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文摘要审计因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必须不断适应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满足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其提出的新的要求,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如何加强审计管理、确立质量意识、构建科学的审计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审计工作的效果,以满足党委政府和公众需求、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规避审计风险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全面提升审计质量和水平,是审计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发展审计事业的关键。本文从审计质量的基本概念及内涵,当前审计质量管理的现状,以及从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审计环境等不同因素来分析当前国家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结合近几年国家审计署对外公布的一些国家机关单位和项目的审计情况,提出了从组织保障机制、人员保障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和执业保障机制四个环节进行全面提升审计质量的对策意见。关键词:国家审计 质量管理体系 目 录引言1一、审计质量与国家审计质量概述2(一)审计质量2(二)国家审计质量3二、审计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3(一)现有体制影响了审计独立性3(二)审计法规体系尚未完整3(三)审计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4(四)传统思维难以扭转4(五)重成果轻规范4(六)审计质量和风险控制不到位4三、审计质量的制约因素5(一)审计主体5(1)独立性因素5(2)能力因素5(3)职业责任因素5(二)审计客体5(1)审计意愿5(2)信息化环境6(三)审计环境6(1)法律环境6(2)经济环境6(3)审计管理体制6四、加强国家审计质量的政策措施6(一)组织保证机制6(1)设立审计质量管理委员会6(2)加强内部控制7(3)增强审计的独立性7(二)制度保证机制7(1)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标准7(2)建立健全审计质量责任制7(3)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检查、考评制度8(三)人员保证机制8(1)建立复合型审计队伍8(2)审计人才库管理机构8(3)建立审计人才库人员优选机制8(四)执业保证机制8(1)确保审计立项的科学性和目标性8(2)科学制定审计方案9(3)对审计实施进行质量控制9(4)把握好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9(5)后续跟踪检查质量控制9(6)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9五、参考文献:10.-审计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国家审计引言最近几年,”审计风暴”越演越烈,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受贿、滥用职权案,中国航空港建设总公司原常务副总经理陈同洲受贿案、河南兆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集资诈骗案等一大批违法违规问题被审计公告频频曝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网站审计公告 http:/www.audit.gov.cn/,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各方面对国家审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审计信息的公开化和人民法治意识的增强,尤其是”审计风暴”过后,中央、国家和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法治政府、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会各界对审计监督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相应地,审计工作的难度和审计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要适应对审计工作的更高要求,客观上需要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稳步推进审计工作。而从审计工作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国家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其自身质量的高低是关乎审计机关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能否维持其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原审计长李金华指出,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要确保审计成果的可信性,维护审计机关权威,必须重视审计质量。我国的审计事业发展到今天,审计工作的质量已经成为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只有全面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才能保证审计事业不出大的偏差,健康快速地发展,才能使国家审计机关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作用。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是当前审计机关面临的重大命题。在审计转型过程中,如何加强审计管理、确立质量意识、构建科学的审计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审计工作的效果,以满足党委政府和公众需求、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规避审计风险是各级审计机关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一、审计质量与国家审计质量概述(一)审计质量质量是现代质量管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对质量概念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解释。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编写的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修订本)认为:质量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质量,就是产品的质量;广义的质量,除了产品质量外,还包括工作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化原理研究常设委员会关于质量的定义为:质量是指产品或服务的、能用以鉴别其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的一切特性和特征的总和。美国质量管理协会(ASQC)和欧洲质量管理组织(EOQC)给质量的定义是:质量是指产品或服务内在特性和外在特征的总和,以此构成其满足给定需求的能力。世界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Dr.J.M.Juran)给质量的定义是:质量是适用性,即产品使用过程中成功地满足用户目标的程度。 管理文献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培训课件 http:/www.doc88.com/p-7884757234676.html对审计质量概念的概念,尚没有明确的限定或权威性的阐述。国外学者DeAngelo的观点认为:审计质量是注册会计师发现客户的会计系统存在违规现象并且报告这些违规现象的联合概率,注册会计师发现客户的会计系统存在违规的可能性取决于其技术能力,而报告违规现象的可能性取决于其独立性。Zoe-Vonna Palmose 认为:”审计质量实际上就代表保证的程度”,即对包含重大遗漏或错误的财务报表审计清楚的可能性,从审计失误的角度进行表述,其保证程度越高,审计失误将会越小,代表的审计质量水平就越高。而我国张龙平教授提出:审计质量具体表现为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审计过程的质量,最终体现为审计报告的质量,其核心是审计工作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了会计报表的的可信性。 客户重要性对审计的影响 http:/www.chinaacc.com/new/287_289_201209/26su334462100.shtml以上几种审计质量定义的共同特征都是结合了审计过程(工作)质量和审计结果(报告)质量两个方面。对于两者的关系,一般都认为,审计过程(工作)的质量决定着审计结果(报告)的质量,而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质量的集中体现和最终反映。从审计用户角度看,审计质量一般指审计报告的质量,但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应把握的是审计工作的质量。然而,我认为,上述关于审计质量的定义并不全面,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上述定义都是侧重于从审计供给方的角度定义的,并没有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为核心内容,这不符合现代质量管理理念。我认为,依据现代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审计质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审计质量,是审计结论与被审计事项真实情况的吻合程度。广义审计质量,则是审计结论与被审计事项真实情况的吻合程度及对审计需求的满足程度。二者的差异在于,狭义审计质量,就事论事,孤立地看待审计结论与被审计事项真实情况之间的关系。即使审计质量高,也可能是审计需求方所不关心、不需要或不满意的。广义审计质量,是把狭义审计质量与外在需求紧密联系,同时顾及对审计需求的满足程度。这种吻合程度及满足程度越高,审计质量就越高;反之则相反。(二)国家审计质量我国实行行政型国家审计体制,审计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法律赋予审计机关一些行政权限,这使国家审计在性质、目的、手段等方面与社会审计具有重大差异。国家审计根据行政服从原则建立行政隶属关系,带有强制性,包括实施审计的强制性和审计处理处罚决定执行的强制性。这种行政属性,使得国家审计质量的内涵不仅包括”发现”和”报告”违规违法问题,而且还包括”纠正”违规违法问题,从而使得国家审计质量具有行政性特征。国家审计质量的行政性特征包括:第一,对发现的违规违法问题进行准确的定性并做出正确的处理;第二,监督存在违规违法问题的单位纠正问题。由此,国家审计质量可以表述为:当存在违规违法行为时,审计人员发现、报告违规违法行为,并予以纠正的联合概率,并以满足政府、社会公众、被审计单位等的需求和期望为核心内容。国家审计失败,则不仅包括审计人员在审计中未严格遵守审计准则而导致本应发现的问题未被发现、已经发现的问题未予报告的情况,而且包括对发现的问题未能准确引用法律法规而导致问题定性或处理失当遭到行政复议、对违规违法问题处理后被审计单位不予纠正而导致违规违法问题屡禁不止的情况,以及审计理念、审计目标、审计立项等并不能使审计需求方(如政府、社会公众、被审计单位)真正满意。二、审计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审计质量的核心是审计成果的质量。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的要求,在提高审计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审计质量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当前审计机关在审计质量管理上还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审计质量管理的水平尚不尽如人意,目前审计质量的现状主要存在如下情况:(一)现有体制影响了审计独立性我国的国家审计体制是按照宪法规定建立的在各级政府领导下的行政型审计体制,这种审计体制是典型的双重领导体制,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工作部门,审计业务除了受上级审计机关领导外,还要受同级政府的领导,对政府的依赖性相对更强,具有明显的政府内部审计特征,对同级政府实施经济监督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审计过程中难免出现”自己审自己”的问题,审计监督力度不够,审计效率低下,难以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监督作用。此外,经费的制约、组织人事的压力,以及家丑不外扬等传统思维定式,客观上影响了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效果。随着我国政府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的加快,这种审计体制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二)审计法规体系尚未完整 审计法规体系至今尚未完全建立,与相关法规政策之间存在矛盾和抵触,审计系统内部的各种行为规范、具体的审计程序、技术和方法等都尚未出台,远未达到完善的程度,这就造成了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基础性保障不足。如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现阶段,审计人员获取电子数据运用计算机审计已成趋势,但相关的法规仍不完善,以至于有些单位配合程度不高,影响了审计质量。(三)审计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审计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主要表现为:一是机构设置不合理。审计机关现行的机构设置模式主要以审计对象作为划分的依据。在审计任务繁重、审计项目日趋复杂化的今天,人为设定的部门因素就会造成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摩擦,使审计项目的效益大打折扣。二是人力资源未能符合现行审计要求。从知识结构上来看,目前审计队伍是以财经为主要专业,大部分只懂财务知识,普遍缺乏法律、计算机、工程技术、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是欠缺,致使在审计过程中有些领域难以涉及,影响了审计成果和效率。三是信息资源未能做到有效开发。国家审计系统很少进行横向纵向相互协作,审计机关内部尚没有形成信息共享平台,审计资源的交流、沟通和相互利用还相当少。许多重要的信息资源的收集、储存、传递、共享方面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造成了审计信息资源的浪费。四是严谨科学的审计技术方法未能得到广泛应用。对多数审计机关而言,在审计类型上,基本上没有超出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的范畴,效益审计刚刚开始探索;在审计方法上,还停留在账目基础审计的水平,远未跟上国际通行的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的发展;在审计手段上,仍然是以传统的手工查账为主;而计算机审计、AO、OA审计的发展也极不平衡,这与高速发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