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852俄语综合之语言学纲要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一、名词解释1 语音【答案】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有意义的声音,是有意义内容的语言成分的外部形式,或者说,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同其他声音一样,产生于物体的振动,具有物理属性; 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还具有生理属性; 更重要的是,语音要表达一定的意义,必须是使用该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所以语音又具有社会属性,这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2 舌尖音【答案】舌尖音指舌尖顶住或者接近门齿、齿龈、硬腭而发出的辅音,包括舌尖前音、舌尖中音和舌尖后音。舌尖前音有z 、c 、s ,舌尖中音有d 、t 、n 、l ,舌尖后音有zh 、ch 、sh 、r 。3 语言混合【答案】语言混合是指多种语言融合产生的语言。目前己知的混合语都是两种语言的混合。虽然语言间的相互借用和影响非常普遍,但是真正的混合语并不多。混合语的产生有可能标志着新的民族或文化群体的产生。例如,海地有以法语为基础的克里奥尔语,牙买加有以英语为基础的克里奥尔语。 4 联想意义【答案】联想意义是指一个词除了它的基本意义以外所具有的附加涵义。如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象征功能等。(1)词的感情色彩等其他意义是附着在词的概念意义上的。对于同样的现实现象,人们的主观态度可以不同,因而在形成理性意义的时候可以带进人们的主观态度,这就给词义加上了一层感情色彩。(2)语体色彩是应言语交际有多方面不同的“得体”需求而产生的,如口语体和书面语体,前者适用于朋友之间等随意的、面对面的私人交际的场合; 后者适用于教育、学术、宗教等领域和国与国之间、上下级政府或机构之间等严肃、正式的非私人性交际场合。(3)词的象征意义常和语言的民族文化特征相关,比如“喜鹊”在捷克语中叫strake ,基本概念和指称与汉语的“喜鹊”是相同的,但在捷克语中却是小偷小摸的象征,与在汉语中喜庆的象征意义大不相同。 二、简答题5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的特点,但是语言符号在音、形式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也存在象似性的现象,如拟声词的发音和自然界的声音、汉语的语序和事件发生的顺序等。请谈谈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象似性跟任意性是否矛盾,如何看待象似性跟任意性的关系?【答案】(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参见本章复习笔记。语言符号的象似性语言符号的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两者之间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的。象似性体现在语音的象似、词形的象似和句法结构的象似。(2)象似性和任意性的关系象似性和任意性并不矛盾,二者的关系是:象似性虽然存在于语言中,但已不是语言的根本属性,与任意性相比,它是第二性的。 任意性是语言的根本属性,象似性是对语言本质认识的深入和发展。语言符号既有任意性,又有象似性,这两者间的关系是并存的,甚至是互动的。语言的任意性和象似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以互补的方式存在。 6 辨析下列两组同义词。(1)安静、宁静(2)反应、反映【答案】(1)安静、宁静相同点a. 从词性上来讲,二者都是形容词,都表示可以表示“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b. 从语法功能上来讲,二者都可以作定语,都可以修饰名词,构成偏正结构。还可以充当谓语。不同点a. 从词义上来讲第一,从理性义来看,“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比如说“大家安静一下”。“宁静”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和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比如说“公园里十分宁静”。第二,从色彩义来看,“安静”是一个中性描述的词,既可以用于褒义语境,例如,“这安静的环境让人舒服”,又可以用在贬义语境中,例如,“他安静的吓人的脸,让我不寒而栗”; 而“宁静”则多用在褒义的语境中,形容静态美的状态。例如,“这宁静的湖面让人一下子就柔软下来。”第三,从语义轻重来看,“宁静”比“安静”的语义程度更深,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b. 从用法上来讲“宁静”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安静”的使用范围比“宁静”大一些。c. 从语法功能上来讲“安静”除了可以充当定语,后面还可以接宾语,如“安静一下”,而“宁静”则没有此用法。(2)反应、反映相同点a. “反应”同“反映”都是有表示对某一刺激的回应的意义。b. 二者都可作动词,都能作谓语中心语。不同点a. 从理性义来讲二者在意义上是有严格区别的。“反应”指的是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引申为对一事物的发生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例如,“他还没反应过来。”“反映”是指光的反射、反照。比喻从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反映”常构成“反映情况”“反映问题”“群众的反映”等。“反应”的范围没有“反映”大,“反应”多用在有机体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相应活动和化学反应方面,而“反映”除去“反应”所用的范围外,都可应用。b. 从语法义来讲“反应”可以作名词,可以被形容词、代词等修饰,作中心语。例如“你能给点反应吗? ”而“反映”则只能作动词。 三、论述题7 从语言变体与社会特征、社会群体相联系的角度,论述语言是如何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的?【答案】语言只要在社会中使用,就会不断地缓慢地变化。同一社会总有程度不同的分化,每个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交际密度总是不均匀的,于是语言的创新总是在交际密度高的人群中或区域内优先传播,这就造成了语言的分化。根据社会分化的不同程度,语言分化为以下三种语言变体:(1)社会内部的分化产生社会方言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团。在每个社团的内部,人们之间相互的联系比较密切,交际频繁,而不同社团之间的交际则相对稀疏。交际密度的不同,影响到语言创新的传播:社团内部的交际密度高,语言创新就能及时地在社团内部推开; 社团之间交际密度低,语言创新就不能及时地传播到另一个社团,从而各个社团就会形成自己的语言特点。根据社会因素而区分的社团与语言特点相关,因此这些社会社团又被称为不同的“言语社团”。这种各个言语社团的语言是在全民语言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一、名词解释考研试题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