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竹影教学案例分析严青竹影这篇课文是丰子恺先生撰写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优美的笔触,表现出儿童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将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这堂课笔者紧紧抓住“美的姿态、活的神气”这一主旨来设计教学流程,通过品味作者的语言来体味孩子们童真的姿态,通过欣赏孩子们与父亲的童稚活动来品味艺术的“活”的神气。教学流程与实录通过鲁迅先生的社戏导入新课。童年看社戏的有趣经历,让鲁迅终身难忘;童年的那些游戏和快乐,也让丰子恺记忆犹新。笔者讲解丰子恺先生的竹影,体会童年乐趣对学生成长得重要意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简要概括文章内容,下面是师生课堂对话。师:请同学们默读全文,简要地概括文章内容。生:“我”和小伙伴以及父亲一起描画竹影。师:当时是怎么样的环境呢?可以适当加上。生:在一个夜晚“我”和小伙伴以及父亲在地上描画竹影并讨论中国画。师:很好。整理一下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文章主要描述了在一个月夜,几个孩子在水泥地上描画竹影并在父亲的引导下领略中国画的艺术。 (教师板书:孩子,父亲)教师从一组动词和一组比喻句入手品读课文,使得学生体验文章文本字里行问中的童真童趣。笔者在此处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去玩,去画,他们天真烂漫,充满童趣的画作,展示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最后,笔者请同学们细读课文,从字词语句之问体会到课文里描述的孩子的乐趣。有的学生说:“小伙伴蹲卜来看水门汀上的人影,看见头上有一缕一缕的细烟,好像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观察力很强。”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说:“除了观察力强之外,大家联系看过的漫画想想,这个比喻形象吗?还能表现出孩子们的哪些特点?”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想象力很丰富;有的说,作者写到华明描画自己的影子说“像一只青蛙”,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还有的说,文章里有类似的比喻句,“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孩子用这样的语言描述青蛙,说明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觉得青蛙是丑,而是天真地把青蛙看作活泼的小动物,而孩子的动作就像可爱的青蛙一样。(板书:青蛙,并在PPT上呈现这组比喻句)教师继续采用对话的方式,让孩子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还有吗?(学生有点沉默,无人主动回答)师:大家可以从孩子们的动作中感受一下。生:孩子看竹影的时候都是用“蹲”的动作,可见孩子们看竹影的那种专注。师:还有哪些地方提到孩子们的“蹲”昵?生1:大家蹲在地上争论了一会儿。生2:大家蹲下来描画竹影。师:除了用蹲还有哪些动作?生:华明“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坐和摇。师:很好,请同学们将这些动作放在一起感受一下。生1:感觉孩子都很好动活泼,而且很天真。生2:我感觉还写出孩子的好奇心,都要蹲着去看去画。师:对比这组动词,我们可以看出独独属于孩子的那份童心。(PPT上呈现一组动词句)生:当孩子们描画竹影时叫起来:“阿!还看啊!中国画!”说明孩子善于发现和联想,对新鲜事物感到惊喜。师:很好,我们一起来朗读,读出那份孩子的天真和惊喜。师:还有哪些值得我们体味的语句呢?(学生再次沉默,没有回应)师:在大家聚到院子里之前,有一段描写,大家再读读看。生1: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将太阳落山写得很生动。生2: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这句也写得很形象。师:在这个句子中作者用哪个专业领域来比喻的?生:音乐!师:作者用音乐上的音阶来比喻暖色和寒色,就像我们看到一幅画就想到一首歌,可见孩子们对生活中的美的感悟和成人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生1:孩子的想法更特别。生2:孩子们会把平时的感受联系在一起。师:很好。在孩子们眼中,世界上有着更多的美。教师引领学生再读课文,从父亲的形象引入对中国画的艺术感悟,从而揭示主旨。师:在这个月夜,除了孩子们蹲在地上看竹影描竹影之外,还有个人也在蹲在地上陪我们画,这就是我的父亲。父亲的蹲和孩子那种不拘小节的蹲一样吗?(生没有回应 )师:请三人上台演示画面,再现父亲的动作,并请表演的同学说说感受。 生:父亲蹲下来一方面是为了和我们一起描竹影,而且感觉和孩子很平等。师:是啊,体验过之后同学就能感受到这是一位尊重孩子的父亲,愿意和孩子共同探讨。(板书:蹲)师:父亲在描竹影的过程中,还解答了我们的问题,引导我们体会中国画的艺术特点。默读5, 6小节,概括每小节的主要内容。生1:选择和布置。生2:竹叶的结合。师:读到这,请同学们结合对中国画的讨论谈谈对“活的神气”的理解。生:中国画具有一种画意和韵味。师:还有哪位同学来谈谈呢?生:中国画注重神似而不重形似。(板书:竹画)丰子恺是我国现代漫画家、散文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他的漫画风格独特,富于创意,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他的散文在中国文学史影响很大,被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丰子恺在学会艺术的生活中指出:儿童愈是长大成人,在功利的“网”中所陷便愈深,审美的心灵,便渐为世务尘劳所蒙蔽。艺术教育就是养护这审美的心灵,就是“培养小孩子的这点童心,使他们长大以后永小泯灭”案例分析与反思在这段教学实录中,笔者设计第二个环节时,原本设想是通过“学生从哪些字词语句之问体会到孩子的这种乐趣的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直接找到文中值得赏析的两组句子。可是在现场教学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大部分同学的注意点都放在了文章中孩子们描画竹影的内容,对前面环境和人物的描写却没有关注。随后笔者也花了不少时间引导学生回到文本的前半部分对景和人的描绘。在之后的评课研课中,笔者认识到要想避免这种与教师的预设流程产生的偏差,或者说避免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只关注局部,就要引导学生对文本有个初步的全面的感知,即对本文有个线性的条理性的认知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分析文章之前大致行文脉络要梳理,在此基础上抓住学生需要疏导的关节点,把探讨重点放在各关节点具体分析,线状与点状相结合,也就便于走一步再走一步,逐渐实现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线性梳理文章内容是分析文本的基础。线性梳理需遵循学生的学情规律。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顺序。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各方面的资料,在阅读基础上进行梳理,最终形成一堂流畅的语文课。可是对于学生来说,在初读课文时,如果教师不适当引导,他们往往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让他们印象最深的部分,或者说文章的高潮部分。如不少同学在老师提出从字词句中赏析孩子的童趣这个问题之后,直接开始赏析孩子们和爸爸一起画竹影的内容,很多同学都忽视了课文前半部分的描写。但是对课文前半部分对景和人的描写,也是体现文章艺术和美的姿态的重要内容。因此,正如李海林老师所说:“理想的课堂,我想应该是老师想做什么老师实际在做什么和学生实际上学了什么的统一。”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可能性,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先理顺文章脉络,这方面也正是学生在阅读本文是所欠缺的。线性梳理需紧扣文本的文体特点。线性梳理文章,也因为文章自身的特点而不同。例如:小说文体的课文,则紧紧抓住文章的情节发展;议论文文体的课文则仅仅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竹影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而散文又具有“形散神小散”的特点。所以,要想把文章顺着一条线梳理清楚,则需要抓住文章的“神夕。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则是围绕“美的姿态,活的神气”这条线,但是在具体的行文脉络上却没有引导学生去梳理。随着“我夕、弟弟、华、爸爸的先后出场,我们从看竹影到描竹影再到评竹影,这个由光及影、由形到里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形成具有条理性思维的过程。抓住“神”,梳理好“形”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散文的过程中就不会东一榔头西一棒,理不清文章了。在线性梳理的基础上设计最佳关节点。第一,抓住核心设计关节点。竹影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理解“美的姿态,活的神气”,理解文章中体现出的童真童趣,以及蕴含在这种童真童趣中的艺术和美的体验。所以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既要通过作者的文字赏析这种童趣,又要能体会到蕴含在其中的艺术和美的活动。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就有“从字词语句之问体会到孩子的这种乐趣”“结合对中国画的讨论谈谈对活的神气的理解”两大需要教师引导的关节点,这种关节点就可以通过问题来呈现。第二,抓住矛盾设计关节点。在赏析文章体现出的童真童趣时,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发掘呢?细读文本可以发现,作者描绘华明出场时用了“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这样一个比喻句。学生也发现了“真像一只青蛙”这个句子。乍一看这个句子,把人比作青蛙,似乎怎么也算不上褒义句,但是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孩子那份活泼天真。抓住这个矛盾关节点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了对文中孩子们的童真童趣的赏析。第三,抓住未知设计关节点。当月亮渐渐升高,“我”与小伙伴们、爸爸在院子中的游戏也结束了。“我”回到堂前,看见吴昌硕的墨竹,“似乎都有意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作者为什么要在一场游戏之后又提到吴昌硕的画昵?表现出的美的姿态和活的神气又是什么?这是学生在课前提出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理解了本文的主旨。因此在这里,笔者设计了问题“结合对中国画的讨论谈谈对活的神气的理解”,并且补充了资料助读,帮助学生理解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增强了对艺术和美的理解。王荣生教授曾提出过两种教学观:“一根筋的教学观,是把我对教材的理解教给学生表现为课堂的生态,就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流程的教学观,则是根据学生的学情导向这堂课的终点,表现为课堂的生态,就是学生随着老师走。”线点结合设计教学流程,即教师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语文学习规律、语文课堂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同时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抓住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关节点,逐步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视角去设计教学流程,教师在课堂中提供教学支持,才是真正的“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