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评课稿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结合现代教育教学 理论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呢?我认为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确立以下四个基本教学观念:第一,让学生“学会求知”比教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第二,在教学过程 中应着重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第三,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第四,数学教学应力争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并着力培养学生 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着重围绕着以上的基本教学观念来评析“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一课的教学,我认为这节数学课,主要有四大方面的特点: 一、密切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 运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应强调在教学过程 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本节课的教学,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量桌子的长度”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一开始,老师通过摸一摸桌子的长度来感知长度的观念,接着老师启发说:这张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出办法量一量吗?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接着,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如果他们都用同一支铅笔来量,结果会怎样?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如:纸条、练习本、手掌宽、一拃长等等)所度量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这节课从现实生活量桌子的长度,结果不同就产生要学习长度单位到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概括测量方法再回到实践中加以运用,从这整个教学过程 ,老师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 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另外,整个数学过程,特别是用厘米量这一环节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示范,而更多的是由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和培养了实践能力。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节课的学习,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指导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 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一年级学生,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老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实物投影演示:用1厘米的纸条比划看哪个手指宽大约是1厘米,再用尺子量一量使它更准确一些,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把1厘米的纸条夹住,再把纸条轻轻地抽出来,仔细观察拇指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1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同学互相纠正,最后两次用手势表示1厘米。这样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条理,动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就是这样在往复用手势比量中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方面,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心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 上课伊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桌子的结论,这过程老师绝没有半点代替。在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后接着进入认识几厘米这一环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尺子上长出2厘米、3厘米长度,并说出道理,再通过电脑验证,这一环节的学习,老师考虑到学生能独立解决,因此教学时并没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让学生独立去找,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发现两个数字之间有几个1厘米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当中学生始终是知识的发现者。 第二方面,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学习状态。 “度量物体的长度”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由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在老师没有教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试着量纸条的长度,结果学生通过努力量出了纸条是5cm,“摘到了果子”,然后请学生到实物投影示范,并说出度量物体的方法,电脑演示起订正的作用,这样的教学,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力量,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又如,同位同学尝试在绿色纸条中剪下10厘米的纸条,老师预先并没有讲出剪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去想、去尝试,遇到问题互相帮助,使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学习状态,从而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学习数学的欢乐。当学生兴奋地把剪下来的10厘米的纸条举起来后,学生很迫切地想知道别人是怎样剪的,于是老师让一个同学演示剪的方法步骤。老师问:你需要什么工具?学生说:需要剪刀、铅笔、尺子,老师根据学生所要求的为学生提供服务。在这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服务,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合作者,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落实。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 ,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从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三、培养学生 猜测的意识,这是创造的前提。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就应该让合情的猜测占有适当的位置。可见,在教学过程 中让学生大胆猜测、猜想、假设、提出一些预感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今年九月份推出使用的新教材和新的教学大纲里,明确提出要重视估测,培养学生 估计的意识,可见,猜测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计算和测量的一个不断发展的部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汤老师这节课,“猜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在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时候,老师请同学猜一猜图钉长大约是几厘米;在认识了几厘米后,学习用厘米量这一环节,汤老师先让学生猜测黄纸条的长度,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在巩固练习环节,汤老师两次进行猜测活动,(1)是猜绿色纸条,(2)是猜练习本的长度。然后再通过尺子测量去验证各自的猜测。这样的设计,使猜测与实际测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长度的空间观念,增强他们测量的灵活性。我想,学生可能就在这样的猜测过程中,不断产生创造的灵感,闪现创新的火花。 四、设计开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 创新的意识 现代数学教育观把思维教育作为数学教育的潜在目的,把创新教育作为教学的新目标。因此,我觉得,要评价一节数学课是否符合现代数学教育观,关键是看二点:一是看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二是看学生活动的创造性。不看重表面外在热热闹闹的形式,如活动人次,时间等等。如果老师问了好多学生,终极的目的,是要求答案与老师设计的一模一样,或与教学参考资料中的说法一字不差,我看这是一节失败的课,尽管学生活动不少。 本节课的教学,在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方面有一定的突破,在处理教材时,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设计了一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一开始的学习,老师启发说:这张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办法量一量吗?这样的一个导入就是一个开放式的设计,结果学生跃跃欲试,想出多种方法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笔量,有的用文具盒量,还有的用手来量,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答案不唯一,培养学生 思维的灵活性。认识1厘米时,老师先讲解0到1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 厘米的? 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有说2-3、4-5、6-7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巩固练习最后两道题是很有特色的设计,其中一题:用断尺量线段的长,老师提出两个问题,1、这一条线段的长是不是8厘米,为什么?2、这一条线段长是几厘米,你是怎样想的?可以说这道题是半开放式的习题,这条线段长是4厘米,答案是固定的,但思考方法却是多角度的,有的用一段一段地数的方法,有的用直接看的方法,还有的用计算的方法等等,这一题的设计,训练了学生在非标准状态下,怎样看线段的长度,怎样算线段的长度,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技能,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最后一道题,老师出示一条长24厘米的纸条,要测量这条纸条的长度,这把直尺(20厘米长)不够用,谁有办法量出纸条的长度呢?这是一道完全开放题,为学生创造提供了空间,学生操作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总结了3种量度方法:1、用直尺量两次;2、用两把尺子量;3、对折量,长度相加。量线段的长度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 的应用,用不够长的直尺量纸条,这是生活中很实在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并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我觉得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初步的创新能力。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数学课堂教学。 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在一个文件中指出,在数学课堂里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也许将会使更多的学生首次体验到科学女皇赋予该学科美感。因此,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设计“开放式”问题、习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放一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这节课也有几个值得商讨的地方: 1、这节课一开始认识1厘米的时候,老师介绍01是1厘米,这里学生的学习很顺利,进而转入12是几厘米的学习,这时学生的认识还停留在以0为起点的认识水平,因此当老师问12是几厘米的时候,学生很自然说12是2厘米,这并不奇怪,这是低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特点所决定的,这时老师应该强化起点,引导学生看清楚12起点是1,而不是0,这样引导的话,学生就会顺利说出12也是1厘米,从而不会出现纠缠不清的局面。 2、用断尺量线段的长,这道题的设计很巧妙。 老师提问:这一条线段的长是不是8厘米?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折断了一半。学生这样的回答不太准确,老师及时引导。因为如果这把尺子是016的,折断一半就是8厘米,因此,学生说因为折断了一半所以不是8厘米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说48里只有4个1厘米,所以是4厘米,而不是8厘米。 3、最后一道练习题,用尺子量一条比尺子长的纸条不够量,怎么办?学生想出多种方法:有量两次的,有对折来量的,这道题设计很精彩。我认为如果在这道题后面再多加一个小环节,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就更好了。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1)可以回应开头的引入新课,用不同标准来量,结果不同,但都用厘米来量,结果一样,进一步认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2)可以让学生讨论:量桌子的长尺子不够长,可以象量长纸条一样,把桌子对折来量吗?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渗透了要善于分析事物特点,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