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二.探索背景:本文是一篇悼念性抒情散文,写于1926年4月1日,是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遇难的刘和珍烈士而写的。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既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先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纪念刘和珍君( 1926年4月12日发表于语丝周刊第74期),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滔天血债3、 (1)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3) 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4) (4)君:是对人的尊称。4、 读准字音徘徊 长歌当哭 桀骜 黯然 噩耗 菲薄踌躇 喋血 屠戮 绯红肆无忌惮 和蔼 浸渍洗涤殒身不恤重点词语:寥落:稀少。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做。桀骜:形容性情倔强。骜,不顺从。菲薄:这里指微薄的意思。造化:指自然界。深味:深深地体会。微漠:依稀淡薄。黯然:忧伤的样子。喋血:流血满地。喋血流出来的样子。浸渍:渗透,浸润。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五、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关键字句,概括段落大意,整体把握思路。六、贯穿全文,是一条感情的线索,能说说这条感情的线索是什么吗?(七、)1、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并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2分析第二大部分(3、4、5)的思路(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3试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整体感知、把握思路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一答案三、徘徊pi hui长歌当哭dn菲薄fi b踌躇chu ch桀骜ji o黯然n噩耗 肆无忌惮喋血di 攒射cun屠戮l和蔼i浸渍z殒身不恤yn x洗涤d绯红fi四一介绍写作缘由。二、交代写作目的。三、回忆认识过程。四、抒写惊愕义愤五、叙述遇难过程。六、总结经验教训。七、热情曲歌赞颂五愤怒的感情六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但是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七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八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