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4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5页 / 共44页
第6页 / 共44页
第7页 / 共44页
第8页 / 共44页
第9页 / 共44页
第1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 . . . .第一品 思考题答案(注:问题中若提到写出自己的感想、打算等,均请自己发挥。)第1节课1、名词解释:五部大论 答:戒律、俱舍、中观、因明、般若。2、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你有什么样的学习计划和安排?答:请自己发挥。3、从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出入菩萨行论在印度、藏地颇受重视?答:1)印度:大概有108个入菩萨行论的注疏。以前印度的造论规矩相当严格,一般的论典不能公开出版,只有通过所有高僧大德的共同商量、审核,认为这部论典能够真正有利于众生,才有“出版权”,故从108个注疏就能推知,印度对入菩萨行论是非常的重视。2)藏地:不管是格鲁派、噶举派、萨迦派,还是宁玛派,每个寺院共同认可、必须要学的一部论典就是入菩萨行论。而且噶当派把入菩萨行论尊崇为必须要学的“噶当六论”之一。不仅如此,藏传佛教任何一个教派、任何一个高僧大德,在撰著大乘论典时,几乎都要引用入菩萨行论的教证。例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过三分之一左右,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引用了相当一部分,噶举派、萨迦派、觉囊派的诸多论典中,入菩萨行论的颂词也随处可见。4、了知作者的功德对我们有什么益处?答:一方面可使我们对作者生起无伪的信心,对他所著的论典愿意去学习;另一方面,依靠这种对圣者的真实信心,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也很容易生起来。第2节课5、名词解释:闻法四想:华严经中说:“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名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6、请结合华严经的比喻,说明实修的重要性。答:华严经有三个比喻:一、如果没有修持,光是给别人讲,就像没有耳根的聋子给别人放音乐,音乐虽然好听,但自己一点也听不到,没有修持佛法也是如此;二、就像大海里的舟子(船夫),经常载人渡过大海,但有可能他自己会在大海里丧命,没有修持佛法的人也是这样;三、犹如口头上说糖如何甜,但自己一点也不品尝,假如没有修持佛法,就算说得再好听,心里也感受不到佛法的甘甜,不能品尝它的味道。因此,只会说而不修持的话,自相续是不可能真正受益的。7、如果总是把修行计划往后推,会对你有什么影响?答:我们的人身特别短暂,转瞬即逝,而死亡时身体、受用、亲友、财物什么都带不走,唯有善恶业如影随形般将我们引入后世,此时只有正法才对死亡有利益。如果总是把修行计划往后推,对大乘佛法没有种下一点善根,临死时就会一点把握都没有,这样的话,一辈子就算讲得再好、说得再好、学术上的研究再怎么出色,临死时如果没有很好地发愿,下一辈子也可能全都忘光了。因没有修行的把握,则只能随着有漏的善恶业而轮转生死,不得解脱。8、闻法时有哪几种不同的发心?我们应具什么样的发心才最有意义?答:发心可分为善的发心、不善的发心和无记的发心。其中善的发心又分为上、中、下三等,下等发心是为了获得人天安乐等暂时的福报,中等发心是为了自己解脱轮回,获得阿罗汉果位,上等发心是为了救度天边无际的众生,寻求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应该选择上等发心菩提心,这样的发心非常难能可贵,哪怕在自相续中生起一刹那,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9、我们听法时,应该远离哪三种过失、六种垢染、五种不持?答:1)三种过失:耳不专注、心不意持、掺杂烦恼;2)六种垢染:傲慢、不起信心、没有希求心、外散、内收、疲厌;3)五种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未领会而持、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10、“假如拥有了名声、地位、财富,这种人生就是最有意义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写出理由。答:不对。从长远来看,这些都没有价值,最有价值的就是得到人身遇到了佛法,并且相续中生起了一颗利益众生的心。因为这颗心是千百万劫也难以得到的,用金钱也买不到,有了它,就有了菩提的种子,能从无边无际的轮回苦海中超离。而名声、地位、财富是暂时的,不离无常的本性,享用完就再也没有了,如果依靠名声、地位、财富造作恶业,那暇满人身就空耗了,非但未把它利用起来渡越生死大海,反而成了堕入恶趣的工具。第3节课11、名词解释:1)教法:指所说的文字自性的法,包括显宗的三藏十二部、密宗的续部等。2)证法:指教法的意义在我们相续中存在,如出离心、信心、悲心、戒定慧等功德。3)善说海:“善说”指完整无缺地宣讲大乘入菩萨行论的甚深意义,“海”指本论所引用的教证、理证相当丰富,犹如大海是一切宝藏的来源,而此处教法证法的来源就是这部论典,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故取名为“善说海”。4)随福德分善根:有实执、相执的善根是于轮回中享受悦意人天福报之因,称为“随福德分善根”。5)随解脱分善根:无有实执与相执,如梦如幻中积累的善根是获得菩提之因,称为“随解脱分善根”。12、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为什么菩提心如此重要?请从教证、举例、比喻、推理等方面具体阐述。答:1)教证:华严经云:“欲得最胜第一道,为一切智解脱王,应当速发菩提心,永尽诸漏利群生。”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诸凡夫一旦发无上菩提心时,彼等所行之十善与四禅、四无色等即成随解脱分善而成为一切遍知之因,故当尽力而修行。”2)举例:以前有位修行人,一生专修密集金刚,最终却获得了预流果。为什么修无上密法,却只得了个小乘初果呢?原因是他只有出离心,而没有菩提心。文殊根本续中也有个公案:一个叫那自扎的修行人,凭借自己修成大威德的力量,杀害了很多众生,最终悲惨地堕入地狱。这说明即使修成了大威德,如果不具足菩提心,也只是堕入恶趣的因。3)比喻: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能洗濯一切烦恼垢,犹如净水;能长养众生白净法,犹如大地。华严经中宣说了二百五十种比喻。4)推理:菩提心具有两个条件缘众生的悲心、缘佛果的智慧。缘佛果的智慧可净治我们无始轮回的染污习气,若无此智慧,一直耽著五欲六尘为实有,则永无解脱之日;缘众生的悲心可对治我们无始以来的自私自利,若缺乏无我利他的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可能趋入圣者的境界。只有随顺实相修行,才能尽除妄执,若随顺迷乱的我执,想要解脱成佛,根本是一种痴人说梦。所以对于大乘修行人而言,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华严经云:“所说种种众譬喻,无有能及菩提心,以诸三世人中尊,皆从发心而得生。”假如没有菩提心的摄持,所行持的十善、持戒、念佛,甚至修大圆满,也不成为大乘菩提之因。14、学习佛法和学习世间法,二者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加以说明。答:二者相同的是:都要依靠老师的教授。不同的是:佛法依靠恭敬心、信心而获得,若没有这些,不可能品尝到佛法的真实妙味,且学习佛法对自己生生世世都有利;而世间法只要有求学之心都可以通达,即使学习的动机不纯也没有关系,学习后最多只能对今生有利,假如运用不当,甚至会变成来世堕落之因。15、“我们修行人为什么而活?为众生而活!”对于这句话,你有什么感想?答:请自己发挥。16、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教?寺院大、居士多、法会开得隆重,是否就意味着佛法非常兴盛?请以理分析。答:这并不意味着佛法非常兴盛。世亲论师在俱舍论释中说:“佛之妙法有二种,教法证法之体性,持教法者唯讲经,持证法者唯修行。”所以如果某个地方每天讲经闻法不间断,或在善知识的带领下,实修出离心、菩提心、守持清净戒等,这说明此处的佛法兴盛、正法住世。因为佛陀传法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明了法义,实际修持,超离轮回。如果只是寺院大、居士多、法会开得隆重,而没有讲经说法,众生的相续不懂佛法的教义,没有生起证法的功德,只是一些表面形式,并不代表佛法兴盛。17、佛陀和上师经常要我们放下自己、利益众生,这种要求合理吗?为什么?答:非常合理。因为无始劫以来,我们都爱执自己,为了我与我所爱执的对境,造作了无边恶业,多次堕入恶趣感受难忍的痛苦。我执是轮回之根,而利他正是根除我执的殊胜方便,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人因为利益众生而堕落受苦的情况,诚如无著菩萨在佛子行中所说:“诸苦由求自乐生,圆满正觉利他成。”我们生生世世都在为了自己的快乐而忙碌,如今仍在轮回中感受痛苦,而释迦世尊生生世世唯求利益众生,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如此的结果是已经成就了无上佛果,住于无生无死的大乐境界当中。所以,上师要求我们放下自己、利益众生,是令我们迅速获得佛果的捷径,这是对我们最大的慈悲和关爱。18、佛菩萨的圣号和我们凡夫的名字有什么差别?答:诸佛菩萨的名称具有非常甚深的因缘,千百万劫前就被佛的金刚语亲自授记了,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以智慧的结晶而形成了这样的名号。真正有福报的人,才有缘听闻佛菩萨的名号;没有福报的人,即生中根本听不到这些名号。若能一心持诵佛菩萨的名号,将会获得不可思议的加持和功德,暂时可获人天安乐,究竟能圆满无上菩提。19、为什么说佛法的精华教义是大乘菩提心?答: 请参考第12题答案。第4节课20、经论命名的方式有哪几种?请举例说明。答:通常而言,命名的方式有以所说之义、能说之量、作用、地点、眷属、时间与比喻来命名。以“所说之义”取名的,如入菩萨行论、十地经、菩提道次第广论;以“能说之量”取名的,如中观四百论、戒律三百颂、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事师五十颂;以“作用”而取名,如贤愚经、大解脱经;以“地点”而取名,如楞伽经是以释迦牟尼佛讲法所在地楞伽山而得名;以“眷属”而取名,如龙王请问经、弥勒请问经,以及汉传佛教的六祖坛经、了凡四训,有些以请问者的名字而取,有些以作者的名称而取;以“时间”而取名,如贤劫经;以“比喻”而取名,如稻秆经、金刚经。 21、给经论取名有何必要?答:1)万事万物如果没有取名字,世间上的人就会非常迷蒙,没有取舍的概念和方法,楞伽经云:“若不立名称,世间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2)利根者看到论名,马上就知道里面的所有内容;中根者看了论名后,基本能明白其中的意义;下根者可以依靠论名找到法本。22、菩萨以何原因称为“勇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答:由于他们在多生累劫当中利益无量众生、度化无边有情,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不产生恐惧或畏怖,心识极为勇猛地承担一切,所以称为勇识。23、论名用梵语的必要是什么?答:原因有三:第一、在我们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第二、说明来源清净;第三、忆念译师们的恩德。24、印度传下来的佛教论典为什么比较清净、可靠?答:因为印度当时造论非常严谨,一般来讲,论典造好了以后,在没有正式流通前,很多高僧大德和智者们要集聚一起进行研讨、辩论,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作者获胜了,这部论典就可以公开流通,作者也会得到一定的奖励和礼遇。如果这部论典不符合佛法,也不符合世间法,就把论典拴在狗尾巴上,在整个城市转几圈,然后烧掉以示不能流通。如果论典不仅内容不好,且对人们的身体、思想有害,作者就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如砍断胳膊、终身关在监狱中。由此可见,印度造论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造之论必为成千上万个智者、班智达共同认可,所以印度传下来的佛教论典比较清净、可靠。25、为了辨明三藏,国王赤热巴巾在顶礼句方面有什么规定?这样规定的理由是什么?答:国王赤热巴巾为了辨别三藏,规定在律藏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一切智智佛陀”,因为戒律方面的因果非常细微,唯有佛陀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才能完全了达,诸菩萨和声闻缘觉也无法通彻这样的因果取舍;在经藏或属于经藏的论典前,应该“顶礼诸佛菩萨”,因为大多数的经藏是佛和菩萨以问答方式而形成的,如文殊请问经、弥勒请问经、富楼那请问经;在论藏或对法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文殊师利菩萨”,因为唯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