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一 由浅显走入深妙科普文章的相关知识一、科普文章的定义科普文章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科普文大致分为科学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二、科普文章的作用科普文章在社会传播中有三大作用:一是介绍和普及科学知识,二是解释、示范科学方法,三是体现、培养科学精神。三、科普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科普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常见的说明方法有:1下定义: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2作诠释:对事物进行解释。3举例子:举出有代表性的具体实例来说明事物或现象。(好处: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直观生动、便于理解,可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4引用:引用有关的科学道理、文献资料、故事传说、诗文名句、俗语谚语等作为依据进行说明。5分类别:把被说明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依类进行说明。(好处:使说明内容明确,条理清晰)6列图表:用图画、表格对被说明事物做较直观明晰的说明。(好处:使说明内容直观形象、一目了然)7作比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异类事物做比较,通过对共同点或差异点的分析,达到说明事物本质的目的。(好处:突出或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8列数字:列举数字说明事物特征。(好处:使说明准确无误,科学具体,令读者信服)9打比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助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10摹状貌: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事物的特征。四、科普文章的特点内容的科学性科学性是指科普文章必须准确无误地讲述科学知识、传播科技信息、普及科学教育,在内容上要揭示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的规律,要有科学的依据文笔的文学性文学性是指科普文章把科学知识形象化,用文学的手段加以表现,用文学的形式讲述科学的道理,是文学与科学的完美结合语言的通俗性通俗性是指科普文章为了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一般要用通俗易懂的、人民大众的语言来深入浅出地讲述科学道理,少用科学术语五、科普文章阅读的考查要求1分析综合能力。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能够理解重要概念的内涵,能够筛选并整合文章中的信息,能够了解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发展趋势、社会影响、前景应用等。2鉴赏评价能力。能够评价科普文章的说明方法,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等。3探究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分析科普文章中反映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和推断预测等。阅读技巧步骤一:抓特征,理顺序抓特征,阅读科普说明文,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要学会从说明对象的形态、性质、结构、功用、制作方法、发展变化等方面去领会。阅读时可从语句、语段中找出事物的特征,也可逐层概括归纳,然后提炼出事物的特征。理顺序,就是梳理清说明顺序,梳理清文章脉络。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即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分析说明顺序时要注意从文中读出语言标志:时间顺序往往有时间名词作标志;空间顺序有空间方位名词作标志;逻辑顺序,可以从概括各段落段意入手,来梳理清文章脉络。步骤二:找方法,品语言找方法,即寻找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摹状貌等。此外,为了增加形象性和生动性,科普说明文还常用拟人、讲故事等方法。我们首先要弄清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然后在阅读时将它们梳理出来,再结合具体语境,体会其作用。品语言,即品味说明语言。首先,要品味语言的准确周密。科普说明文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重任,要准确无误地传播知识,就必须注重准确、全面,避免含糊、偏颇,否则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阅读时要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意的准确性,一般要从它所表示的程度(轻与重)、范围(广与狭)、语气(推测与估计)、数量(多与少)、方位(远与近)等方面着手分析。其次,品味语言的生动、有趣。如运用比喻、拟人、讲故事等方法进行说明,生动形象、风趣活泼、耐人寻味。步骤三:感文本,悟内涵感,即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文章不是无情物,优秀的科普作品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在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我们阅读这些作品时,要重视科学精神的熏陶,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以及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第1课神奇的极光白帝城最高楼杜甫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注】扶桑:传说为日出之处的一种神木。弱水:神话中的西方之水。【诗歌鉴赏】这首诗起句突出“白帝城最高楼”之高:城高路险,城头遍插旗帜,而旗帜亦愁城楼高险,则人愁不言而喻。白帝城最高楼高耸于此,凌空若飞,诗人伫立楼前,极目四望,胸襟益开。颔联是写诗人于楼头之所见:忽而江峡若裂,云气昏晦,纵横怪石似龙盘虎踞,横卧波心;忽而江清水澈,日照当空,滩石于粼粼光影隐耀之中,又如鼋鼍怡然嬉游。颈联运用典故,诗人登高临深,不禁心驰神往,设想出虚幻之境:如见扶桑西边的枝条正与山峡相对,弱水东边的影子似与长江相随。以虚境写实景,于虚实之间传达神韵。尾联诗人的目光又从远景上落回楼头,孑孑老者,倚杖望空,情境与首联“独立”句相似,面对苍茫浩荡之江水,立此险峻峭拔之峰,心与物化,问“叹世者谁子”似已达到忘我境界。但毕竟执着难遣,唯有泪洒空中。【白话诗歌】山城尖峭,小路崎岖,以至城头旌旗都暗自发愁。此等险地,孤孤单单、若隐若现地耸立着一座高楼。云霾隔断连绵的山峡,群山如同龙盘虎踞;阳光映照着清澈的江水,波光好像鼋鼍在浮游。扶桑西端的树枝遥对山峡的断石,弱水东来的影子紧接长江的流水。拄着藜杖感叹世事的人究竟是谁?血泪飘洒空中,就在我满头白发回顾的时候。【知识链接】虚实结合: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与拟人不同。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一、字音黑魆魆(x)摇曳不定(y)蚩尤(ch) 一瞥(pi)二、词语传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题。长期以来,极光的成因机理未能得到满意的解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极光形成的原因,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因为北极区临近地球的边缘,所以能看到这种大火。另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红日西沉以后,透射反照出来的晖光。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极地冰雪丰富,它们在白天吸收阳光,贮存起来,到夜晚释放出来,便成了极光。总之,众说纷纭,无一定论。直到20世纪60年代,将地面观测结果与卫星探测到的资料结合起来研究,才逐步形成了极光的物理性描述。现在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由此可见,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太阳系其他行星,如木星和水星,它们的周围,也会产生极光,这已被实际观察的事实所证明。地磁场分布在地球周围,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腔体,它的科学名称叫做磁层。为了更形象化,不妨打这样一个比方。可以把磁层看成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机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聚焦到地磁的极区,极区大气就是显像管的荧光屏,极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但是,这里的电视屏幕却不是18英寸或24英寸,而是直径为4 000千米的极区高空大气。通常,地面上的观众,在某个地方只能见到画面的1/50。在电视显像管中,电子束击中电视屏幕,因为屏上涂有发光物质,会发射出光,显示成图像。同样,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人们便见到了极光的图像显示。在电视显像管中,是一对电极和一个电磁铁作用于电子束,产生并形成一种活动的图像。在极光发生时,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造成的。1“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段时间具体指什么时候?答:答案:20世纪60年代以前。2关于极光的成因,人们有哪些非物理性描述?答:答案: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极光是红日西沉以后,透射反照出来的晖光;极光是地极白天吸收贮存起来的阳光在晚上释放而形成的。3什么是太阳风?答:答案: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4在说明极光的形成原理时,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答:答案:打比方。化抽象为具体,化不熟悉为熟悉。5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极光形成的原理。答:答案:极光是磁层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激发大气的分子和原子发光的现象。一、基础运用1选出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A俯瞰大地勘察地形狼狈不堪看风使舵B极光一瞥 蹩进卧室 弊端无穷 心中憋闷C摇曳不定 谒见长老 集腋成裘 主观臆断D黑魆魆 嘘寒问暖 长吁短叹 歔欷不已答案:D2选出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闪铄轩辕身怀六甲硕大无比B萦绕 幅射 皓月当空 瞬息万变C轮廓 晨曦 一弯秋水 语竭词穷D秉性 安详 辽阔无垠 多姿多彩答案: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正如蒸汽机和电力一样,人工智能正在_我们的世界。随着算力的提高、数据的积累以及算法的进步,()。用“革命”来形容这场深刻的改变是不为过的,算法越来越_地支撑起整个世界的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运动,而这场运动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算法可以将人们的行为、交谈、购物、位置以及你的血压、心跳等凡此种种的大数据通过算法转化为对人们某时某地某个场景下的状态、属性、需求甚至情绪,进行打分、评估与预测。算法的崛起必然是对传统秩序与格局的重大改变,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现象与后果也引起了人们自然而然的议论、焦虑甚至_的批评。譬如,它对于价值逻辑的“理解”更偏向于市场逻辑、用户体验,而对于社会逻辑、伦理要求却缺少关注;它造就了好看、好玩、使人沉浸其中甚至_的魔力,这不仅让人们置社会生活中更重要的人和事于不顾,而把精力和注意力吸引到“一地鸡毛”的琐碎和虚拟世界当中,也挤占了人们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