 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所以, 我教学这首诗时, 更加注重了让学生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如: 教师范读,小组、 男女赛读, 以游戏形式激发朗读、 诵读等等,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 在学生充分诵读中“心入于境, 情会于物”, 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 内化, 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在教学中, 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 因此, 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 引导其展开想象, 让学生投身其中, 想诗人所想, 感诗人所感。 在教学第一、 二行诗时, 我让学生想想: 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 送来阵阵寒冷, 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 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 看到眼前的情景, 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我请班上的外地孩子谈谈: 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这里读书, 你们想家吗? 你想起了谁呀? 这时, 学生那根思乡的弦被触动了,通过自身的感受, 从中理解了“动客情”, 体会了诗人的真实情感。从这首诗的教学中, 我感受到孩子们的语言积累还需加强, 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 在以后的教学中, 我会更加重视这方面的培养。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的文章, 在这堂课上, 我的教学心得有以下几点。1.充分利用优美的语言进行“美读” 训练。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课都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 它是任何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人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 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无疑是充满遗憾的, 因此, 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形成一定的语感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 很适合让学生进行“美读” 训练,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2.创设情境,理解情感。在这堂课上, 我让学生在朗读中边读边想象, 并结合优美的电子图片, 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情境, 仿佛自己也来到了这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 欢快地蹦跳玩耍, 使学生感受到这条水泥道的美, 从而理解了小作者对这条水泥道的喜爱。3.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的开始。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 中国古人说: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 从看似平常处见奇, 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 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质疑释疑,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 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6 秋天的雨秋天的雨 在作者笔下趣中见美, 美中更见趣, 这样交相辉映, 给人带来阅读的享受。 文章以散文的形式描写秋天的雨。 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华丽活泼。课文以秋天的雨为线索呈现的场景繁多, 内容丰富, 句式多变, 但结构整齐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