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5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5页 / 共45页
第6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三 精准分析概括文本观点和作者态度 第三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把脉学情 准确诊断 读文答题 精细突破 把脉学情 准确诊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谈 美 英毛姆 我发现美是个终点。我仔细考虑美的东西,觉得我所能做的惟有凝视 和赞赏。它们对我引起的情绪是高雅优美的,可是我既不能保持这情绪 ,又不能重复感受它;世上最美的东西最终也使我厌腻。我注意到,从 未臻完善的作品中,我倒能获得更持久的满足。正因为它们还没有达到 十全十美,所以它们使我的想象力得以有更大的活动范围。最伟大的艺 术品已经是尽善尽美,我无以复加,我不安宁的心灵只能疲于消极的沉 思默想。我觉得美好高山的顶峰,你攀上了那里,就只有重新回下来。 完美无缺是我们都追求的,却又最好不要真正达到这境界。 我曾试图从美学家那里寻找出人性中有什么因素使我们可能产 生美的情感。我们惯常认为美源于人要求表现的本能,而我得说这是 一种身心的状态。或许在身心的结构中存在着一种生理功能,使某些 声音、某些节奏、某些色彩特别令人心旷神怡。然而也因为我们爱某 些东西、某些人、某些地方,或者时光的流逝增添了感情价值,所以 我们觉得美。 还没有人研究过时间对于美的作品的影响。不仅仅是我们越熟悉 它们,越看到它们的美,而且历代的赞赏不知不觉地增加它们的美。济 慈的颂歌现在比他刚写下它们的时候更美,所有从这些优美的诗歌中得 到安慰和力量的人们积聚的感情使它们诗意更加丰富了。审美情绪决不 是一桩简单明确的玩意儿,它是非常复杂的,是由各种不同、而且往往 相互矛盾的因素综合形成的。美学家们教你不要因为一幅画或一曲交响 乐激起了你的本能冲动,或者因为它们挑动了你忘怀已久的往事,或者 因为通过它们引起的联想,使你进入了神秘的狂欢状态,就为这些图画 或音乐所感动。这样的劝诫没有用,事实上你还是被感动。 一个人对于一件伟人的艺术作品的反应究竟是怎样的呢?比如说 ,他在罗浮宫观看提香的埋葬,或者在听着歌唱大师中的五重 唱的时候,他所感觉到的是什么?我知道我所感觉到的是什么。那是一 种刺激,使我感到既是心灵上、却又是肉体上的高度兴奋,使我感到幸 福,似乎觉察到自己的力量,摆脱了人生的羁绊;同时又感到自己产生 一种充满仁爱的温厚心情。我觉得安定舒泰,而精神上又似超脱人世。 但是我问自己,这种情绪有什么用处呢?当然,它令人愉快,而欢乐本 身是美好的。 艺术的价值,在于它的效果。倘若它只能给予快乐,无论是怎样 的精神上的快乐,它也没有多大意思,或者至少不比一打牡蛎和一盅葡 萄美酒有更多的意思。倘若它是一种安慰,那是够好的;这个世界上充 满了邪恶,人们能够常有个隐逸的去处,确是好的,但并不是逃避邪恶 ,而是积聚力量去迎战邪恶。艺术若要作为人生的一大价值,它必须培 育人们谦逊、宽容、智慧和高尚的品德。事实很奇怪,艺术家只有在无 意之中才能收到这个效果,正如蜜蜂是为了自己需要而制造蜂蜡,全然 不知人类会拿去派各种各样的用处。(选自毛姆随想录,有删改) 1.作者为什么说“美是个终点”?请结合第段简要分析。 答案 答案 (1)美的东西让人只有凝视和赞赏; (2)人们常常追求完美无缺(十全十美)这个终极目标,达到这个目标后 就没有持久的美感了(完美无缺常常使人厌腻); (3)美带给人消极的感受。 123 2.从全文来看,影响人们产生美感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答案 答案 艺术品(审美对象)的完美程度;审美者的身心状态、审美情趣 、审美能力;时间。 123 3.根据两段内容简要概括作者的艺术价值观。 答案 答案 艺术要使人愉快;要能给人安慰,教人积聚力量迎战邪恶;培 育人高尚的品德。 123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关于艺术修养 余秋雨 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很少有正规提倡艺术修养的时候。本应属于艺术范 围的文辞诗作,竟长期成为科举手段,结果艺术人格不得不在利禄人格、 官场人格的威慑下变得疲弱不堪,可怜巴巴地充当仆从。红楼梦中贾 政带领一批文士清官视察新落成的大观园,需要应景题额,比较下来,显 然是那位懒于学业、年轻稚嫩的宝玉艺术修养最高,但又有什么用呢?一 路只听见贾政对他的呵斥声,这可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艺术修养和艺术 人格处境的象征。由于大大小小的民族灾难频仍,我们历来焦急地呼喊 着军事修养、政治修养、经济修养,很少有呼唤艺术修养的,因为它太 缺少实利了。但是,一旦当我们摆脱急功近利的狭隘观念就会懂得,只 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的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 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推进一个社会的 内在品格。从人类发展总体而论,军事、政治、经济等再重要,也带有 手段性和局部性,惟独艺术,贯通着人类的起始和终极,也疏通着每一 个个体生命的童年和老境、天赋与经验、敏感与深思、内涵与外化,在 蕴藉风流中回荡着无可替代的属于人本体的伟力。 一个富于艺术修养的人,尽管他的外在境遇未必良好,他的内在精神 生活一定比别人丰盈而充满活力。他永远不会真正地寂寞,但丁、莎士比 亚、卡夫卡、屈原、李白、曹雪芹永远与他为伴。他永远不会枯窘,他会 用贝多芬的耳朵、毕加索的眼睛去谛听和审视。于是大千世界变得那么富 丽,他自己也变得富有。一般的人过得再富有再安逸也就是一个一般的人 生,而他,全部人生节奏都被古往今来的艺术大师们充实过、协调过了, 因此,他是汇集着人类的全部尊严和骄傲活着。 很多人把艺术知识等同于艺术修养。不少地方搞艺术修养大赛,所 出赛题全是艺术知识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有不少高等学校,甚至艺术 院校也把堆积艺术知识当作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基本途径。结果,我们 经常遇到这样的青年:一提起某个名画家,能够滔滔不绝地讲他的几个 创作时期,以及每个时期的基本特点,但一旦让他们真的站在这个画家 的面前,却漠然以对,根本没有出现审美投入;看一出传统戏,能够如 数家珍地说出这出戏的题材来源、改编历史、种种掌故,但如果要问一 句“今天的戏好看不好看”,他却难以作出明快的第一判断 这一切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怪现象,便是长期以来以艺术知识代替艺 术修养所造成的。 一个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当然会有比较充分的艺术知识。但是,艺术 修养的根基并不在艺术知识中。艺术知识是对已发生过的艺术现象的理性 记录,其本身是非艺术的。这正像知道欧洲战争史常识和拿破仑生平的人 未必有真正的军事修养,因为他所知道的这些知识本身是历史的而非军事 的。艺术知识,只是艺术修养大题目下的一种后补性、扩展性的内容。 一个人在提高艺术修养过程中,不能不在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中长期 玩味、流连,这就自然而然地积累了一些艺术知识。有时,为了深化对艺 术作品和艺术家的领悟力,人们也会把某段艺术史系统地了解一下。但是 ,只要是有艺术修养的人,他在接触艺术的过程中往往不会向学习数学史 一样冷静,而一定会投入自己明快的爱憎裁断,调动足够的审美联想,甚 至还会引发自身创造的激情。这样,他也就把艺术史的学习艺术化了。 (选自文明的碎片,有删改) 4.分析作者在第一段中引用红楼梦例子的用意。 答案 456 答案 通过举例,提出中国封建社会中艺术修养和艺术人格的地位 低下的问题。 增加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增强文章说服力,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 引出下文对我们很少提倡艺术修养的原因分析及提高艺术修养的意 义的阐释。 5.结合文本,分析作者为什么认为艺术知识不能等同于艺术修养。 答案 答案 艺术知识是对已发生过的艺术现象的理性记录,其本身是非 艺术的。 艺术知识只是艺术修养大题目下的一种后补性、扩展性的内容。 真正有艺术修养的人,在接触艺术的过程中往往不会像学习知识一 样冷静,一定会投入自己明快的爱憎裁断,调动审美联想,甚至还能 引发自身艺术创造的激情。 456 6.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富于艺术修养的人?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案 答案 要充分意识到艺术修养对人及社会的重要性; 让大师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不要简单地把艺术知识等同于艺术修养; 在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时投入自己的爱憎裁断,调动审美联想,引 发自身创造的激情。 456 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考点。 而概括不准、不全又是考生答该类题的通病,像以偏概全、遗漏要点、 正误杂陈、曲解文意等都是典型表现。问题的解决,既关乎阅读及术语 层面,又涉及思维品质层面,但更主要的是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归纳概 括方法的训练来实现。 问题直击 读文答题 精细突破 一、练好最扎实的基本功精于归纳概括 归纳概括是一切深入阅读的基础,更是论述类文本阅读与答题的根本所在 。“归纳”侧重考查对整个文本主要内容的把握能力,“概括”侧重考查 依据要求检索有效信息,并能够提炼、整合的能力。“归纳”“概括”就 是要抓住文本中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归纳概括应具有三种意识:一是鲜明的文体意识,对论述文而言,论题 、论点包括分论点,论据与论证都是基本特征;二是缜密的逻辑思维意 识、清晰的分层意识,即要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梳理句与句之 间的逻辑关系,且同一关系取“同”,相属关系取“属”,相并关系取 “和”,主次关系取“主”;三是要有整体意识,分析归纳要从文本出 发,从整体把握。 归纳概括应掌握以下技巧:一是“抓”整体架构,抓标题、文首、文尾 ,抓层次文意;二是“抓”阅读程序,逐段点化,先分后合;三是“抓 ”结构分析,题文对照,提取要点;四是“抓”功能句,即中心句、主 旨句、过渡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现实中的悲剧快感 凌继尧 冯友兰先生为西南联大撰写的校歌是一件艺术作品,当年吟唱校歌的西 南联大师生是校歌所描述的悲剧事件的亲身经历者,他们吟唱校歌所体 验到的那种心情正是现实中的悲剧快感。 即时小练 悲剧之所以能产生这种感情,因为它和崇高有密切的联系。悲剧是 一种痛苦、灾难和牺牲,但是它又不让人感到沮丧和压抑。悲剧使我们 接触到崇高和庄重的美,因此能唤起我们灵魂中崇高庄严的感情。它好 像打开我们的心灵,在那里点燃一星隐秘而神圣的火花。悲剧自有一种 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韧性精神。在吟唱西南联大校歌时, 郁积的痛苦、情绪受阻的挫折感得到自然的宣泄和表现,因此会产生一 种快感。 悲剧具有英雄气概,然而光凭英雄气概还不能产生悲剧效果。悲剧 效果必然含有怜悯和恐惧,英雄气概只是令人鼓舞而不会首先令人恐惧 ,它产生坚决的心情,而不产生悲愤的心情。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 迁,是在中华民族存亡继绝的危急关头发生的悲剧事件。在侵略者的铁 蹄下,祖国山河破碎,哀鸿遍野,生灵涂炭。正像联大校歌所描述的那 样,“九州遍洒黎元血”。人们吟唱联大校歌,会产生悲剧的怜悯。但 这种怜悯不是指向外在客体的道德同情,而是一种审美同情,即把自己 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感受。 除怜悯外,悲剧感中还有恐惧。这种恐惧不是日常生活中面临生命 危险时的那种恐惧,也不是胆怯、懦弱的畏首畏尾。悲剧中的恐惧是一 种哀伤或忧郁的情调,是一种忧患意识。悲剧中的恐惧是面对强大的邪 恶力量而感到无能为力的感觉。然而,他们在吟唱校歌时,感到压抑和 震惊,也感到反抗和振奋。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恐惧成为一种强烈 的刺激,唤起应付危急情境的非同寻常的大量生命力。它使心灵震惊而 又充满蓬勃的生气,所以也包含着一点快乐。” 联大校歌歌词与岳飞满江红写怀多有比照。冯友兰先生在联 大校歌中把满江红写怀中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改为“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冯先生幸而言中。今 天如果再讨论这四句话,杨振宁先生建议改为:“千秋耻,既已雪。中 兴来,需人杰。”从“终当雪”到“既已雪”,这是多么痛苦、多么艰 难的历程;我们在缅怀浴火重生的血泪史时,一种悲愤而坚决的心情不 觉油然而生。(有删改) 1.西南联大师生吟唱校歌时,会产生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