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611自然地理学考研核心题库一、名词解释1 酸雨【答案】酸雨是指PH 值小于5.6的雨水、冻雨、雪、雹、露等大气降水。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是指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形态而落到地面;后者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酸雨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还有少量灰尘,可导致土壤酸化,对森林植物产生很大危害,并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损坏建筑物。 2 滴石和流石【答案】滴石是由洞中滴水形成的碳酸钙沉积,滴石可形成各种形态,其具有代表性的有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流石是由洞内流水,包括间歇性流水,所形成的方解石以及其他矿物沉积,由于基底形态、水流状态不同,可形成各种形态,具代表性的有边石、石幔、石旗、钙板等。3 冰碛地貌【答案】冰碛地貌是冰债物堆积的各种地形的总称,它是研究古冰川和恢复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代表性的冰债地貌有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等:冰债丘陵是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债、内债、中债都沉落到底债之上,合称基债;侧碛堤是由侧碛堆积而成,是冰川退缩后,在原山岳冰川两侧形成的条状高地;终硕堤由终碛堆积而成,终碛堤是冰舌末端较长时期停留在同一位置,即冰川活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逐渐堆积起来的;鼓丘是一种主要由冰碛物组成的流线形丘陵,通常高数十米、长数百米长轴与冰流方向平行,迎冰面陡而背冰面缓。4 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答案】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是指自然地理过程或现象随时间的演化出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分为周期性、旋回性、阶段性节律三种。其特点有:叠加性,叠加在一起的各类节律,并不具有等效的功能,而是在各自不同的水平上起着相应的作用;分级性,其作用强度和作用规模可区分出来,其中高一级的制约着低一级的,低一级的必然刻有高一级的印痕;变异性,若高一级的节律发生变化,势必影响所有低级别的节律性,通过低级节律性在其演进过程中所产生的反馈作用,又影响较高一级节律的变异。地理节律性的产生来自地理现象的循环和振荡,其表现反映了地理模拟和地理预测的可能性。 5 矿物的光泽和透明度【答案】矿物的光泽和透明度是矿物的光学性质的一部分,是矿物的特征,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光泽分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和非金属光泽三类,后者又分金刚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与松脂光泽、丝绢光泽、珍珠光泽、土状光泽等。透明度分透明与不透明两类。 6 流水作用【答案】流水作用是指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侵蚀,对地表松散物质和它侵蚀的物质以及水溶解的物质进行搬运,最后由于流水动能的减弱又使其搬运物质沉积下来的作用。一般可将其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侵蚀作用是指水流掀起地表物质、破坏地表形态的作用;搬运作用是指水流在流动中携带大量泥沙并推动河底砾石向前移动的作用;堆积作用是指流水携带的泥沙,由于条件改变(如坡度变缓,流速变慢,水量减少和泥沙增多等)使流水搬运能力减弱而发生堆积的作用。对一种河流来说,在正常情况下,其上游多以侵蚀为主,下游以堆积为主。 7 构造运动【答案】构造运动主要是由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可使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又称岩石圈的运动。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一般特点。构造运动按其基本方式可分为水平运动(造山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它可以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不仅决定了巨大的地表轮廓和水圈的分布,还影响着生物圈的分布,并改变大气环流,以至影响着整个地球表层环境。 二、简答题8 自然地理学与相关学科有哪些关系?【答案】(1)与其他地理分科的关系作为地理学分科的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其他分科有密切关系。区域经济地理研究必须与区域自然地理研究结合进行。(2)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学科和生物科学的关系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学科和生物科学也有密切关系。部门自然地理学便是自然地理学与相邻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自然地理学正是通过部门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学科或生物科学处于紧密联系之中。 (3)自然地理学的新发展当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导致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即环境科学的形成。它汇集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及社会科学,共同对这个新领域进行综合研究。自然地理学也参与其中。自然地理学既可运用自己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也可以从中得到促进和提高,使本门学科更具有生命力。9 以河流地貌为例说明地貌演化阶段。【答案】地表在流水作用下,其地貌形成与发育经历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合一旋回,称为侵蚀旋回。(1)幼年期阶段河流被抬升的原始倾斜地面发育,开始时水文网稀疏,在河谷之间存在着宽广的分水地。随着河流的下切侵蚀,河流比降开始加大,坡折增多,横剖面呈V 形,谷坡较陡。坡顶与分水地面有一明显的坡折。这时谷坡上的崩塌、坠落和滑坡很活跃。后来,水系逐渐增多,地面分割加剧,河谷加深,较大的河流逐渐趋于均衡状态。此后,谷坡的剥蚀速度相对大于河流下切的速度,河谷不断展宽。整个时期的地势起伏最大,地面最为破碎。(2)壮年阶段谷坡不断后退,使分水岭两侧的谷坡日益接近,终于相交,原来宽平的分水岭最后变成狭窄的岭脊。但这时的谷坡仍然较陡峭,崩塌、滑坡过程仍然很活跃。随着谷坡侵蚀过程的不断进行,谷坡逐渐减缓,山脊变得浑圆,谷坡上的岩屑很多,谷坡上部的岩屑通过十溜或土壤蠕动向下搬运,下坡的岩屑主要是受流水片状冲刷和谷坡侵蚀,这时在谷坡下半部常形成凹形坡。壮年期阶段的主河一般都已趋于均衡状态。到壮年期最后阶段,较小的支流也渐渐趋于平衡状态,这时的河谷比较开阔,山脊也浑圆低矮。(3)老年期阶段河流停止下切侵蚀,分水岭将渐渐下降,地面成微微起伏的波状地形。河流蜿蜒曲折,河谷展宽,谷坡较稳定。如果有局部坚硬岩石区,因抗侵蚀力强而保留有突出的山丘,孤立在周围平缓起伏的地形之上,称为侵蚀残丘。整个地面称为准平原,它代表河流地貌发育的终极阶段。上述流水地貌的发育过程是一个理想的简化模式。其实流水地貌的发育还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在地壳上升的同时,河流就开始下切;地壳运动的方向和强度是经常变化的;河流地貌在长期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自然地理条件变化:河流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地貌发育的长期趋势和短期发展的变异等。 10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答案】(1)1980年发表的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首次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和发展的能力”。它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了确保人类的持续存在和持续发展。(2)其基本内涵: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名词解释考研试题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