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807汉语基础及文学评论写作之古代汉语考研冲刺密押题一、名词解释1 郑笺【答案】郑笺是汉郑玄所作笺的简称。郑玄兼通经今古文学,他以毛传为主,兼采今文三家诗郑笺说,加以疏解。郑笺训话主要是字词句的训释,这是学者研究郑笺的重点,但郑笺也涉及整体内容的训释,关于这点历代学者没有涉及。从分析篇章结构、补释文题主旨、说明史实典故、解释名物制度看郑笺整体内容的训释,它从总体上进行了科学的整体的关照与把握,这对后世注释之学是极人的启发。 2 拗救【答案】拗救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为解决不合格律问题的一种方法。中国的古代的近体诗诗律,但注中平仄都有严格要求。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称“救平”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律诗的拗救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仄平脚句型的孤平自救,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仄仄脚句型的相邻“仄平平仄平”,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为“仄拗救,即五言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为“平平仄平仄”,可以改仄平平仄平仄”; 平仄脚句型的对句拗救,即五言的双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七言的双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平为“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3 古無輕唇音和古無舌上音【答案】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是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提出的第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其具体内涵是:(1)古无轻唇音“古无轻唇音”,是指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帮”组“重唇音”声母,没有“非”组“轻唇音”声母,就是只有双唇音声母“帮(p”、“滂(p ”、“并”、“明(m”,没有唇齿音声母“非(pf”、“敷(pf ”、“奉(v”、“微(w”。唇齿音声母是从双唇音声母演变出来的。例如“辈”读双唇音,说明上面的声旁“非”在古代读双唇音。(2)古无舌上音“古无舌上音”,是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上只有“端(t, “透(t ”、“定(d, “泥(n”这组舌头音声母,没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舌上音声母是后来从舌头音“端(t”、“透(t ”、“定(d”、“泥(n”这组声母中分化出来的。 4 词义的更替【答案】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的一种词义演变现象。例如“脚,本义为小腿,变为指“足”后,就不再指小腿了。 5 入声韵【答案】入声韵是指以塞音作韵尾的韵类,它是古代汉语中韵母的一大类。入声韵属仄声,指一个音节以破音/p/、/t/、/k/作结,发出短而急促的子音。中古入声韵中,屋沃烛、觉、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等韵以-k收尾; 质术栉物迄没纥、月曷末鎋黯屑薛等韵以-t收尾; 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等韵以-p收尾。入声在现代标准汉语(即普通话)中己不复存在,但在汉语的一些方言以及汉藏语系的一些其他语言中则仍能找到入声的踪迹。 6 异体字【答案】异体字是指在同一时期内,读音和意义都一致,但是字的形体不一样的字,又称又体、或体,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由于汉字是由意符、音符和记号组成,意符选取的角度因人而异,音符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现象在汉字的历史上比比皆是。如“峯”和“峰”。异体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如“泪”与“淚”;(2)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如“嘆”和“歎”;(3)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如“線”和“線”;(4)变换声符和意符的位置,如“和”与“咊,有的改变了声符或意符的写法,如“花”与“芲”。 二、翻译7 标点并翻译以下古文。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能一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答案】(1)标点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能一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2)译文如今,有一个人进入别人的果园,偷别人的桃李,众人听说了这件事就责备他。执政的人抓到了他就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别人狗、猪和鸡的人,他的罪过又比偷别人桃李的人更深。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他亏欠别人的更多。假如亏欠别人越多,他就更加不仁义,罪过更大。至于进入比如他人牛马圈偷别人牛马的人,比偷别人狗猪鸡的人更加不仁义。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亏欠别人的更多,罪过更加深厚。至于杀掉没有罪的人,拽掉他的衣裳,拿走他的兵器,比进别人的牛马圈偷牛马更加不义,这是什么原因呢? 是因为他亏欠别人的更多。假如亏欠别人越多,他就更加不仁义,罪过更大。对此,天下的君子都会知道并且责备,说那是不义。现在大肆攻打其他国家,却不知道责备。反而赞扬那样的举动,说那是仁义。这可以说他们知道义和不义的区别吗? 杀一个人,说那是不义,必定会有一重死罪。按照这种解释类推,杀十个人,是十倍的不仁义,必定会有十倍死罪。杀一百个人,是一百倍不义,必定会有一百倍的罪。对此,天下的君子都很清楚而且责备,说那是不义。现在做了大不义之事,攻打其他国家,却不知道责备,反而赞扬那样的行为,说那是仁义,实际上是不知道义和不义的区别。所以把称赞攻一、名词解释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