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4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6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28课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史料探究 课前预习 随堂训练 素养落实 素养落实价值立意 素养提升 主题立意 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和经历的曲折历程都证明了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的道理 体现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 全局性作用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习 使学生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认识其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构建历史发展的时空观念 2 通过学习 并探究相关史料 使学生理解新中国实施 科教兴国 战略的必要性 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教育对于科技发展 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 体会和理解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的深刻含义 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 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素养 增强唯物史观意识 课前预习课前自学 释疑解惑 知识梳理 一 扫盲教育1 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 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 政策 1 1950年 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 工农教育首先以为主 2 1982年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和1993年的 都提到要扫除文盲 3 成果 年1月1日 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扫盲工作 识字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001 二 义务教育1 地位 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 扫除青少年文盲 提高人口素质 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 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 2 政策 1 1986年 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的地位 提出了 的战略 3 成效 2001年1月1日 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优先发展 科教兴国 三 高等教育的发展1 初步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 中国基本参照的高等教育模式 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 调整 2 曲折发展阶段 1 1958年 伴随全国 大跃进 的形势 中国开始实施 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 初步建立起教学 生产劳动 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育体制 2 1963年 教育部对高等教育全面调整基本结束 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3 期间 高等教育受到严重破坏 苏联 教育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 3 迅速发展阶段 1 年 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大学数量不断增加 高校建立起学士 硕士 三级学位制度 大学的招生和分配制度加快了改革步伐 扩大了办学自主权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1977 博士 史料探究主题探究 史料教学 探究主题1新中国的教育成就 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材料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 问题 1 表格材料中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反映了哪些教育现象 2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指出这些教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解读 材料信息表明 与1949年相比 2001年时现代中国的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无论是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 其学校数和在校生数都出现了巨大的增长 结论 1 现象 中等教育发展迅速 国家重视基础教育 三级教育全面发展 2 原因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定 科教兴国 战略的提出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教育立法确保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改革教育投资 社会力量办学迅速发展 探究主题2理解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材料邓小平同志在总结 文化大革命 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 没有人才不行 没有知识不行 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 他还说 不抓科学 教育 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 就成为一句空话 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 基础在教育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 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问题 两段材料表达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解读 两段材料均突出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重要战略地位 结论 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都指出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 即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深化拓展 理解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的深刻含义 1 教育是科技进步 经济发展的基础 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2 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 科技的进步也推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 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提出了 科教兴国 的战略 3 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所决定 国际 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 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 而科技和人才竞争的关键在于教育 国内 劳动力的素质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 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 要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堂训练即学即练 学以致用 编者选题表 一 选择题1 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教育方式 在我国某一时期的教育活动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这里所说的 某一时期 是 A 新中国成立初期B 文化大革命 时期C 20世纪70年代末D 20世纪80年代初解析 A图片所记录的场景 主要是进行识字教育 这是推行扫盲教育的基本形式 新中国成立初期 扫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 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一则案例 小娟是个女孩 父亲在小娟12岁时就不让其上学 结果小娟把父亲告上法庭 案子最后判定小娟获胜 小娟父亲的做法违背了下列哪部法律的规定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解析 B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规定了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3 下面是中国2000 2012年高校录取人数统计图 单位 万人 由此可知中国 A 逐步跨入教育先进国家行列B 高等教育正在向正规化迈进C 在实践中逐步完成教育转型D 正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解析 D题干中只涉及2000年到2012年中国高校录取人数的统计 没有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 不能说明中国逐步跨入教育先进国家行列 故A项错误 题干也没有涉及高等教育的规章制度等 不能得出高等教育正向正规化迈进 故B项错误 题干更没有涉及教育的转型问题 故C项错误 中国2000 2012年高校录取人数统计 数据逐年增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反映了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故D项正确 4 这是当年千百万懵懂少年 苦命知青的人生转折 更是一个国家的命运拐点 一场考试 让公民拥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在底层社会与上层社会间打通了一条对流通道 这是对下列哪一事件的评价 A 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B 邓小平提出 三个面向 方针C 实施 科教兴国 战略D 高等学校建立起三级学位制度解析 A由材料中 苦命知青的人生转折 拥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一场考试 等信息可以看出该事件指的是恢复高考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66年 高考制度被废止 20世纪70年代初 高等院校开始招收 工农兵学员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 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 为国家输送了更优质的人才 5 在一本大学招生宣传册中 有对该校本科生在校人数的介绍 也有硕士 博士学位授予点等内容的介绍 请判断 这本宣传册最早应印制于 A 20世纪60年代B 20世纪70年代C 20世纪80年代D 20世纪90年代解析 C根据题干中的 硕士 博士学位授予点 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高校建立起了学士 硕士 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因此宣传册的最早印制时间是在20世纪80年代 二 非选择题6 2018 山东滨州月考 教育思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论何等学堂 均以忠孝为本 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 俾学生心术全归于纯正 而后以西学瀹 渗透 其智识 练其艺能 务期他日成材 各适实用 以仰附国家造就通才 慎防流弈之意 张之洞等 厘订学堂章程折 材料二我对于各家学说 依各国大学之通例 循思想自由原则 兼容并包 无论何种学派 持之有故 尚未达自然淘汰之命运 即使彼此相反 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蔡元培 我在教育界的经验 材料三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 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 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 概括张之洞等人的教育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影响 2 据材料二 归纳蔡元培的教育理念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其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具体表现 3 据材料三 说明中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教育发展的认识 解析 第 1 问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中体西用的特点 其积极影响主要从教育近代化 培养了科技人才等方面分析 第 2 问 蔡元培的教育理念即 思想自由原则 兼容并包 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具体表现要突出两层意思 一是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地 二是各种新思想在北大都得到了传播 第 3 问 中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原因为提高国民素质 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中国教育发展的认识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 可以进行开放性解答 例如 教育发展要从国情出发 要结合政治经济形势 教育要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等均可 答案 1 思想 学习儒家经典为根本 辅以学习西方科技 培养通才 影响 推动西学传播 培养科技人才 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 2 理念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表现 新思想在北大得到传播 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中心 3 原因 培养社会主义公民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认识 教育发展应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教育发展受政治 经济形势的影响 点击进入课时作业 谢谢观赏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