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1页
第2页 / 共91页
第3页 / 共91页
第4页 / 共91页
第5页 / 共91页
第6页 / 共91页
第7页 / 共91页
第8页 / 共91页
第9页 / 共91页
第10页 / 共91页
亲,该文档总共9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知识与能力模块一 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 这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单选了解)“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一乐 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 也。 ” 孟子尽心上一、教育的概念1. 教育的本质属性 (高频考点掌握辨析)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掌握辨析题) (1)目的性 (2)社会性(人类所特有)永恒性社会属性: 历史性(理解 单选) 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继承性; (理解辨析单选) 教育受其他意识形态影响;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广义的教育: 泛指一切有目的影响人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理 解辨析题) 包括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可以是有组织、自觉的或者系统的;也可以是自发的、无组织的或者零散的。3.狭义的教育: 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 (理解辨析) 特点: 专门的老师; 专门的对象(青少年儿童); 专门的培养人的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学校教育: 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是:有目的地培养人二、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1. 教育三要素 (了解选择题)教育者为主导受教育者为主体 教育影响为桥梁2. 三者关系 (理解简答单选) 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育影响为桥梁 (高频考点理解)三、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起源学说 (理解单选)神话起源说:教育由上帝创造。 最古老的观点、所 有宗教所持观点。生物起源说:教育是生物现象,不 是人类特有。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 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的 生产劳动。四、教育的发展 (理解单选辨析)(一)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 1. 教育水平低。没有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 内容贫乏。2. 方法单一。主要是口耳相传和实践模仿; 3. 没有阶级性。(二)古代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奴隶社会: 中国:六艺,以礼乐为中心; 欧洲:斯巴达教育、 雅典教育 封建社会: 中国:“四书”“五经” 欧洲:教会教育(七艺” ,含三科、四学) 骑士教育:以培养封建骑士为目的,内容是“骑士七 技”(三)近代社会教育特点: 1. 目的: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地位; 2. 课程内容:注入科学知识,增加新学科;社会主义社会 特点: 1. 目的: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2. 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掌握; 3. 更加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根本 特征)(四)现代教育特征特征: 终身化、 全民化、 民主化、 多元化、 教育技术现代化 (口诀:全民多现身)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 (掌握简答题单选题) 生产力为教育提供基础条件; 制约教育结构; 口诀:鸡解手,龟速。 制约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1.教育对于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理解单选)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的具体体现在: 【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为复杂的劳动力(2015年下半年)】 教育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单选理解) 影响部分教育内容,尤其是思想道德内容。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决定着受教育权; 决定着教育的目的和性质。政治经济制度是决定教育性质/目的的根本性因素 (掌握!)(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政治作用) (理解辨析) 1.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4. 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 育事业的发展完善; 促进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 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作用) (2015年下简答掌握) 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传递)(文化的传承是 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筛选和整理文化的功能(选择); 包容和交流文化的作用(融合); 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创新)。口诀: 龙的传人要选择创新了四、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了解)1.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2.人口素质与教育之间成正相关。 3.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在影响教育的诸多因素中,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水平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1.人的发展的界定 人的发展的概念:随着时间和年龄额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 和心理两个方面。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依存、互相影响。2.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特征) (理解 单选) 特征: (理解单选)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体 低级 高级 简单 复杂 具体思维 抽象思维心理 机械记忆 意义记忆 原始情绪 高级情绪 对教育的启示 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 高级循序渐进地进行,切记“拔苗助长”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乳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 童年期 少年期 青年期 成年期 对教育的启示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区别对待。 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速度)不平衡性:指各个部位功能的发展是不 平衡的。如记忆力,在不同年龄段强弱 不一。 关键期:指身体或者心理某个方面的机 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 时期施加给个体某方面的教育影响会获 得最佳效果。 对教育的启示 教育应在人的某项素质发展的相应的关 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 的发展。如45岁是儿童视觉、听觉发 展的关键期,课开展绘画、音乐方面的 教育。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表现为机体的某一方面的机能损失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另一方面机能的超常发 展得到补偿。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遗传因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理 前提、物质基础和发展的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受到环境、教育、主 观能动性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使遗传素质发生一些改变。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别差异性的含义 指每个个体在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的不同,其 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性。 (同一年龄段的孩子,在不同方面或者在同一方面 表现出的差异性) 对教育的启示 因材施教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单选简答材料掌握)1. 遗传因素 2. 环境因素 3. 教育因素 4. 个体主观能动性1、遗传 概念:遗传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 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 作用: (1)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生理基础); (2)遗传的差异性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3)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但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2、环境 概念: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作用: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 (2)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 (3)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4)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但不决定人的发展。 表现:狼孩的故事、孟母三迁、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选择题)3、教育(学校教育) 作用: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不起决定作用。 原因: (1)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有专门老师来施教,效果较好; (3)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 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个体主观能动性 概念: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和能动作用。表现为人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如需要、目的、动机等。 如 “同流不合污”“出淤泥而不染”“威武不能屈” (人对环境的作用) 作用: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发展的内因,是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选 择题理解),而环境和教育是人发展的外因。【总结】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单选掌握) 遗传因素:物质前提 环境因素:必要条件 教育因素:主导作用 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作用、发展的动力第四章 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1. 概念: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教育的 最高理想。2. 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 (国家)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学校) 教学目标 (教师)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Q: 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区别? (理解)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 到的特定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3. 教育目的的作用(意义、功能) (简答题单选题掌握) 1. 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2. 对贯彻教育具有激励作用 3. 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二、教育目的理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的稳定和 发展为最高宗旨教育根本目的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较好地体现了个人本位和社会本 位辩证统一。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卢梭、罗杰斯、孟子积极意义对社会发展有积极意 义确立儿童的地位,注重儿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