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在 1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 英国宪章运动C、 芝加哥工人起义 D、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 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3、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C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4、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B )A、基本内核 B、合理内核 C、精髓 D、核心 5、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C )A、与时俱进 B、科学性 C、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6、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 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7、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8、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B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D )A、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B、实现人权 C、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D、实现共产主义 11、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12、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 ( C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A、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D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 科学发展观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5、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B)发表A、 资本论 B、 共产党宣言 C、 政治经济学批判 D、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216、马克思主义产生于(C)A、19 世纪 20 年代B、19 世纪 30 年代C、19 世纪 40 年代D、19 世纪 50 年代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C)A、大同思想 B、三民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18、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A、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C、实现共产主义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9、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B)A、唯物史观B、唯心史观C、激变论D、庸俗进化论20、马克思主义是(A)A、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B、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理论体系。二、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3、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作否定回答的是(A)A、不可知论者 B、所有唯心主义者 C、唯物主义者 D、可知论者3、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D)A、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 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C、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D、 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4、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这个命题的哲学思想是(A)A、 辩证法的 B、承认事物的内在联系的C、 否认事物差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D、将事物差别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5、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6、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 A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哲学是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义观点 7、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B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世界的可知性与不可知性问题 B、世界的唯一性与多样性问题C、世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问题 D、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39、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 ) 。A、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 C、不可知论 D、反映论 10、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 )A、客观存在的 B、人的意识或意志造成的 C、由神创造的或者是客观精神产生出来的 D、由两个本原构成的 11、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宿命论观点 .12、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 B、认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1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A、运动 B、 物质可以认识 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D、客观实在性14、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15、在下列说法中,哪个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A )A、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经济路线 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C、方针、路线对了头,吃喝穿用不发愁 D、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1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C、质量互变的观点 D、否定之否定的观点17、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是()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8、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是()观点A、不可知论 B、形而上学 C、辩证法 D、相对主义 19、下列说法中能反映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的是( )A、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B、要想发,不离“八”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喜鹊叫喜,乌鸦叫丧20、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是( A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2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C)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2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D )A、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间接的、短暂的联系C、质量互变规律 D、对立统一规律23、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 )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C、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24、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4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25、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26、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这句话在哲学上讲()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27、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 。这种观点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28、 “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29、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 )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 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 观点 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30、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克服31、量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 )A、连续性 B、连续性的中断 C、阶段性 D、平衡状态的破坏32、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是( )A、事物的度 B、事物的质 C、事物的量 D、事物的运动33、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度是指( )A、一种质变为另一种质的关节点 B、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C、质变的准备阶段 D、一种质变为另一种质变的交错点34、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 D )A、看其是否是新产生的东西 B、看其是否暂时力量强大C、看其是否一时发展迅速 D、看其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35、在对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它的否定的理解,这是(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