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4页
第2页 / 共124页
第3页 / 共124页
第4页 / 共124页
第5页 / 共124页
第6页 / 共124页
第7页 / 共124页
第8页 / 共124页
第9页 / 共124页
第10页 / 共124页
亲,该文档总共1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教 案 (首页) 教师姓名陈丽荣授课班级授课形式讲授授课日期年月 日 第 周授课时数2授课章节名称第一章 旅游文化概述教学目的教学目标1、掌握旅游文化的概念及其三大类型; 2、熟悉旅游与文化的关系,中国旅游文化的种类与特征等;3、了解旅游文化对于促进我国旅游业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基本掌握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与文化的关系与中国旅游文化的类型;2、重点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种类、特征以及中国旅游文化与我国旅游业的关系。难点:理解旅游文化的概念及旅游与文化的关系,这是本课程学习中的一个理论基点问题,是学好中国旅游文化课程的重要前提教学媒体选择教材、备课笔记作业布置教学后记无 锡 工 艺 职 业 技 术学 院 教 案 纸 教 学 步 骤 与 内 容时间分配1.对本书的整体框架进行解说2.导入新课3.课堂内容1.1 旅游与文化一、 旅游文化定义及其三大类型1旅游文化的概念(1)文化的定义文化由三个不同的要素和层面构成:一是文化的物质要素和物质层面,即通常所说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其他各种物质产品;二是文化行为要素和行为方式,即通常所说的行为文化,主要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生活制度等等;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和精神层面,即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主要包括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2)旅游文化的定义目前我国旅游学界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1)旅游文化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2)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相互作用的结果。3)旅游文化是旅游生活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旅游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体现出来的文化。4)旅游文化是奠基于人类追求人性自由、完善人格而要求拓展和转换生活空间的内在冲动,其实质是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一种方式。这几类定义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旅游文化的本质属性。在本教材中我们把旅游文化定义为: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之间相互碰撞、作用而产生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旅游文化的三大类型1)旅游主体文化。包括旅游者自身的文化素质、兴趣爱好、性格心理、行为方式及旅游者的政治主张、思想和信仰,以及旅游者的职业、生活背景等。2)旅游客体文化。包括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地理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服饰文化、旅游园林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娱乐文化、旅游文学艺术,以及人文化的自然景观等。3)旅游介体文化。包括旅游餐饮文化、旅游商品文化、旅游服务文化、旅游管理文化、旅游文化教育、导游文化、旅游政策法规,以及其他旅游中介文化。二、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与“文化”并蒂连生(1)“文化”溯源(2)“旅游”溯源中国文化孕育了旅游(1)制约性。(2)同步性。(3)折射性。(4)相融性。(5)同源合体。中国旅游启动着中国文化的创造旅游是中国最常见的一种行为模式。凝聚着中华民族创造精神的中国旅游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历时最久、应用最广、民俗功能最多、民间性最强的文化长链之一。几千年来,它同其他文化一起,参与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构造,包含了中国文化得以维系的几乎全部因素。如果单纯从政治或经济的某一角度去理解或判断旅游,都难免会作出片面的结论。只有进行全方位的考察,立体的探索,以及系统的论证,才能揭示旅游的真实面貌和实际作用,揭示旅游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三、 中国旅游文化的种类及特征中国旅游文化的种类(1)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中国民俗文化。其中传统文化主要包括:中国哲学(传统文化的灵魂)、古代建筑、古代美术、古代山水旅游文学、古代表演艺术、古代工艺、饮食文化、古代的教育-育才(文化的摇蓝)、中医药学与养生学(传统文化的珍品)等(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2)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园林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服饰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文学、旅游艺术等(尹华光旅游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而本书主要研究:中国旅游历史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工艺文化、聚落文化、旅游景观与山水文化、旅游文学艺术、(中国)宗教文化等。)中国旅游历史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工艺文化)中国聚落文化)旅游景观与山水文化)旅游文学艺术10)宗教文化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综合性,即形态的多样性和消费的广泛性1)形态的多样性。2)消费的广泛性。()传承性,即旅游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演进性()民族性,即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地域性,即旅游文化具有的地方特色()时代性,即旅游主体文化子系统具有时代性特点1.2 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关系1.2.1 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石从旅游者角度理解()刺激旅游动机。()丰富旅游活动。()产生教育功能。从旅游业角度理解1.2.2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文化的创新要求未来的旅游,游客对文化与环保将更加重视,人们除了利用旅游消遣、度假、休息之外,还会利用出游机会吸收目的地文化中的有益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知识含量。这就使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面临两大亟需解决的课题:一是如何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认识世界文化。在世界上各个民族的互依性、共生性空前加强时,我们必须理性地汲取世界上最具人类普遍性和时代性的文化,以反思、丰满、充实我们民族自身的文化;二是如何创造新的旅游文化,一方面我们反对阿Q式的,以“老子先前比你们阔多了”的精神胜利法而“嗜古成癖”;也不赞成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虚无主义态度。中国传统文化是今日我国旅游业前进的基石,我们只有对中国旅游文化进行理智而不是浮躁的,深入而不是肤浅的历史反省和进行科学总结,才能使中国的旅游业实现在现代化轨道上的腾飞。只有旅游乃至全民族重视文化,使所有旅游业的从业人员都是“文化人”,富于很强的主体意识,人文精神,有较高的思想境界,才能在实践中反思现有的文化的缺陷或局限,创造新的包容古今,吸取中外,符合时代要求,顺应历史发展的中国旅游文化,这样我国的旅游业才能蒸蒸日上,朝着更高、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才能跻身于世界旅游强国的行列。4. 本节小结5. 作业布置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教 案 (首页) 教师姓名陈丽荣授课班级授课形式讲授授课日期年 月 日第 周授课时数2授课章节名称第二章 中国历史文化第一节 中国发展简史教学目的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2、熟悉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教学重点难点1、基本掌握各历史时期中国的主要文化内容及其特征; 2、重点掌握中国历史文化常识,这对于了解旅游中的中国历史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媒体选择教材、备课笔记作业布置教学后记无 锡 工 艺 职 业 技 术学 院 教 案 纸 教 学 步 骤 与 内 容时间分配1.上节课内容的回顾2.导入新课3.课堂内容第一节 中国发展简史一、 原始社会公元前170万年至前21世纪是原始社会。1原始群时期2氏族公社时期3神话和传说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是奴隶社会。我国的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奴隶制形成和发展时期、西周奴隶制完善时期、春秋奴隶制衰落时期三个阶段。1夏商时期(前21世纪-前11世纪)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制度,建立夏王朝,定都阳城。我国奴隶社会自此开始。公元前16世纪,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了商朝,至盘庚时迁都殷。商代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重875公斤,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商代的甲骨文是当时世界上最进步的文字。商代历法中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的记录。殷墟甲骨文中有世界上关于日食的最早记录。诗经小雅载:公元前776年9月6日,“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2西周时期(前11世纪前771年)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周王室封邦建国,分封了大量同姓和一些异姓诸侯,推行宗法制。周公旦制礼作乐,规定了奴隶制统治等级秩序。农业上推行井田制度,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西周青铜器的铭文,是极其珍贵的史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公元前776年9月6日关于日食的记录。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被逐,由周、召二公“共和行政”,是年为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的不间断的纪年的开端。周幽王烽火戏诸候,终于在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幽王被杀。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东周为前770年前256年)三、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时期。1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春秋时期。平王东迁后,周天子地位衰落;诸候和卿大夫势力崛起,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史称春秋五霸。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争霸促进了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的成长和民族交流融合。2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战国时期。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有秦、楚、齐、燕、韩、赵、魏,史称“战国七雄”,为增强国力,各国先后实行变法。魏国变法最早,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变法使各国封建君主制度逐步完善,封建经济发展,封建等级关系确立。大国之间不断发生兼并战争,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3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简述四、 秦至清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221年至1840年是秦至清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时期。1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定都咸阳。为巩固统一,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设立“三公九卿”制。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长官由皇帝任命。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车轨、货币,为“五同政策”。“焚书坑儒”,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击百越,开凿灵渠。修订秦律。广修驰道,巡视各地。由于苛政无道,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秦亡。项羽与刘邦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项羽垓下兵败,自刎乌江。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与民休息”,经济发展,文帝时出现“文景之治”。汉武帝时,鉴于吴楚七国之乱的教训,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增强经济实力。采纳“墨黜百家、独尊儒术”说,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汉武帝时北击匈奴,西通西域,开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