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word格式摘 要随着信息产业在我国经济中所占比重日益加大,信息产业正在逐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重点发展信息产业对我国的意义重大。它不仅能让我国跻身世界先进信息技术行业,而且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增长。随着我国信息化产业持续增长,出现了诸多问题,发展不平衡、经济规模过小、信息人才缺乏、信息产业不发达,竞争力不强、信息产业技术引进存在着障碍、国民信息意识淡薄,对信息认识存在误区等问题。本文从我国信息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入手,介绍了信息化产业的概念,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分析我国信息产业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来更好的促进我国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关键词】信息产业 信息人才 现状 对策 目 录序言11 我国信息化产业的发展现状21.1 信息产业持续增长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1.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22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32.1 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32.2 推行电子政务32.3 建设先进网络文化42.4 推进社会信息化42.5 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52.6 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52.7 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52.8 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62.9 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造就信息化人才队伍63 我国信息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原因73.1 信息产业发展不平衡73.2 信息产业经济规模过小73.3 信息人才缺乏73.4 信息产业不发达竞争力不强73.5 信息产业技术引进存在着障碍83.6 国民信息意识淡薄对信息认识存在误区84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94.1 制定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新战略94.2 加速信息人才的培养94.3 加大信息产业投资力度94.4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资金投入94.5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确保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地位104.6 进一步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10结束语11参考文献12. .我国信息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序 言信息产业主要是由信息工业(包括计算机设备制造业、通信与网络设备制造业以及其他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信息开发业(软件产业、数据库开发产业、电子出版业、其他信息内容业)三大产业组成,它是一个国家构筑信息基础设施并使其正常发挥效益所必须的产业。传统产业如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在其运行过程中,处处离不开信息的处理、传输、获取和使用。产业信息化的结果催化了信息产业的出现。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它是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主导产业;它是辐射面广的高渗透型产业;它是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产业;它是高资金、高智力投入的产业;它是省资源、省能源、无公害产业;它是高效益、高产出、高增值的产业。因此,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得愈加重要。1 我国信息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我国信息产业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具体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信息产业又带动了其他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信息产业的兴起到现在,信息产业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目前的发展状况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1.1 信息产业持续增长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信息产业在经历了起步阶段,创建阶段后,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真正进入了发展阶段,信息产业已形成了科研与教学、生产与应用相结合,整机制造与元器件生产相配套的比较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期间信息产业产值持续快速增长年产值平均增长率都保持在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其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及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除个别年份外,逐年快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一段时期以来通过实施各项有力措施,以计算机网络、通信产品为代表的投资类产品得到迅速发展依靠消费类电子产品支撑产业发展的局面得以改变。投资类电子产品的壮大促进了信息产业链的优化,使得消费类电子产品也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从总体上看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这就使得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2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2.1 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利用公共网络,采用多种接入手段,以农民普遍能够承受的价格,提高农村网络普及率。整合涉农信息资源,规范和完善公益性信息中介服务,建设城乡统筹的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教育、卫生保健等信息服务,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技术在能源、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和化工等行业的普及应用,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业的改造。推动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 加快服务业信息化。优化政策法规环境,依托信息网络,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网络增值服务、电子金融、现代物流、连锁经营、专业信息服务、咨询中介等新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 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率先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引导人才密集、信息化基础好的地区率先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快东部地区知识和技术向中西部地区的扩散,创造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2.2 推行电子政务 改善公共服务。逐步建立以公民和企业为对象、以互联网为基础、中央与地方相配合、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重视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逐步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强社会管理。整合资源,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增强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协同共建,完善社会预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运行机制,增强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强化综合监管。满足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规范监管行为的需求,深化相应业务系统建设。围绕财 政、金融、税收、工商、海关、国资监管、质检、食品药品安全等关键业务,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相关业务系统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部门间业务协同,提高监管能力。建设企业、个人征信系统,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完善宏观调控。完善财政、金融等经济运行信息系统,提升国民经济预测、预警和监测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2.3 建设先进网络文化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上传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使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成为网上文化传播的主流。改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鼓励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行业加快信息化步伐,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增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加快文化信息资源整合,加强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将文化产品送到千家万户,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加强互联网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整合互联网对外宣传资源,完善互联网对外宣传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互联网对外宣传工作整体水平,持续提升对外宣传效果,扩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倡导网络文明,强化网络道德约束,建立和完善网络行为规范,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的网络文化创作实践,自觉抵御不良内容的侵蚀,摈弃网络滥用行为和低俗之风,全面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2.4 推进社会信息化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提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续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多层次、交互式网络教育培训体系,方便公民自主学习。建立并完善全国教育与科研基础条件网络平台,提高教育与科研设备网络化利用水平,推动教育与科研资源的共享。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建设并完善覆盖全国、快捷高效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增强防疫监控、应急处置和救治能力。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改进医院管理,开展远程医疗。统筹规划电子病历,促进医疗、医药和医保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支持医疗体制改革。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就业信息统计、分析和发布工作,改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政策咨询服务。加快全国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推进社区信息化。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加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信息化管理,改善社区服务。2.5 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推动网络融合,实现向下一代网络的转型。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推进综合基础信息平台的发展。加快改革,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层面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多种形式的宽带接入,大力推动互联网的应用普及。推动有线、地面和卫星等各类数字广播电视的发展,完成广播电视从模拟向数字的转换。应用光电传感、射频识别等技术扩展网络功能,发展并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稳步实现向下一代网络的转型。建立和完善普遍服务制度。加快制度建设,面向老少边穷地区和社会困难群体,建立和完善以普遍服务基金为基础、相关优惠政策配套的补贴机制,逐步将普遍服务从基础电信和广播电视业务扩展到互联网业务。加强宏观管理,拓宽多种渠道,推动普遍服务市场主体的多元化。2.6 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加快人口、法人单位、地理空间等国家基础信息库的建设,拓展相关应用服务。引导和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大力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服务业,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节约资源、能源和提高效益的作用,发挥信息流对人员流、物质流和资金流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加强全社会信息资源管理。规范对生产、流通、金融、人口流动以及生态环境等领域的信息采集和标准制定,加强对信息资产的严格管理,促进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及时处理、安全保存、快速流动和有效利用,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优先领域的信息需求。2.7 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突破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集成创新,突出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选择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和项目,促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产学研用结合,实现信息技术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积聚力量,攻克难关,逐步由外围向核心逼近,推进原始创新,力争跨越核心技术门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培育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信息产业。加强政府引导,突破集成电路、软件、关键电子元器件、关键工艺装备等基础产业的发展瓶颈,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逐步形成技术领先、基础雄厚、自主发展能力强的信息产业。优化环境,引导企业资产重组、跨国并购,推动产业联盟,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核心能力的大公司和拥有技术专长的中小企业,建立竞争优势。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运营企业和制造企业联手拓展国际市场。2.8 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全面加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探索和把握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的内在规律,主动应对信息安全挑战,实现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协调发展。坚持立足国情,综合平衡安全成本和风险,确保重点,优化信息安全资源配置。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的重要信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