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8 西湖的雪景 晚秋初冬一、基础知识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胜景(shn)销金帐(zhn)烹茶(pn) 木樨花(ch)B和暖(h) 暖和(huo)策蹇(jin) 西泠桥(ln)C相互(xin) 相面(xin)欹倒(q) 保俶塔(sh)D晚间(jin) 间或(jin)乍起(zh) 唧唧声(j)解析:选B。A项,“樨”读xi;C项,“俶”读ch;D项,“间”读ji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苔痕的意象为中国诗人所钟爱,那湿漉漉的苔痕最不起眼,但却无处不在:在古地边,在石罅旁,在茵茵的绿草深处,在森森的古树上,在诗人的心中_地蔓延,周邦彦花犯词“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青苔标志着静寂,那永恒的静寂,只有_的地方才有青苔,青苔显示出永恒的宁静,显示出野趣、古朴和稚拙。青苔的出现,在宁静中向人昭示_的消息,诗人们借此执拗地诉说着变化中的不变。世事变化只是表象,()。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存在着把玩青苔的心理。他们通过对青苔的咀嚼,表达对人生_的思考。把玩青苔,就如同中国诗人喜欢把玩残花的心态一样。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发展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不着边际荒无人烟颠扑不破痛定思痛B无边无际人迹罕至亘古不变雪泥鸿爪C不着边际荒无人烟亘古不变雪泥鸿爪D无边无际人迹罕至颠扑不破痛定思痛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不着边际:意思是挨不上边,形容言论空泛,不切实际,离题太远。“不着边际”不合语境。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僻的地方。荒无人烟:形容地方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荒无人烟”语意太重,用在这里不合语境。亘古不变: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引申义为空间和时间上延续不断。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破不了。比喻言论、学说等牢固可靠,永远不会被驳倒推翻。“颠扑不破”不能修饰“消息”。雪泥鸿爪:意思是融化着雪水的泥土,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痛定思痛:悲痛的心情平静之后,再回想当时所遭受的痛苦。指吸取教训,警惕未来。“痛定思痛”与语境不符。故选B。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永恒才是绵延的真实B绵延的真实才是永恒C绵延的永恒才是真实 D永恒才是真实的绵延解析:选C。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上一句“世事变化只是表象”,下一句相对格式应该是“才是真实”,据此排除B项、D项;根据整个句子的表达意图,排除A项。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与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展现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B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展现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C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发展了极度紧张的人与实践之关系。D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与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发展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解析:选A。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成分残缺,缺少介词“与”,在“那股将生命”前加介词“与”,排除B项、C项;第二处用词不当,将“发展”改为“展现”,排除D项。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晚秋初冬一文,完成57题。5第一部分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落叶的?请简要说明。答:答案:时间、空间的角度来写落叶。时间:白天像掠过书窗的鸟影;晚间扑打着屋檐,使人想起雨景;晨起满庭皆落叶。空间:庭中落叶、门前银杏、遍地彩锦、树梢残叶。6第二部分作者是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来写静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依据并加以阐述。答:答案:(1)以动衬静。(2)“两三只麻雀飞到院里觅食一只苍蝇飞来,在格子门上爬动,发出沙沙的声响。”连苍蝇在格子门上的爬动的沙沙声都能听见,那就足以显示周围的寂静了。通过动态的描写来衬托静态的景物,以动写静,则静愈甚。7作者为什么说“夜里,人声顿绝,仿佛可以听到一种至高无上的音响”?答:答案:这种“至高无上的声音”是作者心中的天籁之音,是由作者对自然的最真切的体验与感受而产生的一种幻觉。(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高处的灿烂关瑞初秋的风掠过原野,掠过树林,也掠过了路边那株向日葵。它泛着太阳的光芒,用向上的姿势迎接那风,那光,那淡淡的水一样流淌的白云。脚下的野菊正在绽放,一只蚂蚁在草的密林中孤独地跋涉,还有热烈振翅的蜜蜂或者蜻蜓,正试图靠近向日葵高昂的花瓣。高远的阳光,透亮的雪峰,原野起伏如鸟雀飞过的痕迹。天空在白云之上,那种湖泊般优雅的宁静,从一棵树浓密的枝叶间洒下来。这是一个下午。所有的行走在此停顿,疲惫并且沉重的躯体在此怀念或者回望,然后开始努力寻找内心的出口。那样的过程,在幽暗的路上纷纷飘落。一株向日葵,就像一个出口,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打开。只需要一种颜色一种姿势,就足以释放所有深藏内心的柔弱的花朵。我曾经置身一大片向日葵中间,看着难掩喜悦之色的农人带着宽沿的草帽,高扬起尖利的弯刀,一刀一刀割下向日葵硕大的花盘。那些花盘纷纷扬扬,在一块不大的空地上渐渐堆积成金色的山峰,也渐渐消隐了生命中最后一滴无以复加的灿烂。农人收割的喜悦感染了我,但隐隐的疼痛穿越那些弯刀冷色的光芒,直抵我的皮肉甚至骨头。在藉以为生的农人的眼里心里,它们的一生都以果实的形态开始,以果实的姿势存在,然后以果实的功用结束。它们被种植,被宠养,最后被收割,整个过程无一不充满了对黯淡未来一目了然的悲情色彩。真正的向日葵,正绽放在现在的原野上。它以花朵的名义,在干干净净的天空下自由地盛开着。它的叶片舒朗而不张扬,它的花瓣孤独而不自卑。在所有的花朵里,这株向日葵在高处的风中安静地灿烂着。它是一个出口,释放着一生当中沉积久远的激情,也释放着那些暗藏内心的珍贵的生命片段。在繁花之中或者荒野之上,在黑夜深处或者白昼边缘,我们行走,然后驻足。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出口,需要一次真正的释放。无数朵顾影自怜的野菊花,不足以点燃心头微醺的憧憬。无数只没有痕迹的飞鸟,也不足以勾勒出目力所及心神向往的方向。于是,我们不得不基于本能地寻找。尽管我们依旧是那个提着灯笼在暗夜里哭泣的孩子,泪水里荡漾着漫天的星子,我们仍然要找到一朵饱满的深刻的花朵。在我们一生必经的路上,那些沉淀的安静的灿烂无疑会是我们全部的阳光。我站在秋天。我站在风带不走的向日葵的身边。我不由自主抬起头,仰视它的光芒。在它的光芒里,我看到了果实以外的、朴实健康的花朵。我相信它是孤独的。在原野上在路边,它无需迎合什么,也无需证明什么,世间的一切悲喜与它无关,只是在秋天到来的那个清晨或者午后,安静地高昂起它的质朴的花盘,交付于蓝天白云。我更相信它是灿烂的。它的灿烂在高处,在远处,在时光和心灵纷繁交错的出口处。它的灿烂,源于高处的自由飞翔的阳光的明净,源于远处的不为风尘蝶虫打扰的安详。在它舒展的花瓣里,灿烂如铺满阳光的河流,静静地在远离假象和伪饰的旷野闪烁着耀眼的跃动的光芒。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的灿烂。8文章第一段是如何描写初秋原野景物的?突出了景物什么特点?答:答案:(1)第一段的景物描写以路边那株向日葵为中心,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描摹了景物的生机与活力;抓住景物的色彩,描写景物的神韵;动静结合。(2)突出了以向日葵为主体的景物安闲、自由、孤独、宁静又不失生命的蓬勃热烈的特点。9文章第四段写眼前真正的向日葵,为什么还要在第三段写农民种的向日葵?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答:答案:运用对比(反衬)手法。用第三段中向日葵以果实的姿态存在、以果实的功用结束的悲剧,与第四段中真正向日葵自由的盛开作对比,突出了真正的向日葵的生命意义。10文章最后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的灿烂”。请结合文意理解“孤独的灿烂”的含义。答:答案:孤独指的是向日葵拒绝迎合和证明,它的生命呈现出独立和超然的姿态;向日葵以开放的花朵自由而热烈地释放着生命的激情;只有在没有遮掩,没有牵绊的情况下,生命才能表现出它真正的本质。11结合文本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向日葵作为象征物来阐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答:答案:向日葵绽放在原野上,其身上体现出的孤独的灿烂引起了作者的共鸣;原野中的向日葵是作者释放内心情感的一个“出口”;向日葵是一种人们常见而熟悉的植物,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理解并接受作者的思想观点。三、语用创新 12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据调查,与空巢老人相比,与子女同住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提高了40%,生活满意度可能性也大幅度提高了。与同父母分开居住的成年子女相比,与父母同住的成年女性就业可能性增加23%,女性就业者每周工作时间增加9.42小时,男性就业者每周工作时间增加6.23小时;与父母同住女性自评健康良好的可能性上升为19.8%。答:答案:子女与老人同住模式对老人及其成年子女是双赢选择。- 5 -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