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6页
第2页 / 共76页
第3页 / 共76页
第4页 / 共76页
第5页 / 共76页
第6页 / 共76页
第7页 / 共76页
第8页 / 共76页
第9页 / 共76页
第1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代产权理论与公司治理 第一章 科斯及科斯以前的企业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科斯以前的企业理 论、新古典企业理论及科斯的企业理论的 发展脉络。这是现在西方产权理论的渊源 。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为科斯的企业理论 本章的教学难点为介绍清楚科斯之前西方 企业理论研究的源与流 第一节 科斯以前企业理论的发展 一、亚当.斯密的企业理论 (一)劳动分工与专业化 斯密认为,劳动分工有三个好处:增加每个工人 的技能和熟练程度;节省工作转化的时间;发明 简化和节省劳动的机器。 企业存在的意义:企业无非是将那些具有专门技 能、分数各种技能的人集中在一个作坊内,利用 专门机器试下某些特殊工艺的社会经济组织,它 们存在的意义在于能够利用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 优势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二)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斯密定理 斯密所处的时代,从家庭作坊中产生了手工工场。这是企 业的萌芽。是什么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形成呢? 人类有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相互贸易的倾向最初这种倾 向是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的。分工起因于这种交换倾向。 分工的程度总是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就是说市场范围 的广狭限制了劳动分工。比如,越是偏远的地方,由于受 市场范围的限制,无法维持一项专门的工作,人们只能亲 手做许多小事情。在人口众多的地方,这些小事情就一定 会雇佣专业工场来做。 市场范围的扩大为劳动分工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分工 的程度不断加深。市场范围的扩大和劳动分工的深入使得 人们有可能终生务一专业,于是就出现了专门的职业。分 工继续扩大,单个人的生产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要,就出 现了以专业化协作为特征的手工工场。 依据个人专业分工的不同结成一个共同的资源,个人可以 从这个资源随意购取自己需要的别人生产的物品,企业就 是这样一个资源联合体。在这里,专门职业、专门机器、 专门工艺、专门技能围着交换的目的,互相协作,不自觉 满足这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当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的时候, 就会被新的组织形式所代替。这就是斯密定理关于企业产 生原因的解释。 三)斯蒂格勒的解释 史蒂格勒认为,厂商的有些操作是报酬递增的,有些操作 是报酬递减的,有些操作则在不同的阶段存在报酬递减和 报酬递增的现象。为什么厂商不充分利用报酬递增的操作 阶段,并在这一过程中成为垄断者呢?这是因为存在另一 些报酬递减的功能,它们的成本是如此之高,以至于总的 来说,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不再随产量增加而下降。 报酬递增功能的容量会逐步达到足以使一个专门厂商去承 担。生产最终产品的厂商将其交给另一家厂商去承担,这 个新厂商暂时承担了这些分出来的全部功能,因而会成为 这一功能的垄断者。产业继续扩张,垄断者的地位会被新 的进入者打破,从而使这一产业成为竞争性产业。 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斯蒂格勒建立了一个产业生命周期 理论:一开始企业承担了各种各样的功能,随着产业的扩 张,这些功能逐步分离出去,发展为新的产业;这些产业 ,开始似乎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但会逐步被新进入者打破 ,并发展为竞争性的产业结构。 (四)简要评价 在斯密生活的年代,企业组织尚处于萌芽阶段。工场手工 业,是劳动分工、专业化和协作的产物,是“初级”企业形态 。 亚当。斯密的企业理论具有如下特征: 1,特别重视各种工序和环节的分工。 2,特别强调市场范围对劳动分工的限制作用。 3,斯密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经济。 局限性在于: 斯密主要是通过企业来研究劳动分工,他只是间接地接触 企业的主题。因此,他虽然触及了企业本质这一重要的主 题,但并没有深入下去解释企业理论的一些最重要的问题 :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进而专业化是不是比市场更 有效率?企业内部的组织分工和外部经济性的关系是什么 ?这为发展现代企业理论奠定了基础。 二、马克思的企业理论 (一)分工和协作: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考察 斯密注重研究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马克思则 注重研究分工的另一面协作。并对资本主义 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进行了详细考察。 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 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 劳动形式叫协作。 协作是以分工为基础实现有计划的协同劳动,而 分工则需要通过协作创造出一种超越个人劳动力 劳动力的更高的劳动力。 协作劳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是因为: (1)提高了劳动的机械力;(2)扩大了结合劳动在空间 上的作用范围;(3)相对在空间上缩小工作场所;(4) 激发个人的竞争性和集中他们的精力;(5)同时作业具 有连续性和多面性;(6)同时进行不同的操作;(7)共 同使用生产资料而达到节约;(8)使得个人劳动具有社 会平均劳动的性质。 由于和同样数量的单个劳动相比结合劳动局有更高的劳动 力,因此,协作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形式。“较多 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 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 义生产的起点。” 马克思从协作入手研究工场手工业,直接把握住了总体劳 动和单个劳动的区别这种区别从现在观点来看,就是 企业与市场的区别。 劳动分工在斯密看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马克思看来, 指挥劳动或协调劳动对于对于总体劳动是必不可少的,一 旦从属于资本的劳动成为协作劳动,这种管理、监督和调 节的只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 当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工业时,情况 发生了变化。自动工厂里重新出现了分工 ,这种分工首先就是把工人分配到专门的 机器上去。工人们并列在各种工作机上劳 动,他们之间只是简单的协作。 马克思的分工和协作理论给出了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完整的图景,对研究现代企业 组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所有制的两重含义以及所有权各项权能的分离 1,所有制范畴的两重含义。 马克思对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分析是企业理论的重要内容。 所有制范畴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作为经济关系的所有制 范畴,另一层是作为法律关系的所有制范畴。前者通过一 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表现出来。 后者表示对占有对象所具有的一种任意支配的权利,体现 的是一种法权关系。 占有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是权利。只有在法 律上承认了实际占有,实际占有才具有了合法占有的性质 ,才能使其成为具有实质意义的私有财产的性质。 一方面,资本主义赋予了资本家的实际占有以法律上的规 定,从而取得了私有财产的合法地位;另一方面,又通过 劳动力的买和卖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法权关系,取得了占 有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权利。在马克思看来,这些意志关系 和法权关系在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体现。马克 思的这些论断对研究企业的性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2,所有权各项权能的分离。 所有权是确定物的最终归属,表明主体对确定物 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 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 马克思把所有权视作一组权利的结合体,包括所 有者能够实际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 权能。在自然经济状态下,这些权利集中在同一 个主体身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所有权的各 项权利发生不同程度的分离。这种分离与商品经 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随 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所 有权的诸项权能有了更大程度的分离。这种分离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种关系表现为资本的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 权的分离。这种分离体现为借贷资本家与职能资 本家的分离。借贷资本家获得利息,职能资本家 获得利润(企业主收入)。职能资本家只要按期 付息,就对借入资本获得了排他性的占有、使用 、收益和处分权。 第二种类型表现为资本职能与管理、监督职能的 分离。 管理劳动作为一种职能,同资本所有者分离。这 样管理权与资本所有权发生分离,管理者出现职 业经理人,资本所有者转化为单纯的资本所有者 。一旦“资本所有权同现实再生产过程完全分离”, 实际上就是私人资本采取了社会化的形式。“经理 的薪金只是,或者应该只是某种熟练劳动的工资 。” (三)简要评价 马克思对企业的研究是从劳资双方达成买卖协议后 进入生产过程开始的。在资本主义企业中,资本雇 佣劳动,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采 取新的生产方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协作成为了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形式。而劳动者的分工和协作 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 这就切入到企业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企业为什 么会存在?”实际上这个问题就是:一个监督别人 劳动的人是怎么产生的?下面好多不同的企业理论 对这个问题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而马克思认为,监 督权利的获得并不是由于团队生产方式而产生的, 而是由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关系决定的,这就从本质 上结识了资本主义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三、马歇尔的企业理论 在著名的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将组织作为企业理论的 研究中心,提出了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的概念。在现代企 业理论发展史上,马歇尔的研究可视为一个真正的开端。 (一)分工、知识与组织演化 “有机体不论是社会的有机体还是自然的有机体的 发展,一方面使它的各部分之间的技能再分枝部分增加,领 一方面使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个原理是没有很多 例外的,每一部分的自给自足越来越少,而为了它的福利却 越来越多地依靠其他部分。”马歇尔把技能的再分枝增加称 为“微分法”,比如分工、专业技能、知识等形式;工业有机 体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密切性和稳固性的增加则为“积分 法”,即交通、通信、金融业等的形成和发展,甚至习惯的 增加也是其后果之一。这里马歇尔明显构造出了一个符合报 酬递增绿的组织演化路径,其中组织内分工越来越细,组织 间关系越来越密切,“人类所起的作用则表现为报酬递增的 倾向。” 马歇尔的组织分工理论对于研究企业提供了 重要的思路。企业作为一个有机体,其内部 环节的任何变动都有可能引起组织的变化。 同时企业也在不断地同外部环境发生关系, 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样会引起企业组织的变化 。因此就有必要不仅研究企业内部的分工和 协作关系,而且研究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组织分工与演进的角度对企业进行研究, 是马歇尔企业理论的重要特征。 (二)组织特征与绩效 马歇尔还比较了不同形式的企业,认为每一特色 的组织形式都有相应的优点和缺点。大企业有利 于形成规模经济;小企业有利于监督。 他还研究了不同企业制度的特征。私人合伙组织 通过两个或更多的具有大约相同的财产和能力的 人的分工和协作而获得了生命力及灵活性。股份 公司组织则使许多没有特殊营业知识的人有了投 资渠道。他认为最为理想的组织是合作社,股东 即雇员,但是他又认为,合作制度的理想在很大 程度上有损于道德动机。 马歇尔指出,“富不过三代”现象反映出一个动态过 程中个人财产并不外圈反映个人经营能力。所以 ,经营者可以从有产者中产生,但还有相当一部 分是从雇员中产生。 (三)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 内部经济是指单个企业内部的资源、组织、营 运效率的经济。内部经济需要某种组织和管理 的安排。 外部经济是某些产业在特定地区的集中现象, 又称为“地方性工业”。这些地方性工业首先起 源于自然条件,如气候和土壤的性质,在附近 地方的矿山,或水陆交通便利。还有人的因素 。如这里的人需要某种特殊的货物。自然和人 是促进地方性工业分布的两个主要要素。 (四)报酬递增的源泉:杨格的解释 杨格认为,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是有本质区 别的。企业能够扩大营业规模时,内部经济 就出现了;而外部经济是整个产业扩张的时 候才会出现。 但是在外部领域内出现的变化既是数量上的 ,又是质量上的。如果以单个企业的成本和 它提供的产品的价格来研究报酬递增,是得 不到如此多的结果的。 那么内部经济的本质是什么呢?是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