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4页
第2页 / 共54页
第3页 / 共54页
第4页 / 共54页
第5页 / 共54页
第6页 / 共54页
第7页 / 共54页
第8页 / 共54页
第9页 / 共54页
第1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原因 第三单元20世纪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主体结构 过程 经济 生产力水平 政治 巩固统治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标要求 1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 理论 马克思的设想二 实践 1 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直接 2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间接 3 斯大林经济体制 模式化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 实行公有制 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 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马克思 什么是社会主义 列宁 斯大林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 1921 新经济政策 1921 1927 斯大林体制 20世纪30年代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特殊的抉择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 背景 1 俄国十月革命后 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支持俄国境内的叛军 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 2 国内战争爆发 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 经济形势 2 目的 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 物力 财力 战胜敌人 3 内容 1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2 工业 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 监督小企业 3 商贸 禁止商贸 配给必需品 4 分配 强制劳动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 评价 1 它是在战争环境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 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 财力 物力 为战胜国内外敌人 为捍卫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 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超过了社会政治经济的限度 给经济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智慧的迂回 新经济政策 二 新经济政策1 实行原因 1 连年战争破坏 苏俄经济濒临破产 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2 战争结束后 共产主义政策不但不能调动工农的生产积极性 发展生产力 还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 农民暴动频繁发生 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 主要内容 1 农业方面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 2 工业方面 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 由国家经营 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 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恢复私人小企业 3 流通方面 允许自由贸易 3 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4 成效 生产逐步恢复 巩固了工农联盟 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内容 否决商品货币关系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农民除口粮 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管理 平均主义 按劳取酬 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 固定粮食税 政府对国企实行经济核算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实行自由贸易 实行工资制 减轻了农民负担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非常的回归 斯大林体制 斯大林 意为 钢铁般的人 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 20岁时候 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 1905年 他第一次见到列宁 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 斯大林模式 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 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体制 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三 斯大林模式 1 斯大林体制确立的过程 1 工业化 2 农业集体化 取消新经济政策 3 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2 斯大林体制在经济方面表现 1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 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 评价 1 积极 在斯大林体制下 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2 局限 斯大林体制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1 所有制形式 2 管理体制 3 调节手段 4 管理手段 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排斥市场 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积极 1 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 世界第二 2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 引起了西方的重视 消极 1 片面发展重工业 轻工业和农业长期落后 2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 从农民身上拿走东西太多 生产积极性不高 4 长期执行计划指令 地方和企业缺乏积极性 深沉的思索 5 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 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艰难和曲折的 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1 必须从国情出发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3 制定经济政策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4 关心民生 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是社会良性发展的保证 让历史告诉未来 2 建设社会主义要保证农 轻 重有比例平衡协调发展 课堂小结在小农经济为主的俄国 布尔什维克党为在俄国建成社会主义 在经济建设中推行了三种经济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 三种模式为稳定政局或推动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也留下了深刻教训 事实证明 在俄国这样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落后国家 强制推行单一公有制并以行政手段取代市场机制 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实际国情出发 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经济政策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探索中形成 课堂小结 1 2011 江苏单科 16 在苏联 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 75公斤砂糖 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 5米印花布 0 9公斤砂糖 1953年 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 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 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 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 农副产品质量差 价格低B 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 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 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2 2011 海南单科 20 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 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 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 途径 方法和方式 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 二月革命时期B 十月革命时期C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D 新经济政策时期 1 2009 广东历史 22 列宁曾讲过 我们用 强攻 办法 即用最简单 迅速 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这里的 尝试 是指 A 十月革命B 斯大林模式C 新经济政策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 2009 江苏历史 17 丘吉尔曾说过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 他接过俄国时 俄国 只有木犁 而当他撒手人寰时 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 主要是因为 A 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高考资B 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高考资源网C 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高考D 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 2009 广东理基 68 美国学者在 俄罗斯史 中写道 许多人认为 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 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 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 也不是最好的办法 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 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B 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C 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D 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4 2009 山东文综 15 20世纪30年代初 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 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 技术决定一切 这主要是着眼于 A 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实施新经济政策C 发展农业集体经济D 进行工业化建设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 艰巨性和曲折性 中央 地方 斯大林模式 工业 集体农庄 工人 农民 权力 排斥市场的指令性 经济 压抑地方 1 压抑企业 2 片面发展 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 3 单一的 制 积极性 积极性 高度集中 计划 重工业 公有 压抑工人 农民的 积极性 一 赫鲁晓夫改革 1953 1964年执政 1 背景 A二战结束 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C斯大林的逝世 1953斯大林逝世 1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2开垦荒地 扩大谷物生产 3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4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1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2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 3尝试推行 物质利益原则 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调动生产积极性 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表 3 评价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失败原因 见课本78页 1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 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2 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 3 没有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4 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也影响改革 造成混乱 中央 地方 斯大林模式的修改 工业 集体农庄 工人 农民 权力 排斥市场的指令性 经济 压抑地方 1 压抑企业 2 片面发展 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 3 单一的 制 积极性 积极性 高度集中 计划 重工业 公有 压抑工人 农民的 积极性 给企业部分权力 给地方部分管理权 物质利益原则 农民拥有一定数量自留地和牲畜 侧重改革农业 发展农业 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 秉性保守 习惯于因循守旧 按陈规办事 最怕重大的变革和转折 他在开会或讨论问题时 总是先听大家发表看法 然后尽量照顾各方面的立场和利益加以折中 采取中间路线 所以 有人称他为 妥协能手 1964 1982年执政 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 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 1 背景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2 内容 推行新经济体制 注意运用价值规律 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提高农产品价格 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中央 地方 斯大林模式的修改 工业 集体农庄 工人 农民 权力 排斥市场的指令性 经济 压抑地方 1 压抑企业 2 片面发展 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 3 单一的 制 积极性 积极性 高度集中 计划 重工业 公有 压抑工人 农民的 积极性 扩大企业自主权 提高农产品价格 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农业轻工业落后 运用价值规律 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 这时 一个年轻的面孔浮出水面 莫斯科新老板戈尔巴乔夫 年轻 温和且令人敬畏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中央 地方 斯大林模式被打破 工业 集体农庄 工人 农民 权力 排斥市场的指令性 经济 压抑地方 1 压抑企业 2 片面发展 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 3 单一的 制 积极性 积极性 高度集中 计划 重工业 公有 压抑工人 农民的 积极性 企业自治 经济手段管理经济 打破单一公有制 加速发展重工业 苏联解体 高涨的独立呼声把戈尔巴乔夫的帝国带向四分五裂 1991年一个没有国家的领袖 1 加速发展战略 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2 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改革中阻力重重 效果不佳 3 国家名义上取消了指令性指标 代之以严格的间接控制 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 4 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国内政局逐渐失控 1991年苏联解体 失败原因 有人说 赫鲁晓夫的改革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死了 你认为正确吗 你觉得他们的改革有何异同 各抒己见 相同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 都在农业 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 结果成效都不显著 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不同 赫氏改革侧重农业 勃氏改革侧重重工业 戈氏侧重经济体制入手 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 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