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与解决途径摘 要: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的高速发展,使人类对大自然的统治和掠夺到了一定程度,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当代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经济全球化加速、西方国家普遍现代化的背景下显现出新的更加复杂的形势,生态危机也日益突显。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而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各方面协调发展,特别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严重挑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因而,试图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我国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解决途径等方面,作一粗浅的探讨和分析。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危机;中国生态问题;根源;解决途径生态社会主义也称生态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下半叶蓬勃兴起的生态运动中形成的一个新思潮、新学派。在西方形形色色的生态理论当中,生态社会主义独树一帜,试图把生态学同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当代环境危机,从而为克服人类生存困境寻找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这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和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实质,对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生态社会主义视角下的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他们认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同追求生态利益的最大化,二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不相容的。正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种资本不断扩张的内驱力,驱动着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商品市场的需求。这样就造成了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浪费,导致了人的异化和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引起了生态危机。“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既造成了人的异化,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最终造成了生态危机,成为当代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的主要的社会矛盾。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这种“唯生产力论”和生态危机同样也产生在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甚至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加严重,因此,生态社会主义是避免了上述弊病的、最适合人类生存的社会制度。生态社会主义认为,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建立“稳态”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所谓“稳态”,主要是指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改进上来,具体说就是破除跨国公司和垄断企业的集中化、官僚化生产体系,发展小规模、无污染的“软技术”和小企业,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决策的领域,使每个人都能在其中发展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让人们到生产活动而不是到消费活动中去寻求满足。同时也应看到,生态社会主义在一些问题上也暴露了自己的局限性,如它把生态问题看得高于一切,或者用“生态危机论”去取代“经济危机论”,是自觉不自觉地用人与自然的矛盾去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这就必然导致否认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其结果只能是转移人们的斗争方向。但是,从总体上来说生态社会主义是顺应世界潮流的,它把斗争的主要矛头对准垄断资本,从各个方面批判了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了保护生态平衡,这些都是资本主义世界广大人民迫切要求的反映,其基本方面是积极的。二、我国生态问题的现状及根源中国近些年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破坏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在一些地方,由于片面强调gdp增长,形成大量消耗资源、大量排污的发展模式,使经济与生态处于严重的矛盾状态。据报载,就我国西部而言,每年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占当地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3%。我国生态问题的日趋严重是与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分不开的。在这种粗放式增长背后还隐含着其他一些主客体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五大根源:(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急功近利和当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新中国成立初期遭受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也面临着被资本主义国家颠覆的威胁,为了使经济以最短的时间赶超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增强经济实力,在当时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最便捷的方法就是以资源的消耗来换取经济的增长,这种急功近利地开发与利用自然,必然违背自然规律而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就犯了冒进的错误,对自然资源几乎就是破坏性的开发利用,造成的资源浪费与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当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企业大多只顾追求利润而对生态问题毫不关心、置之度外,甚至为追求高额利润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生态保护意识无从谈起。(二)政府失灵导致国家宏观调控机制不健全,监督薄弱,缺乏民主的决策机制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生态问题上无能为力时,必然想到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但是,由于以科层制形式组织起来的政府难以掌握充分的市场信息,政府干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信息扭曲。地方政府为追求短期政绩而急功近利,甚至为经济发展不惜以牺牲生态平衡为代价的问题还很严重。由于我国的生态保护部门一直没有独立的执法地位,尤其是地方生态保护机构、人员和经费都由地方政府确定,对地方生态保护负有主要监管责任的执法者并未被赋予相应的权力,导致其在执法过程中处境尴尬,经常碰壁,无功而返。尽管一些地区也制定了一些与保护生态相应的法规,但由于各种原因,法规落实不很到位,生态环境评价不能有效运转。(三)落后的科学技术和匮乏的生态意识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防止环境污染,从而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而落后的科学技术则会浪费资源,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某些领域甚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但从总体上,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是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落后的科学技术不但使企业浪费大量的原料和能源,而且还严重地污染企业周围的环境,只有大力开发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逐步解决其生态环境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民普遍缺乏生态意识,在经济建设中违背自然规律致使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无视自然的存在和价值,使文明的发展一步步地走向了人类的对立面,人类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持续发展设置了障碍。三、我国生态问题的解决途径我国生态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也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问题是我们需要认清和把握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从根源入手,用切实有效的手段加以解决,以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环境和谐有序发展。(一)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集约型发展道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基本上仍然沿用着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会造成对环境的极大损害,而且使发展本身难以持久,因此,转变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解决生态问题的正确选择。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时,要编制环保规划,切实将生态保护目标和措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规划。必须实行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走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道路,要减少对非再生资源的依赖和矿物燃料的使用量,加强对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使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由非再生资源稳步转向再生资源。(二)健全生态保护法制建设,建立有效的环保部门监督管理机制我国实践表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环境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健全管理机构,依法强化管理是控制生态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道路中一条成功的经验。在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中,生态保护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能将更显突出。各级党政领导部门要支持生态环境管理部门依法行使监督权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继续积极推行各项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全面加强管理。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应建立起各尽其责、齐抓共管环保工作的协作配合关系。我国立法机关应当明确规定环保部门和其他部门在环保工作上是横向协作配合关系,并在适当的时候,建立强有力的、可行的协作配合机制,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解决环保执法中的“扯皮”现象。总之,在处理部门关系上,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树立大局观念,主动协调、相互沟通、搞好服务。这样就能把各个部门充分发动起来,形成合力。(三)强化环保执法责任制,推进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意识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去除那种将“发展就是硬道理”庸俗地理解为经济增长就是发展的全部内涵,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应当建立领导干部环保实绩考核制度,将领导干部对环保部门的机构建设、人员编制、财政投入等的重视程度作为环保实绩纳入领导干部本人的人事档案,作为评价干部政绩、评定年度考核等级、实行奖惩和干部晋升提拔的依据之一,而且应将各项考核的指标予以量化,使环保实绩考核制度明确、具体、可操作。各级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要针对本地区、本行业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积极研究、开发或引进节水、节能等的新技术,更多地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意识是一项长期任务。各种媒体单位都要把生态保护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和经常性的任务,“大张旗鼓”地宣传环保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各级教育部门要从小抓起,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普及环保知识。实践证明,我国正在驶上一条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快行道”。但是,就我国整体的生态环境而言,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还相当严重。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影响一些地区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先污染,后治理”带来的问题太多,付出的代价太大,但东部一些地区恰恰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所以其他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要避免走这条老路,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因而,从我国生态环境的总体情况看,未来的生态建设任重而道远。参考文献:1匡萃坚.当代西方政治思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王雨辰.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沈满洪,等.绿色制度创新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4李爱贞.生态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5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7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8王灿发.论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j.法学论坛,2003,(4).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