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温度【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温度的概念。(2)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3)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2)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教学重难点】重点:温度的概念和温度计的使用。难点:液体温度计的设计。【教学准备】或【实验准备】教师用具:自制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烧杯 、水学生用具:青霉素瓶、饮料吸管、耗尽油墨的圆珠笔芯和中性笔芯、红墨水、篮墨水、实验用温度计、三个烧杯、冷水、温水和热水、体温计【教学过程】主要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出要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自然界中这些绚丽多彩的自然现象,真可谓是千姿百态。图片中的雪、雨水分别属于什么状态?还有什么状态?这几种状态之间能相互转化吗? (引出我们第三章要学习的内容物态变化)看图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陶冶情操。思考、回答提出还想了解哪些信息?如:它是怎么形成的?【知识点一】温度1、温度的引入2、温度的概念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同学们在家里看天气预报时,大家可以发现天气预报中除了预报天气状况是晴朗或是多云或是雨,还会预报什么啊?(通过图片,你能获得哪些信息?217是表示天气的哪种特征?)(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本课课题“温度”。)提问:你知道物体的冷热与温度的关系吗?请学生根据温度与物体冷热的关系,解释温度,归纳总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逐步引导,让学生很容易的总结出温度的概念)回忆在家中看天气预报时的情景,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并回答。(温度,即如今天最低温度是7摄氏度,最高温度是21摄氏度)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冷的时候温度低,热的时候温度高)再开讨论,并试着总结出温度的概念。【知识点二】温度计1、 温度计的引入实验:2、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1)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2) 构造(3)种类3、摄氏温度(1)0摄氏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2)100摄氏度:把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为100。(3)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4、温度计的使用(1) 使用前要看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2) 使用时:使用方法: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或侧壁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不能立即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不能取出来读数5、体温计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这种感觉可靠吗?组织学生实验我们的感觉不可靠,要准确知道温度是多少,需要用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设计意图:由实验感知感觉不可靠,顺理成章的得出要正确的判断温度的高低,就要用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进行测量)(多媒体展示多种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温度越高物体膨胀的越厉害。)实验:用教师自制的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细管中水柱的变化。并分析温度计的原理。总结: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里面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还有的用水银。温度计的原理是靠液体的热胀冷缩,那你能不能根据这个原理自制一个简易的温度计呢?上次布置同学们准备了小瓶和细管,我们用它来自制一个简易温度计。同座位的两人一组,比较一下谁准备的材料好一些,选用一组较好的器材来做实验。组织学生自制温度计并用它来测辨别热水和冷水。老师巡回指导。请同学们观察下你自制的温度计看看还有哪些缺陷呢? 针对这些缺陷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进一步的改造完善呢?引导学生逐步完善温度计的设计。(设计意图:通过自制温度计的历程,使同学们在掌握温度计相关知识的同时,感受科学家们科学研究历程的艰辛和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及获得成功的喜悦。)观察桌上准备的实验用温度计既是完善后的温度计。引导过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上的字母C或,表示该温度计采用的是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温度的一种标度方法,温度的标度方法除了摄氏温度外,还有热力学温度,我们先来研究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怎样规定的呢?多媒体展示:介绍摄氏温度的规定多媒体出示小资料:自然界的一些温度/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着将空白处填上。反馈练习(附件1)引导过渡:知道了温度计的结构、原理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使用呢?多媒体出示:想一想议一议 共同探究想一想议一议:1、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或过低,超出了温度计的量程,会出现什么结果?2、观察寒暑表、体温计和实验用温度计,他们的量程和分度值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引导学生从联系实际的角度思考。引导学生总结,在使用温度计时应注意的事项:(1) 看清它的量程(2) 认清它的分度值接下来我们便用实验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根据自己的推测判断:多媒体出示:判断对错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引导学生先用手估测一个温度,再实际用温度计测量一下,并比较估测的与实际测量的温度的不同。组织学生交流总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不但练习了温度计的使用,而且进一步说明了要准确知道物体的温度,凭感觉是不可靠的,必须使用温度计测量。)反馈练习巩固(见附件2)实验用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液体的温度,测量人体的温度则需要用体温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体温计并思考以下问题1体温计与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构造有什么不同?2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温度,实验室用温度计不可以,为什么?3什么使用体温计先要甩甩?教师进一步根据问题引导大家观察讨论来得出结论。反馈练习巩固(见附件3)回答(可靠或不可靠)。学生实验: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一会,把双手同时放入同一杯温水中,让学生体验两只手对“温水”的感觉(是否相同)。由实验现象可知,感觉不可靠。观看课件了解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观察 回答 放入热水 水柱上升放入冷水 水柱下降思考分析:温度计的原理是靠液体的热胀冷缩。(同学们准备的材料有青霉素瓶、饮料吸管、耗尽油墨的圆珠笔芯和中性笔芯、红墨水、篮墨水等。老师巡回检查,学生选择材料。)根据手中的器材自制简易的温度计。并用它来测辨别热水和冷水。老师巡回指导。观察并思考、回答。1、自制温度计还没有刻度。2、自制温度计不方便携带。3、自制温度计的细管比较粗,变化不明显。 4、自制温度计上面没封口。等1、 加刻度2、 用更细的细管。3、 上端封闭4、 小瓶再小些。等逐步完善温度计的设计。了解各种类型的温度计通过观看多媒体,了解0和100的规定以及1。学生讨论后回答:生1高压锅内沸水的温度是高于100 。生2人的正常体温是37 。生3冰箱的最低温度是-18。生4我国最低气温为-523 (漠河镇)完成反馈练习学生总结: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超出了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如果所测的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分别读出量程和分度值。寒暑表的量程是-35到50,分度值是1 ,主要是根据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常年温度范围确定的。体温计量程是35到42,分度值是01 ,是根据人体温度的变化范围确定的。实验用的温度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为110 ,最低温度为-20 ,分度值是 1 ,根据实验中需要测量的范围确定的。总结分小组讨论生1第一个图错误是把温度计玻璃泡位于容器底部。生2第二个图错误是把温度计玻璃泡位于容器侧壁。生3第三个图错误是温度计玻璃泡没有全部浸没在液体中。生4还有可能发生的错误是:没有等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就读数。生5第五个图错误是读数时温度计离开了被测液体。生6第七个图中间一个是对的,上下两个可能的错误是读温度计示数时眼睛没有平视。交流 总结完成反馈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后推选代表发言温度计有缩口体温计的示数只上升不下降 交流总结完成反馈练习【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总结后,教师进行进一步补充展示(多媒体)。学生总结【课堂检测】师巡视。检查。多媒体展示答案学生完成后同位互相批改。(见附件4)【课后作业】自己查阅资料或上网查询,了解各式各样的温度计和体温计,了解它们的发展历程。课后完成【板书设计】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一节 温度一、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二、温度计 1、 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2、 结构 3、 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三、摄氏温度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摄氏度,写作1 。四、温度计的使用:1、使用温度计时先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2、使用时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或侧壁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不能立即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五、体温计1、量程 35-42 分度值0.12、使用前要甩一甩。【教学反思】可取之处:本节课的难点是液体温度计的设计,如何能让学生比较顺利的突破这个难点呢?我让学生从自制的简易温度计入手,然后再根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