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省武胜烈面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本试卷分为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 4 页 完卷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第卷 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1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贬其爵;再不朝,削其地;三不朝,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是:A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B西周末期王室衰微C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D战国时期群雄并起2“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体现了宗法制等级森严及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特点B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C宗法制的形成有利于宗族内部的稳定和团结D体现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3西汉王朝大体继承沿用了秦王朝的基本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下列哪项制度不是对秦制的沿用: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刺史制度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一个国家该要有个凝固的中央。开始是封建,四分五裂,慢慢地就统一集中。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这说明:A.从汉朝到唐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宋朝以后,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地方再无反叛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程度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适度5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C选贤举能,唯才是举 D化国为家,君权至上6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 感叹生不逢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王沈缺乏治理才能 B九品中正制有弊端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度只看出身7宋仁宗对谏官张升说,你很孤单,没有朋友,要注意说话方寸。张升明知年老仁宗儿子都夭折了,却回敬皇帝道:臣不孤单,妻儿俱全;陛下才孤单,只有宫女相伴。仁宗没怪罪张升。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大学士曹振铀总结的为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士大夫“脾气”变化表明: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儒学思想渐趋衰微C.官场风气世俗化 D.经济文化没有协调发展8关于明朝内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B.职权范围不明朗,可统领六部百司C.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D.直接导致明代宦官专权,政治黑暗9. 明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明了:A内阁和军机大臣职权渐重 B内阁和六部职权加强C皇帝任人唯亲 D专制皇权加强10从社会历史看,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而唐以后的历史则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选举社会”。这“选举社会”是指:A唐朝民主推举官员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察举制度 D科举制度11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元代的行中书省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这一制度在历史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包括:标志着内阁政治机构的形成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促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有利于巩固多民族的国家A. B. C. D.12清朝雍正帝在通常的奏章之外,还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下列关于这一举措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加强了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B中央的权力更为集中C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 D地方完全丧失了政治作用13“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玉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材料反映了:秦以前人们以金玉为印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秦以后玉玺为皇帝独有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A B C D14. 右图是古代某位官员的印信,上刻“冀州刺史”,你觉得这位官员可能生活在:A西周 B战国 C秦朝 D东汉15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史,是一部不断磨擦、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宰相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 B唐朝相权一分为三C宋代废除宰相制度 D元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16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消极影响逐渐增大。“消极影响”主要指: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加剧了统治集团间争权夺利的斗争C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D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17.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反映的选官制度:A是宋朝选官的主要途径 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C门第出身决定官品大小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8唐宋通过改革中央官僚机构加强皇权的共同策略之一是:A.形成“中朝”的决策机构 B.分割宰相权力C.削弱地方权力 D.以中书省为最高权力机关19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国家管理 B.强化族长权力 C.均衡权力分配 D.维护贵族特权20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代中国把传宗接代作为最大的孝顺,这种观念跟下列哪一制度关联: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2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钱穆所指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 B.汉朝 C.隋唐 D.宋朝2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礼仪与政治分离 B.从人治到法治 C.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为民主政治奠基23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24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A.丞相 B.郡守 C.县令 D.刺史25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C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D建立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第 II 卷 非选择题(2小题共50分)26(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约发轫于姬周,实立于嬴秦,至西汉乃臻完备。故研究中国监察制度,一般均自秦汉开始”。 中国文化新论材料二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有一个不断的发展演变的过程。历代统治者都在继承前朝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建设具有本朝特色的新的监察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监察制度形成独立的体系,监察官不受其他行政长官的干预,“台(御史台)无长官”在专制集权的社会,监察官没有皇帝的支持,很难行使其职权,唐睿宗曾说:“御史绳奸慝,苟非人主保卫之,则为奸慝所噬矣”汉代颁布刺史六条,唐朝也制定六察法,明清时期亦有责任条例和钦定台规,以此明确监察职责。吴凤霞略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演变的几个特点材料三 唐太宗指出,天下之事,千头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如果日断十件事,有五件有误,日积月累,“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因此,太宗把大臣谏诤作为治国安邦的一项重要方针。宋代哲宗朝,谏官梁焘和王觌共同奏劾军器少监蔡硕“盗用官钱,乞取货赂,计赃共及万緡”。宋英宗朝,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 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自秦汉开始”的史实依据。(6分)(2) 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演变过程中体现的特点。(8分)(3) 据材料三中的信息,说明监察制度在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10分)27(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权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如汉武帝)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 而俗益穆(穆:和睦),黜恶而行弥笃(笃:厚道)。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