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四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汉语基础知识(15分)北京城是大气的。这种大气首先体现在建筑上,不要说偌大的一个紫禁城只住皇帝“一家人”,便是最不起眼的四合院,也是疏落有致,颇多空间的。北京城的大气更体现在文化上,北京从来就是汉胡 ,五方杂处的地方,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都在这里出入、汇集和发展,各种文化都在这里交流、碰撞和融合。一个外地人,只要他到了北京,保准不会感到别扭;如果他还很随和,会说几句普通话,那么,用不了几天,他几乎就会觉得自己是个北京人了。这就是北京:古老而又新鲜,博大而又精深,高远而又亲切,迷人而又难解。它是单纯的,单纯得你一眼就能认出这就是北京;它又是多彩的,多彩得你永远无法一言以蔽之。而无论久远深厚的历史也好,生机勃发的现实也好;豪雄 甲 的王气也好,醇厚平和的民风也好,只要你一走进北京,它们都会向你扑面而来,让你 。你可能会惊异于现代都会的日新月异,也可能会流连于千年古都的 乙 深沉;可能会 丙 于文化名邑的清雅幽远,也可能会迷恋于民众舞台的柳暗花明。所有这些,都会使一个初进北京的人感到无比的神奇,它会使你心旌摇荡,神志痴迷,不知所以。可以这么说,任何试图读懂北京的人,一开始,都会有一种不得其门而入的感觉。(取材于易中天读城记,有删改)1. 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填入处的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偌(nu)大 杂揉 五方杂处(ch) 目不瑕接B. 偌(ru)大 杂糅 五方杂处(ch) 目不暇接C. 偌(nu)大 杂揉 五方杂处(ch) 目不暇接D. 偌(ru)大 杂糅 五方杂处(ch) 目不瑕接2. 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浩荡 深厚 沉湎B. 浩瀚 雄厚 沉湎C. 浩荡 雄厚 沉醉D. 浩瀚 深厚 沉醉3. 文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一言以蔽之B. 生机勃发C. 柳暗花明D. 不知所以【答案】1. B 2. C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审清题干的要求,这里既考查了字音,也考查了字形,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正误。本题中,A项,偌,应读ru;杂揉,应写作“杂糅”;目不瑕接,应写作“目不暇接”。C项,偌,应读ru;杂揉,应写作“杂糅”;处,应读ch。D项,处,应读ch;目不瑕接,应写作“目不暇接”。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相近词语在意思上的细微差别,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浩荡,形容广阔或壮大;浩瀚,形容广大或繁多。此处形容王气,应选“浩荡”。深厚,(感情)浓厚;雄厚,(人力、物力等)充足。此处指历史的厚重,应选“雄厚”。沉湎,沉溺,陷入不良的境地(多指生活习惯等方面),不能自拔;沉醉,大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此处指陶醉其中,是褒义词,应选“沉醉”。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A项,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话来概括使用正确。B项,生机勃发:指植物生长初期,长势旺盛、茁壮的意思。引申为生命力旺盛。使用正确。C项,柳暗花明:形容柳树成荫,繁花耀眼的美景。后多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转机看到希望。此处指民众舞台 丰富多彩,使用错误。D项,不知所以: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指不知道原因。使用正确。故选C。【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令人讨厌的广告不断插入,虽然制作得美轮美奂,但时时打断人的兴致,终究让人不胜其烦。B. 陶渊明早年几度出仕,后因为不满政治黑暗而走上归隐之路,过上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C. 辩论会上,选手们唇枪舌剑,巧舌如簧,精彩激烈的场面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D. 续作虽然演员阵容比前作更豪华,编导团队也更强大,剧情却一般,整体成绩差强人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成语是高考常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A项,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此处用于广告制作,使用对象错误。B项,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场合。此处望文生义。C项,巧舌如簧,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此处感情色彩误用。D项,差强人意,指尚能使人满意。使用正确。故选D。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读书多年,与书相濡以沫,便觉得与书为友既是雅事,也是乐事。B. 世上不乏妄人,编造坐花志果等书,汗牛充栋,几可自成一库,则亦听之而已。C. 如果因有人被火烧死而放弃用火,那人类现在可能还在过着茹毛饮血、树栖穴居的原始生活。D. 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屠杀30万中国人,手段之残酷,行为之恶劣,骇人听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A项,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此处用错对象。B项,汗牛充栋,形容藏书很多。此处使用正确。C项,茹毛饮血,指处在没有开化的状态。言远古时不知熟食,形容不开化,还处于野蛮阶段。现形容事物或人处于野蛮状态。使用正确。D项,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用正确。故选A。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闻一多,“新月派”代表诗人,在诗歌创作上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代表作品有红烛死水等。B. 劝学选自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末期人,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弟子韩非和李斯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C. 韩愈,字退之,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他和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主要考查一些名家作品知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本题中,C项,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故选C。二、课内文言文(15分)7.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学不可以已(停止)而绝江河(断开)君子生非异也(通“性”,天性)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超出)是故无贵无贱(没有)作师说以贻之(赠送)于其身,则耻师焉(以为耻)圣人无常师(平常)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本题中,而绝江河,绝:渡过。是故无贵无贱,无:无论。圣人无常师,常:固定。排除。故选D。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金就砺则利 谓功业可立就B.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句读之不知C. 齐人固善盗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 于是信孰视之 孰能无惑【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A项,就:靠近;完成。 B项,知:通“智”;知道。C项,固:本来。 D项,孰:通“熟”,仔细;谁。故选C。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吾尝终日而思矣 小学而大遗B.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C.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D.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师不必贤于弟子【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A项,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却。B项,之:代词,它;助词,取独。C项,焉:兼词,于此;代词,哪里。D项,于:介词,比。故选D。10.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今单衣见啮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C. 惑之不解D.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句。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四大类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本题中,例句“今单衣见啮”,“见”被,是被动句。A项,定语后置。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B项,判断句。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C项,宾语前置。不明白疑难问题。D项,被动句。被秦国大将王翦给杀了。故选D。11.对下列两句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其曲中规 用心躁也A. 它的弯度符合圆规(画的圆)使用心思浮躁B. 它的弯度符合圆规(画的圆)(是)因为心思浮躁C. 它的弯度中规中矩使用心思浮躁D. 它的弯度中规中矩(是)因为心思浮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中:合乎。用:因为。故选B。三、古诗文默写(20分,每空1分)12.(1)千百年来沧海桑田,真挚的情意却总能穿越时空,传达出感人的力量。礼轻却情重,令我们想起静女中的感叹“自牧归荑,洵美且异。_,_”。远离故土,便难免哀伤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