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文档. 导游词讲解技巧导游词讲解技巧有哪些呢下面是由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导游词讲解技巧,希望能够帮到您!( 一 ) 巧用声音无论是口头语言, 还是书面语言, 都有一个 声音 的问题, 即读起来顺不顺口, 听起来悦不悦耳。人们之所以喜欢百灵鸟璩, 讨厌乌鸦的嘶叫, 原因就在于百灵鸟声音欢快、清脆、悦耳, 而乌鸦的声音沙哑、沉闷、哀伤。当然, 音质是天生的, 很难改变, 然而, 正确运用声音的技巧, 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学到的, 有些还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意大利一位著名演员上台表演数数字的节目, 从1数到100, 当时观众认为这个节目平淡无奇, 实在没有意思, 可是这位演员一念, 竟把全场吸引住了。观众听到的仿佛不是枯燥的数, 而是一个发自内心的倾诉, 使人大为感动。这位演员表演成功的诀窍很简单: 在数数的时候, 巧妙地运用了声音的技巧, 充分发挥了它的传情作用。因此, 要使自己的语言收到 声入心通 的效果, 就要善于运用声音的技巧。1. 掌握语调任何语言都少不了要用抑扬顿挫、起伏多变的声调和语调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情感。英语、法语、日语等语言如此,汉语更是如此。在现代汉语中, 语调是以声调为基础的。 每个音节都有四个音调 ( 有的还有轻声 ), 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 这 四声 又分为 平声 、 仄声 , 平仄的对应和交错就形成了语言的抑扬之美。 古代汉语诗词歌赋都极讲究平仄等 格律 。现代诗文虽不讲 格律 , 但说话和写文章同样需要讲究声音的节奏美。语言大师老舍先生说: 我写文章, 不仅要考虑每一个字的意义, 还要考虑到每个字的声音。不仅写文章是这样, 写报告也是这样。 我总希望我的报告可以一个字不改地拿来念, 大家都能听得明白。虽然我的报告作的不好, 但是念起来很好听, 句子现成。比方我的报告当中, 上句末一个字用了一个仄声字, 如他去了。下句我就要用个平声字。如你也去吗 让句子念起来叮当地响。好文章让人家愿意念, 也愿意听。 ( 老舍关于文学语言问题)在导游活动中, 书面导游语言要讲究语调变化, 口头语言则要善于运用语调变化, 语调平平的导游文字读起来缺乏活力; 语调平平的导游讲解, 听起来则缺乏生气, 味同嚼蜡。因为“人的各种感官都喜欢变化, 同样的, 也都讨厌千篇一律。耳朵因为听到同一种连续的声调会感到不舒服。”( 古典文艺理论译丛 1958 年第2期 ) 在导游讲解中, 有高潮, 也有低潮, 在高潮时, 音色应明亮些, 圆润些, 在低潮时, 音色应深沉些, 平稳些。抑扬高低的语调变化往往能使语言具有音乐般的节奏感, 使人爱听。关于语调的问题, 德国导游专家哈拉尔德巴特尔在其著作合格导游 ( 旅游教育出版 社 1988 年 9 月出版 ) 中说: 尽管每个人的声音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每个人都可以赋予自己的声音以尖锐的、刺耳的或平稳的不同音调。瓮声瓮气的或有气无力的声音会起到阻碍作用, 使人感到不快。如果你是属于这种声音的不幸之人, 不要感到沮, 通过录音练习, 至少可以削弱这一缺陷的锋芒。 导游的语音、语调等都要与自己积极向上的“ 合拍 ”, 使用的语调最好是不高不低和具有谅解性的, 并适当以情发声, 以声带情, 使之声情并茂而无矫揉造作之感。2. 调节音量音量是指声音的强与弱。在导游过程中, 如何调节好自己声音的音量, 是语言表达的又一技巧。首先, 要根据游客多少及导游地点、场合来调节音量。游客多时, 音量要以使离你最远的游客听清为度, 游客少时音量则要小一些。在室外讲解, 音量要适当大些, 在室内则要小一些。 因此, 导游人员平时要注意练声, 从低声到高声分级练习, 以便在不同的情况下, 掌握说话音量的大小。其次, 要根据讲解内容调节音量, 一是将主要信息的关键词语加大音量, 强调其主要语义, 例如:“我们将于八点五十分出发。”这里主要是强调出发时间, 以提醒游客注意。二是故意压低嗓门, 先抑后扬, 造成一种紧张气氛, 以增强感染力。例如:“轻声这天晚上 , 天黑得不见五指, 庙里静得出奇, 突然, 一阵电闪雷鸣划破夜空, ” 可见, 音量大小调节得当, 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但要注意的是, 音量调节要以讲解内容及情节的需要为基准, 该大时大, 该小时小, 绝不能无缘无故用高声 ( 尖声 ) 或低声, 不然便有危言耸听之嫌。3. 控制语速导游讲解, 如果一直用同一种速度往下讲, 像背书似的, 不仅会缺乏情感色彩, 而且使人味, 令人昏昏欲睡。因此, 导游讲解应善于根据讲解的内容, 游客的理解能力及反应等来控制讲解语言速度。美国著名演说家费登和汤姆森在所著的讲演的艺经验一书中说:“关于讲演速度, 所应遵循的原则, 就是随时注意变化。” 在导游讲解中, 语速的基本规则是一一放慢语速: 需要特别强调的事情, 想引起游客注意的事情, 严肃的事情, 容易招致疑惑误解的事情, 以及数字、人名、地名、人物对话等等。加快语速: 众所周知的事情, 不太重要的事情, 故事进入高潮时等等。讲解语言速度的快与慢是相辅相成的, 必须注意节奏急缓有致。讲太快了, 像连珠炮似的, 听者竖起耳朵, 集中注意力听, 时间一长, 精神高度紧张, 特别容易疲劳, 注意力自然就会涣散。相反, 太慢了, 不能给人以流利舒畅的美感。一般来说, 讲解的语速应该掌握在每分钟200个字左右。 但对年老的游客要注意放慢语速, 以他们听得清为准。 在导游讲解中, 尤为重要的是, 要善于根据讲解内容控制语速, 以增强导游语言的艺术性。请看实例: 光绪的凄苦, 只有他的贴身太监王商能领会, 一天晚上, 王商趁慈禧熟睡之机, 买通了看守珍妃的宫女, 偷偷地将珍妃带到了玉澜堂同光绪见面。相见之下, 两人有诉不尽的衷情, 说不完的心里话, 真是难舍难分。月过中天了, 珍妃还不忍离去, 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啊。 讲这段话时, 语速应沉重迟缓一些, 但当讲到后边一段时, 就要注意加快语速, 以渲染紧张气氛: 就在这时, 殿外传来小太监的咳嗽声, 王商一听, 不好! 慈禧太后来了, 怎么办 珍妃此时再走已来不及了 由此可见 , 充分利用讲解内容即配合内容来调整语速, 该快就快, 该慢就慢, 是控制语速的重要方法, 要使讲解语言入耳动听, 就必须注意控制语速, 控制语速的技巧并不难掌握, 把音节拉长, 速度就慢, 把音节压缩, 速度就快。4. 注意停顿停顿是导游员讲解中短暂的中止时间, 所谓 中止时间 不是指物理时间, 而是就心理时间而言的。中止时间的长短难以规定秒数。导游讲解时, 并不是讲累了需要休息一下, 才停顿片刻而沉默, 而是为了使讲解能收到心理上的反应效果, 突然故意把话头中止, 沉默下来, 假如你一直滔滔不绝, 口若悬河地说个不停, 不但无法集中游客的注意力, 而且也会使你的讲解变成催眠曲。反之, 如果说话吞吞吐吐, 老半天才说出一句话, 或在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了, 不仅会涣散游客的注意力, 而且容易使人产生语言上的歧义。 因此, 这里所说的停顿, 是指语句之间, 层次之间, 段落之间的间歇。据专家统计, 最容易使听众听懂的谈话, 其停顿时间的总量, 约占全部谈话时间的35%至40%。导游员讲解停顿的类型有多种, 举例说明如下:(1) 语义停顿它的原则是, 一句话说完要有较短的停顿, 一个意思说完要较长的停顿。例如: 由于历史的变迁,/ 当年的魏国公府早已毁坏了。 | 现在的瞻园,/ 是当年魏国公府仅有的遗存,/ 是当年府内西花园的一部分。!| 清朝时, 这处遗园被改为藩署街门,/ 乾隆皇帝南巡时, 曾经在这里游览。 | 如今, 青砖洞门上, 那 瞻园 二字, /就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 表示较小的停顿,| 表示较大的停顿 ) 由于有了这些停顿, 导游员才能有条不紊地把层层意思交待清楚。(2) 暗示省略的停顿不直接表示肯定或否定, 只用停顿来暗示, 让游客自己判断。 例如: 请看, 那边一线起伏的山峦像不像一条龙| 后边的几座小山丘像不像九只小乌龟 这就是一龙赶九龟的自然奇观。|(3) 等待游客了解的停顿先说出游客好奇的话, 再停顿下来, 使游客处于应激状态。例如: 现在, 这里仍保留着用人祭祀河神的习俗, 他们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祭祀盛典。仪式时, 众人将一位长得十分漂亮的小姑娘扔进河水之中。 导游员说到这里, 故意停了下来。此时, 游客脸上现出了惊疑的神情, 难道如今这里还保留着如此野蛮不人道的风俗 停了一会儿, 这位导游员接着说: 不过, 这位姑娘是用塑料制作的。 游客们恍然大悟。恰到好处的停顿, 能使后续的话语产生惊人的效果。(4) 强调的语气停顿美国的戴尔卡耐基在语言的突破中叙述了林肯用停顿进行强调的经验: 林肯在讲话时, 经常说着说着就把话头从中间切断, 每当他讲到重要地方, 为了加深听众内心的印象, 他就使出切断话题 这一招, 而暂时沉默一下, 凝视听众的眼睛。为了使自己的内容和意义, 能深深刻在听众的心里, 惟一能使他达到这一目的的, 就是他所具备的沉默, 因为沉默加强了他说话的力量。尽管这是关于演讲的经验之谈, 但对于导游讲解同样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总之, 导游员讲解时注意停顿, 可以使语言变得流畅而有节奏, 收到 大珠小珠落玉盘 的效果。( 二 ) 活用修辞修辞, 又称辞式、修辞格, 它是在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中创造的增强表达效果的格式。恰当地运用修辞, 能使导游语言鲜明生动, 更趋艺术化。下面介绍几种在导游语言中常用的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 就是用相似的事物来打比方。所谓相似, 可以是外在的, 如形式、颜色、气昧、声音等; 也可以是内在的, 如性质、作用、感 情等。正如刘艇、文心雕龙所说: 或喻于声, 或方于貌, 或拟于心, 或譬于事。 比喻是修饰语言最常用的方法。(1) 使抽象变形象的比喻如:“苗家姑娘特别喜欢唱歌, 她们的歌声就像百灵鸟的声音一样清亮动听”。 歌声在这里是一种抽象的概念, 这一比就形象化了。(2) 使人 ( 物 ) 形象鲜明的比喻如: 相传八仙之一的何仙姑, 长得十分有姿色, 她最喜欢穿绿色的衣裙, 亭亭玉立, 就像一株吐艳的荷花。(3) 使景物形象化的比喻如:“从岳阳楼观赏洞庭风光, 你就会觉得, 洞庭湖就像一只偌大的银盘, 远处的君山就像一只镶嵌在其中的青螺(4) 丰富想像的比喻如果说想像是翅膀, 那么精彩的比喻就是翅膀的羽毛。请看一段描写镜泊湖吊水楼瀑布的一段文字导游: 在浓阴蔽日的密林中走不多远, 你就可以看见气势磅暗的大瀑布, 它像轰雷、骤雨、飞 珠、崩玉, 雪浪花似的泡沫, 跳荡着、咆哮着 , 溅起的水珠儿, 蘑菇云似地冲向天空, 然后化作轻纱般的薄雾, 在阳光照射的特定角度下, 你可看见彩虹般的景色。 这些比喻, 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5) 使语言简洁明快的比喻如:“莲蓬的形状是个圆锥体, 底朝上, 尖端和茎子连接着, 顶上有许多小窟窿。” 这段话如果用比喻, 就可简化为: 莲蓬的形状就像一个喷壶嘴。 既简练明快, 又具体形象。在运用比喻时, 必须注意几点:要就熟取喻, 就近取喻。要选熟悉的, 通俗的事物来比喻陌生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也就是 以易喻难 , 使人容易理解, 如果 以难喻易 或 以难喻难 就失去了比喻的意义, 反而越比越糊涂。要以异显同, 既本体与喻体有本质的不同, 但又有相似点。例如: 城惶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