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陵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高一普通班化学试题(卷)总分:100分,时间:100分钟第卷(共6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计60分)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B.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C. 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逐渐增加D. 元素的化合价、原子半径、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能力、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元素周期律的内容解析,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原子半径、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能力、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详解】A.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故A不选;B.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故B不选;C.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故C不选;D.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原子半径、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能力、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故D选;故选D。【点睛】解题关键:明确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并注意正确描述元素周期律的每一项内容,如同周期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由大到小,下一周期从左到右重复这一规律,而不能断章取义,描述成: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2.与主族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所处位置有关的是( )A. 相对原子质量B. 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C. 化合价D. 核内中子数【答案】B【解析】【分析】主族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所处位置: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详解】A、原子序数大的元素,其相对原子质量不一定大,如Ar为40,K只有39,由相对原子质量不能确定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故A不选;B、主族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所处位置: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故B选;C、由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可初步确定主族元素所处主族序数,但不能确定所在周期,故C不选;D、原子序数大的元素,核内中子数不一定多,同一元素可能有多个核素,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中的中子数不同,由核内中子数不能确定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故D不选;故选B。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镁的金属性比钠强B. 氯的非金属性比溴强C. 硝酸的酸性比磷酸强D. 水的热稳定性比氨气强【答案】A【解析】【分析】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减弱,元素的非金属性增强,其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详解】A、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减弱,镁的金属性比钠弱,故A错误;B、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氯的非金属性比溴强,故B正确;C、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硝酸的酸性比磷酸强,故C正确;D、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增强,其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增强,水的热稳定性比氨气强,故D正确;故选A。4.甲乙两个容器内都进行AB的反应,甲容器内每分钟减少了4molA,乙容器内每分钟减少2molA,则甲容器内的反应速率比乙容器内的反应速率( )A. 快B. 慢C. 相等D. 无法判断【答案】D【解析】v=中,n、t已知,但V未知,所以无法判断甲、乙容器内的化学反应速率,故选D。5. 下列关于反应速率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反应速率可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B. 决定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的性质C. 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都为0D. 增大反应物浓度、提高反应物温度都能增大反应速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反应速率可以衡量反应的快慢,故正确;B、决定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的性质,故正确;C、可逆反应到平衡,正逆反应速率不为0,故错误;D、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提高温度都能加快反应速率,故正确。考点:反应速率的定义和影响因素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燃料的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B. 一定量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大C. 放热反应的逆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D. 吸热反应没有应用价值【答案】D【解析】【分析】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叫做放热反应。包括燃烧、中和、金属氧化、铝热反应、较活泼的金属与水或酸的置换反应、由不稳定物质变为稳定物质的反应。吸热反应指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吸热反应的逆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详解】A、燃料的燃烧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生成能量更低的物质,都是放热反应,故A正确; B、不完全燃烧产物继续燃烧还会放出能量,所以一定量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大,故B正确;C、放热反应的逆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是吸热反应,故C正确;D、吸热反应有应用价值,例如用来降低温度,故D错误;故选D。7.下列各组元素性质或原子结构递变情况错误的是( )A. Li、Be、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B. P、S、Cl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依次升高C. 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D. Na、Mg、Al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同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和性质的递变性分析。【详解】A、同周期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大,Li、Be、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故A正确;B、同周期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大,最高正化合价依次升高,P、S、Cl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依次升高,故B正确;C、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N、O、F原子半径依次减小,故C错误;D、同周期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大,Na、Mg、Al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故D正确;故选C。8.一定量的锌粉和3mol/L的过量盐酸反应,当向其中加人少量的下列物质时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不影响产生H2总量的是( )铁粉银粉石墨粉稀硝酸CaCO3浓盐酸A. B. C. D. 【答案】C【解析】加入铁粉,构成原电池,反应速率加快,锌反应完毕,铁可以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产生H2的总量增大,错误;加入银粉,构成原电池,反应速率加快,不影响锌粉的量,不影响产生H2的总量,正确;加入石墨粉,构成原电池,反应速率加快,不影响锌粉的量,不影响产生H2的总量,正确;稀硝酸,硝酸与锌反应不能生成氢气,故错误;加入CaCO3,碳酸钙与盐酸反应,氢离子浓度减小,反应速率降低,故错误;加入浓盐酸,氢离子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不影响锌粉的量,不影响产生H2的总量,正确;选C。 9.以下叙述中,错误是( )A. 钠原子和氯原子作用生成NaCl后,其结构的稳定性增强B. 在氯化钠中,除氯离子和钠离子的静电吸引作用外,还存在电子与电子、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排斥作用C. 任何离子键在形成的过程中必定有电子的得与失D. 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后,体系能量降低【答案】C【解析】A钠原子和氯原子通过得失电子都达到稳定结构,所以钠原子和氯原子作用生成NaCl后,其结构的稳定性增强,故A正确;B离子化合物中离子键存在静电作用,静电作用包含吸引力和排斥力,故B正确;C离子键的形成过程中不一定有电子得失,如复分解反应中离子键的形成,故C错误;D.活泼的金属元素原子和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形成离子化合物,阳离子和阴离子均达到稳定结构,这样体系的能量降低,其结构的稳定性增强,选项D正确。答案选C。10.以下关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是一种较弱的化学键B. 分子间作用力较弱,破坏它所需能量较少C. 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熔、沸点有影响D. 稀有气体原子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分子间作用力不属于化学键,A错误;B分子间作用力较弱,破坏它所需能量较少,B正确;C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熔、沸点有影响,C正确;D稀有气体原子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D正确,答案选D。【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分子间作用力的判断【名师点晴】明确分子间作用力的含义是解答的关键,物质分子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相互作用力,又称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随着分子极性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其次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间作用力一般影响物质的熔、沸点、溶解度等物理性质,但不能影响物质的稳定性。11.某反应由两步反应ABC构成,它反应能量曲线如图所示(E1、E2、E3、E4表示活化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两步反应均为吸热反应B. 三种化合物中C最稳定C. 加入催化剂会改变反应的焓变D. 整个反应中H=E1E4【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AB的反应为吸热反应,BC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故A错误;B物质的总能量越低,越稳定,故B正确;C加入催化剂,只改变反应的活化能,不改变反应热,故C错误;D整个反应中H=(E1-E2)+(E2-E3)-E4=E1-E3-E4,故D错误;故选B。考点:考查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12.下列物质放入水中,会显著放热的是( )A. 食盐B. 生石灰C. 硝酸铵D. 蔗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生石灰放入水中,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故答案B。考点:考查化学反应与物理过程中的能量变化。13.将气体A、B置于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4A(g)+B(g)=2C(g)。反应进行到4s末,测得A为0.5mol,B为0.4mol,C为0.2mol。则用反应物A浓度的减少来表示该反应的速率应为( )A. 0.025mol/(Ls)B. 0.0125mol/(Ls)C. 0.05mol/(Ls)D. 0.1mol/(Ls)【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c/t计算。【详解】根据4A(g)+B(g)=2C(g),生成C为0.2mol,反应的A为0.4mol,则用反应物A浓度的减少来表示该反应的速率应为(A)= =0.05mol/(Ls),故选C。14.CO2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与金属镁反应,干冰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形成CO2气体,这两个变化过程中需要克服作用力分别是( )A. 化学键,化学键B. 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C. 分子间作用力,化学键D. 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CO2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与金属镁反应属于化学变化,克服的是化学键;干冰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形成CO2气体,属于物理变化,克服的是分子间作用力,答案选B。考点:考查物质变化过程中微粒作用力的判断点评:该题是中等难度试题的考查,侧重对学生答题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15.最近发现一种新微粒O4,有关这种新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A. 它的结构与P4相同B. 它的摩尔质量为64C. 它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D. 它是由两个氧分子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结合而成的新微粒【答案】C【解析】【详解】A、同族元素性质相似,O4的结构与S4相同,故A错误;B. 它的摩尔质量为64gmol1,故B错误;C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