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时检测(四)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汉“田虽三十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农夫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这说明汉代()A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B田赋之外的负担使农民生活困苦C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饥寒交迫D高利贷导致大量农民濒临破产解析:选B材料反映自耕农除田赋之外负担依然沉重,这导致“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可见自耕农饥寒交迫、生活困苦的原因是田赋之外的负担,而非土地兼并,故排除C项,选B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耕农一直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表明自耕农困苦的根源在于“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而非高利贷,排除D项。2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更赋的实行()A成为汉朝敛财的重要途径B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C反映了汉朝商品经济发达D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解析:选B据材料“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可知通过更赋能够减少对农民的负担,尤其是在农忙时,让农民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3史载,东汉初期,庐江(今安徽合肥)“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后来,王景迁任庐江太守,“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民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据此可知,东汉()A农耕技术的推广促进农业发展B犁制农具的改良巩固传统经济模式C人口迁移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D水利工程的修复影响经济重心南移解析:选A根据材料“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民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可知,犁耕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犁制农具的改良指曲辕犁,是唐朝出现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人口迁移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王景是东汉时期,当时经济重心并未南移,故D项错误。4.如图为东汉画像砖中的弋射收获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B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C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D土地国有制下的集体劳动解析:选A弋射收获图反映的是狩猎、农业生产的情景,这体现了当时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男耕女织的劳动和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故B、C两项排除;D项是商周时期的劳动情景,与题目时间不符。5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开凿的灵渠;东汉政府在治理黄河水害上有显著的成效;唐朝设置了专门管理水利的机关;明太祖时,兴修塘堰近五万处。这反映了()A从秦以后,兴修水利工程已制度化B兴修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私欲C兴修水利工程促进全国统一的作用D兴修水利工程是历代朝廷的重要职能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历代封建政府兴修水利或设置官职管理水利,故兴修水利工程是历代朝廷的重要职能,D项正确;材料中只有唐朝体现兴修水利工程已制度化,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兴修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私欲,B项错误;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开凿的灵渠体现兴修水利工程促进全国统一的作用,但与材料其他信息不符,C项错误。6(2019齐鲁名校调研)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A农业经济相对发达B战争导致经济衰落C盐铁官营阻碍进程 D内乱加剧政局动荡解析:选C农业的发达能够为商业与城市化提供原料和动力而不会使其遭到窒息,故A项错误;汉代的对外战争虽然频繁,但并没有导致经济的衰退,故B项错误;盐铁官营等经济统制政策阻碍了个人商业的进程,更使得城市化进程被大大延缓,故C项正确;两汉时期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内乱,故D项错误。7九章算术中的均输篇第27题:“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这则材料本质上反映了汉代()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关税的数额相当高C数学知识相当发达 D对“市”的严格管理解析:选A材料大意是:客商向外运送一批大米,中途必须经过三个要纳税的关卡。按规定过外关需交纳货物的1/3;过中关交纳1/5;过内关交纳1/7。可知汉代关卡众多,对过往商品征以重税,反映了当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选A项。B项是对材料的表面解读,不是本质反映,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汉代的数学发达,也没有体现对“市”管理严格的信息,故排除C、D两项。8(2019滨州调研)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解析:选D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了道家的“黄老之术”,即“无为而治”的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9(2019青岛调研)下表表明()层级中央郡国县乡聚官学太常太学学校庠序私学精舍书馆A完整的教育体系逐渐形成B儒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C进入官学成为入仕唯一途径D官学垄断教育局面开始打破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从中央郡国县乡聚设置了官学,私学有精舍和书馆,因此形成了由中央到地方、从官学到私学的教育体系,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官学的统治思想是否就是儒学,故B项错误;材料呈现的是教育体系,未涉及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官学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是孔子创办私学,故D项错误。10下表是先秦、秦汉思想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据此可知()观点出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庄子达生“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A天人合一思想的大致形成过程B儒道两派的思想主张基本一致C古人已经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D思想家都有维护君主专制愿望解析:选A老子强调万事都要遵循法则,不能违背;庄子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的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三者都突出了人对自然的顺应与和谐,故答案为A项。董仲舒的新儒学吸收了一部分道家思想,但不代表两者思想主张基本一致,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古人在当时是否已经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排除C项。君主专制的形成和发展以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为起点,老子和庄子生活的时代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11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这反映出东汉时期()A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监察体系臻于完备C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D选官标准发生变化解析:选C根据题干“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可知统治者尊重民意,以民为本,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C项;社会舆论对官吏升黜有一定的影响,“决定”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臻于完备”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选官标准,D项错误。12钱穆先生在评论汉代的士人政府时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的新局面。该局面()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B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C促进了儒学地位的提高 D开启官僚政治体制先河解析:选C材料中的转变是由于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重用儒生,从而使得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故这种局面促进了儒学地位的提高,C项正确;贵族政治仍旧存在,“彻底结束”的表述有误,排除A项;当时不可能“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排除B项;秦始皇时期中央与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已经开启官僚政治体制之先河,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深刻影响着古代政治与文化的走向。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摘编自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摘编自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进教化,立官制,重文士,轻武夫;建构一个由孝悌、读书出身和经由推荐、考核而构成的文官制度,作为专制皇权的行政支柱。这个有董仲舒参与、确立于汉代的政治教育系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了解自秦汉以来中国历史的重大关键之一。摘编自中国古代思想史论(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时代背景。(8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内容及实施教化的措施。(9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影响。(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善出性中”得出性是善的载体,据材料一“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得出性非全善,据材料一“性待教而为善”得出重视教化;第二小问,董仲舒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为维护大一统局面的出现,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发挥创新。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三纲五常”;第二小问,据材料二“立大(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得出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国学,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二“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得出将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重用儒生。第(3)问,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辩证分析说明。答案:(1)观点:性是善的载体;性非全善;重视教化。背景:大一统局面的出现。(2)内容:“三纲五常”。措施: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国学;将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重用儒生。(3)影响:发展了先秦儒学;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禁锢人性发展。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移民情况战国吴、楚、越等国随着人口增多,人民渐渐移居平原,太湖平原、宁绍平原和江汉平原部分获得开发秦公元前218年,秦朝经过多年战争夺取今广东、广西、越南东北一带,又把十数万戍卒和罪犯安置到岭南,在岭南地区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主要行政官员由中原移民担任西汉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的匈奴人不是被驱逐就是被内迁,这里的空白完全由内地汉族移民来填充魏晋三国时期,移民开始进入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吴国设置几个新县。西晋末年,大批南迁人口涌入长江三角洲,部分移民进入福建,设在福建境内的政区又增加了明约有20余万汉族移民迁入贵州,在镇远、平越等地屯田,来自内地的铁制农具,耕作方法广泛使用,逐渐取代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清康熙年间,汉人大量迁入察哈尔地区,到雍正时设多伦、张家口、独石口三厅,多伦作为一个土产集散地及宗教都市而兴盛起来,张家口也成为商业中心据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整理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